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油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2215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余油回收装置,包括装载小车和卷盘,装载小车包括车主架,卷盘活动装配在所述车主架上,且卷盘上卷绕有输油软管,车主架的底部安装有带动装载小车移动的车轮组,在车主架的前侧设置有侧立架,侧立架的上端安装用于挤压输油软管的胶辊组,侧立架位于所述胶辊组的下方设置有导向胶辊,输油软管的端部沿胶辊组穿设出并自然垂悬至导向胶辊处,车主架的后侧倾斜安装有车把手;输油软管收卷时,小车将软管抬高,使余油自然向下流,小车向前推动时,输油软管经过两个胶辊组时,将输油软管中的油料向前挤压、排空,并收回卷紧输油软管。该装置结构紧凑仅需要单人操作即可实现余油的回收,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余油回收装置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燃油抽吸辅助工具
,具体涉及一种余油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出于安全性的考虑,燃油的储存油罐一般安放在地下洞库中,而设在地下洞库中的油罐需要定期从洞库外转注油料到油罐中。洞库坑道内一般都有一条固定输油管路,但从洞库防护门到洞库内油料输入管口还要有几十米的距离,由于地形和防护的要求,运油车往往只能停在洞库外100m~200m的路边,因此需要铺设较长路径的输油软管用于将油罐内的燃油输送到运油车内,以200米输油软管为例,在油料转注后,输油软管内所存余油多达400升,它的排空是一个难点。现有技术中对输油软管内的余油回收的一般采用的是手动抬高输油软管,利用重力作用使结存在软管内的余油倒流回油罐内,实现余油的回收,或者采用手动挤压输油软管,使余油排空至油罐内,但是这两种方式均需要多人配合,且需要耗时耗力,劳动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余油回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利用人力抬高或者挤压输油软管用于回收余油耗时力且劳动效率低下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余油回收装置,包括装载小车和卷盘,所述装载小车包括车主架,所述卷盘活动装配在所述车主架上,且所述卷盘上卷绕有输油软管,所述车主架的底部安装有带动装载小车移动的车轮组,在所述车主架的前侧设置有侧立架,所述侧立架的上端安装用于挤压输油软管的胶辊组,所述侧立架位于所述胶辊组的下方设置有导向胶辊,所述输油软管的端部沿胶辊组穿设出并自然垂悬至导向胶辊处。进一步地,所述胶辊组包括挤压胶辊和承托胶辊,所述挤压胶辊与所述承托胶辊均安装在侧立架上,且所述挤压胶辊安装于所述承托胶辊的上方,所述输油软管沿所述挤压胶辊和所述承托胶辊之间的缝隙穿出。进一步地,所述挤压胶辊包括胶辊芯和活动套设在所述胶辊芯外部的滚筒,所述胶辊芯的两端固定安装在所述侧立架上,所述承托胶辊包括胶辊轴和安装在所述胶辊轴两端的圆盘,所述胶辊轴的内部活动穿设有一根安装轴,所述安装轴的两端固定安装在侧立架上,所述滚筒的长度与所述胶辊轴的长度一致。进一步地,所述侧立架包括安装在所述车主架前侧的两根平行的立柱,所述立柱的顶部开设有U型槽,所述胶辊芯的两端分别穿设在两个U型槽内,且所述U型槽的开口处通过固定螺栓闭合,所述立柱位于所述U型槽的下端还设有条形槽,所述安装轴的两端分别穿设在两个条形槽内并通过U型垫片和螺帽固定。进一步地,所述侧立架位于所述承托胶辊的下方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安装片,所述安装片的中间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导向胶辊的两端穿设在安装孔内。进一步地,所述卷盘包括轮轴和安装在所述轮轴两端的转盘,所述输油软管卷绕在所述轮轴上,所述转盘的外侧圆心处安装有卷盘提手,所述车主架上设置有与卷盘提手相配合的安装卡扣。