内裤用透气性裆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24146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裤用透气性裆布,包括缝制于内裤裆部内侧的裆布本体,所述裆布本体为由抗菌纱线编制而成的织物,所述织物包括地组织和花色组织,所述地组织由若干行和若干列的线圈交织而成,所述线圈具有基本孔,所述花色组织使部分线圈的基本孔拉长形成若干透气孔。所述透气孔包括大透气孔和小透气孔,所述花色组织是以提花方式在地组织上以一定的间隔进行单列集圈和双列集圈而形成,该单列集圈使得线圈形成小透气孔,该双列集圈使得线圈形成大透气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裆布既保持了所需的强度,又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裤用透气性裆布
本技术涉及织物,具体涉及一种内裤用透气性裆布。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抗菌内裤采用以抗菌纱线编织抗菌裆布,缝制在内裤裆部的内侧。内裤面料通常由纤维素纤维纱线编织,吸湿和透气性好,穿着舒适。但常用的抗菌纱线的原料是改性腈纶抗菌纤维,其吸湿和透气性都比纤维素纤维差。因此抗菌纱线编织的抗菌裆布虽然达到了抗菌的使用性能,但是,由于改性腈纶抗菌纱线的裆布吸湿和透气性都比纤维素纤维差,穿着舒适性受影响;因此有些公司采用将针织物编织得疏松一些而增加透气性,但因织物强度降低而缺乏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内裤用透气性裆布,该裆布布置了大、小孔眼,在保证织物强度的条件下又提高了裆布的透气性能,更加符合抗菌内裤的舒适性要求。本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裤用透气性裆布,包括缝制于内裤裆部内侧的裆布本体,所述裆布本体为由抗菌纱线编制而成的织物,所述织物包括地组织和花色组织,所述地组织由若干行和若干列的线圈交织而成,所述线圈具有基本孔,所述花色组织使部分线圈的基本孔拉长形成若干透气孔。优选地,所述透气孔包括大透气孔和小透气孔,所述花色组织是以提花方式在地组织上以一定的间隔进行单列集圈和双列集圈而形成,该单列集圈使得线圈形成小透气孔,该双列集圈使得线圈形成大透气孔。优选地,所述地组织横向每隔8~12个线圈形成一个透气孔,纵向每隔6~9个线圈形成一个透气孔,且横向间隔的线圈总是多于纵向间隔的线圈。优选地,所述大透气孔和小透气孔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总是一一间隔分布。优选地,所述抗菌纱线为抗菌改性腈纶和棉纱组成的混纺纱。优选地,所述抗菌纱线中抗菌改性腈纶占抗菌纱线总重量的百分比为60~80%,所述抗菌纱线的细度为30~40英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采用AB抗菌改性腈纶与棉纱的混纺纱制成裆布,有利吸湿透气,在维持织物强度的基础上通过集圈在织物上编织有大有小的孔眼,从而形成大透气孔、小透气孔和针织基本线圈空隙三种大小不等的透气结构。当身体湿气较少时,裆布两边湿气差小,湿气仅从较大的透气孔散发;当身体湿气较多时,裆布两边湿气差大,较小的孔也能供散发湿气,因此湿气会通过三种大小不等的孔一齐散发,大大提高了裆布的透气性能,最后湿气被裤身的纤维素纤维面料吸收,从而使得内裤具有湿气调节作用,穿着更舒服。因此本技术的裆布既保持了所需的强度,又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抗菌纱线织物透气性差的缺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地组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采用本技术作为裆布的内裤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裆布本体,11-抗菌纱线,12-地组织,13-线圈,14-基本孔,15-花色组织,16-大透气孔,17-小透气孔,20-内裤。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一种内裤用透气性裆布,包括缝制于内裤20裆部内侧的裆布本体10,所述裆布本体10为由抗菌纱线11编制而成的织物,所述织物包括地组织12和花色组织15,所述地组织12由若干行和若干列的线圈13交织而成,所述线圈13具有基本孔14,所述花色组织15使部分线圈的基本孔14拉长形成若干透气孔。