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填料净化墙及污水净化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23049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物填料净化墙及污水净化池,包括:骨架,所述骨架设有沿污水流动方向贯穿的至少两个容置仓;承载体,为至少两个,且一一对应的设置于所述容置仓内;及生物填料,所述生物填料装设在所述承载体内。由于生物填料能够被很好的约束在骨架上,使得生物填料不会随水流冲击而在净化池内四处散落,因而生物填料不会造成流失,且不会与净化池侧壁以及墙壁产生流化碰撞而加速损耗;并且,当工作一段时间,生物填料上的生物膜超负荷工作而需要更换新的生物填料时,可直接将承载体从骨架内取出,不需要在池内作高强度的生物填料打捞工作,实现生物填料的高效、便捷回收管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物填料净化墙及污水净化池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生物填料净化墙及污水净化池。
技术介绍
传统的,为了对污水实现均流和导向,净化池的内部通常会设置交错布置的多个隔挡墙,污水在由隔挡墙形成的流道中流动,受活性污泥作用完成净化处理。然而,随着国家对污水处理标准和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活性污泥净化工艺已无法满足高标要求,因而行业内提出了一种新的提标技术:通过在生化池中投加可悬浮的生物填料,生物填料上形成生物膜能够与活性污泥形成联用工艺,进而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净化池内的生物量,强化污水二级生物处理效能,达到高效深度脱氮。但是,由于生物填料是悬浮在污水中的,其会跟随水流四处飘散,不便于回收管控;此外,生物填料在不受约束下四处流窜,还存在容易流失、布气管布置要求高、生物填料与池壁以及隔挡墙之间发生流化碰撞而加速损耗等一系列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生物填料墙及污水净化池,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生物填料不便回收管控、易流失、易损耗且布气管布置困难的问题。其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生物填料净化墙,其包括:骨架,所述骨架设有沿污水流动方向贯穿的至少两个容置仓;承载体,为至少两个,且一一对应的设置于所述容置仓内;及生物填料,所述生物填料装设在所述承载体内。上述生物填料净化墙对传统的隔挡墙与生物填料实现了有机结合,对污水形成导向及均流的同时,还能对污水进行同步生物净化处理。具体地,生物填料被装设在承载体内,通过承载体固定;之后,承载体被一一对应的安装在由骨架形成的容置仓内,工作时,骨架直接安装在净化池内部。如此,本方案的生物填料净化墙对污水具备生物与活性污泥双净化作用的前提下,由于生物填料能够被很好的约束在骨架上,使得生物填料不会随水流冲击而在净化池内四处散落,因而生物填料不会造成流失,且不会与净化池侧壁以及墙壁产生流化碰撞而加速损耗;并且,当工作一段时间,生物填料上的生物膜超负荷工作而需要更换新的生物填料时,可直接将承载体从骨架内取出,不需要在池内作高强度的生物填料打捞工作,实现生物填料的高效、便捷回收管控。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骨架包括固定外框、及织设于所述固定外框内的多个隔板,至少相邻三个所述隔板围设形成一个所述容置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外框采用不锈钢制成;所述隔板采用聚烯烃、聚酰胺、混纺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制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架的顶端设置有牵拉绳,所述固定框架的侧壁设置有挂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架的侧壁还设置有导轮;或所述固定框架的侧壁还设置有导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体包括托盘、及设置于所述托盘上的载框,所述载框设有储料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盘的外壁设置有拉把与滑块,所述容置仓的内壁设有滑槽,所述滑块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框的内壁沿污水流动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耳,所述限位耳向所述储料腔方向延伸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限位耳之间卡装有一个所述生物填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耳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污水净化池,其包括池体和如上所述的生物填料净化墙,所述生物填料净化墙设置于所述池体内。因而污水净化池便能够很好的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生物填料不便回收管控、易流失、易损耗且布气管布置困难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生物填料净化墙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承载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污水净化池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骨架,11、容置仓,12、固定外框,13、隔板,20、承载体,21、托盘,22、载框,23、储料腔,30、生物填料,40、牵拉绳,100、生物填料净化墙,200、污水净化池,210、池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展示的生物填料净化墙100,其包括:骨架10、承载体20及生物填料30。其中,骨架10构成净化墙(对生物填料净化墙100的简称,下同)的主体结构,用于安装固定承载体20和生物填料30,使用时置放于净化池内且一端贴紧一侧池壁,另一端与另一侧池壁间隔布置形成过流通道,确保污水有效流动。承载体20用于安装固定生物填料30,即能够将生物填料30限制在骨架10上,避免其受水流冲击而四处流动。生物填料30为一种具备生物净化能力的净化产品。其为一种中空立体结构,正常工作时被直接投放到净化池中并能够悬浮在污水中。其内部的中空腔提供厌氧菌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使厌氧菌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污水中的含氮物质。可以理解的,该生物填料3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任何一种成熟的生物填料30产品。请继续参阅图1,具体到本方案中,所述骨架10设有沿污水流动方向贯穿的至少两个容置仓11;承载体20也为至少两个,且一一对应的设置于所述容置仓11内;所述生物填料30装设在所述承载体20内。上述生物填料净化墙100对传统的隔挡墙与生物填料30实现了有机结合,对污水形成导向及均流的同时,还能对污水进行同步生物净化处理。具体地,生物填料30被装设在承载体20内,通过承载体20固定;之后,承载体20被一一对应的安装在由骨架10形成的容置仓11内,工作时,骨架10直接安装在净化池内部。如此,本方案的生物填料净化墙100对污水具备生物与活性污泥双净化作用的前提下,由于生物填料30能够被很好的约束在骨架10上,使得生物填料30不会随水流冲击而在净化池内四处散落,因而生物填料30不会造成流失,且不会与净化池侧壁以及墙壁产生流化碰撞而加速损耗;并且,当工作一段时间,生物填料30上的生物膜超负荷工作而需要更换新的生物填料30时,可直接将承载体20从骨架10内取出,不需要在池内作高强度的生物填料打捞工作,实现生物填料30的高效、便捷回收管控。请继续参阅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物填料净化墙,其特征在于,包括:/n骨架,所述骨架设有沿污水流动方向贯穿的至少两个容置仓;/n承载体,为至少两个,且一一对应的设置于所述容置仓内;及/n生物填料,所述生物填料装设在所述承载体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填料净化墙,其特征在于,包括:
骨架,所述骨架设有沿污水流动方向贯穿的至少两个容置仓;
承载体,为至少两个,且一一对应的设置于所述容置仓内;及
生物填料,所述生物填料装设在所述承载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填料净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包括固定外框、及织设于所述固定外框内的多个隔板,至少相邻三个所述隔板围设形成一个所述容置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填料净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外框采用不锈钢制成;所述隔板采用聚烯烃、聚酰胺、混纺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填料净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外框的顶端设置有牵拉绳,所述固定外框的侧壁设置有挂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填料净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外框的侧壁还设置有导轮;或所述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家文杨楚慧肖先念孙伟李碧清刘妤欣郭娟侯毛宇唐霞梁毅诚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