所述抗菌纱线11为抗菌改性腈纶和棉纱组成的混纺纱,所述抗菌纱线11中抗菌改性腈纶占抗菌纱线总重量的百分比为60~80%,所述抗菌纱线11的细度为30~40英支。所述内裤的裤身采用棉或者再生纤维素纤维编织而成,裆布本体采用AB抗菌改性腈纶与棉混纺纱线编织,此编织物利于吸湿透气。裆布织物由单面纬编大圆机编织,在单面纬编平针结构基础上均匀分布单列集圈或双列集圈孔眼的花色针织物,具体地是在纬平针组织基础上,以提花方式在一定的间隔进行单列集圈和双列集圈而形成的花色组织,其中双列集圈在织物上形成较大的孔眼,称之为大透气孔16,单列集圈在织物上形成较小的孔眼,称之为小透气孔17。分布时为了使孔眼横向和纵向间隔距离比较均匀,采取横向间隔的线圈多于纵向间隔的线圈,具体来说,为了透气性合理,集圈孔眼分布规律为沿纵向每6~9个针织线圈横列一个孔眼地循环;沿横向每8~12个针织线圈纵行一个孔眼地循环;为了透气性均匀,采用单列集圈孔眼和双列集圈孔眼一隔一交替的沿横向分布,同时一隔一交替地沿纵向分布。所述透气孔包括大透气孔16和小透气孔17,所述花色组织15是以提花方式在地组织上以一定的间隔进行单列集圈和双列集圈而形成,该单列集圈使得线圈形成小透气孔17,该双列集圈使得线圈形成大透气孔16。集圈是“纬编”花式组织的结构单元之一,分为单列集圈和双列集圈,具体为:为了使纬编织物形成某种花式效应,编织时使某些织针上的旧线圈与新纱线一起进入针钩,使新纱线形成未封闭的悬弧,旧线圈形成了拉长的线圈。所述地组织12横向每隔8~12个线圈形成一个透气孔,纵向每隔6~9个线圈形成一个透气孔,且横向间隔的线圈总是多于纵向间隔的线圈。所述大透气孔16和小透气孔17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总是一一间隔分布。亦即对于同一行的透气孔来说,都是一个大透气孔、一个小透气孔交替布置,同一列的透气孔也是一个大透气孔、一个小透气孔交替布置,这样能够使得透气孔横向和纵向间隔距离比较均匀,且透气性更加的合理和均匀。本技术的制作过程:制作了一种内裤20的抗菌裆布,缝制在内裤裤身的裆部内侧,由抗菌纱线编织而成,材料:内裤的裤身是32英支棉纱编织的单面平针织物,裆布本体10是用38英支混纺纱,混纺比(重量比)为65%AB抗菌改性腈纶和35%棉编织的单面纬编织物;制作:裆布织物是在28N,72路编织系统的单面纬编小提花大圆机上编织,裆布的地组织是纬平针织物,并均匀间隔地分布一些两列集圈的大透气孔和单列集圈的小透气孔,具体地,在第5和第6线圈横列、第17和第18线圈横列、第29和第30线圈横列……以此类推的线圈横列上,第8线圈纵行、第24线圈纵行、第40线圈纵行……以此类推的线圈纵行上连续两次集圈,形成双列集圈的大透气孔16,在第6线圈横列、第18线圈横列、第30线圈横列……以此类推的线圈横列上,第16线圈纵行、第32线圈纵行、第48线圈纵行……以此类推的线圈纵行单次集圈,形成单列集圈的小透气孔17;由此以AB抗菌纱线编织出成透气性好的抗菌织物,经染整后成绿色坯布;裁剪成裆布后,缝纫时缝制在棉三角内裤的裆部,形成透气性良好的抗菌内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裤用透气性裆布,其特征在于:包括缝制于内裤(20)裆部内侧的裆布本体(10),所述裆布本体(10)为由抗菌纱线(11)编制而成的织物,所述织物包括地组织(12)和花色组织(15),所述地组织(12)由若干行和若干列的线圈(13)交织而成,所述线圈(13)具有基本孔(14),所述花色组织(15)使部分线圈的基本孔(14)拉长形成若干透气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裤用透气性裆布,其特征在于:包括缝制于内裤(20)裆部内侧的裆布本体(10),所述裆布本体(10)为由抗菌纱线(11)编制而成的织物,所述织物包括地组织(12)和花色组织(15),所述地组织(12)由若干行和若干列的线圈(13)交织而成,所述线圈(13)具有基本孔(14),所述花色组织(15)使部分线圈的基本孔(14)拉长形成若干透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裤用透气性裆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孔包括大透气孔(16)和小透气孔(17),所述花色组织(15)是以提花方式在地组织上以一定的间隔进行单列集圈和双列集圈而形成,该单列集圈使得线圈形成小透气孔(17),该双列集圈使得线圈形成大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惠卿张介祥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AB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