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卡扣包括固定座和旋转座,所述固定座安装在所述车主架上,所述旋转座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铰接,所述旋转座的另一端通过紧定螺栓与固定座连接,所述固定座和旋转座上还开设有大小一致的半圆凹槽,两个半圆凹槽构成了用于卡接卷盘提手的卡槽。进一步地,所述车轮组包括一对万向轮和一对滚轮,所述万向轮安装在所述车主架底部的后端,所述滚轮之间通过横轴连接,所述横轴固定在所述车主架底部的前端。进一步地,所述车主架的后侧倾斜安装有车把手。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装载小车可在草地或土路上行进,通过装载小车向后拉动,将卷盘中输油软管顺利铺放在车后,减少软管与路面的磨擦,便于软管的铺设;输油软管收卷时,小车将软管抬高,使余油自然向下流,小车向前推动时,输油软管经过两个胶辊组时,将输油软管中的油料向前挤压、排空,并收回卷紧输油软管。该装置结构紧凑、性能稳定,控制灵活,仅需要单人操作即可实现余油的回收,使用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余油回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余油回收装置的爆炸图。图中:1-卷盘;2-车主架;3-输油软管;4-车把手;5-侧立架;6-导向胶辊;7-挤压胶辊;8-承托胶辊;9-安装卡扣;10-万向轮;11-滚轮;12-横轴;101-轮轴;102-转盘;103-卷盘提手;501-立柱;502-U型槽;503-固定螺栓;504-条形槽;505-安装片;506-安装孔;701-胶辊芯;702-滚筒;801-胶辊轴;802-圆盘;803-安装轴;804-U型垫片;805-螺帽;901-固定座;902-旋转座;903-紧定螺栓;904-半圆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余油回收装置,包括装载小车和卷盘1,所述装载小车包括车主架2,所述卷盘1活动装配在所述车主架2上,且所述卷盘1上卷绕有输油软管3,所述车主架2的底部安装有带动装载小车移动的车轮组,在所述车主架2的前侧设置有侧立架5,所述侧立架5的上端安装用于挤压输油软管3的胶辊组,所述侧立架5位于所述胶辊组的下方设置有导向胶辊6,所述输油软管3的端部沿胶辊组穿设出并自然垂悬至导向胶辊6处,所述车主架2的后侧倾斜安装有车把手4。本技术实施例实现其余油回收的具体工作原理为:装载小车可在草地或土路上行进,通过装载小车向后拉动,将卷盘1中输油软管3顺利铺放在车后,减少输油软管3与路面的磨擦,便于输油软管3的铺设;输油软管3收卷时,装载小车将输油软管3抬高,使余油自然向下流,装载小车向前推动时,输油软管3经过两个胶辊组时,将输油软管3中的油料向前挤压、排空,并收回卷紧输油软管3。根据上述工作原理,本技术实施例的关键之处在于胶辊组对输油软管3的挤压和排空,所述胶辊组包括挤压胶辊7和承托胶辊8,所述挤压胶辊7与所述承托胶辊8均安装在侧立架5上,且所述挤压胶辊7安装于所述承托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余油回收装置,包括装载小车和卷盘(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小车包括车主架(2),所述卷盘(1)活动装配在所述车主架(2)上,且所述卷盘(1)上卷绕有输油软管(3),所述车主架(2)的底部安装有带动所述装载小车移动的车轮组,在所述车主架(2)的前侧设置有侧立架(5),所述侧立架(5)的上端安装用于挤压输油软管(3)的胶辊组,所述侧立架(5)位于所述胶辊组的下方设置有导向胶辊(6),所述输油软管(3)的端部沿胶辊组穿设出并自然垂悬至导向胶辊(6)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余油回收装置,包括装载小车和卷盘(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小车包括车主架(2),所述卷盘(1)活动装配在所述车主架(2)上,且所述卷盘(1)上卷绕有输油软管(3),所述车主架(2)的底部安装有带动所述装载小车移动的车轮组,在所述车主架(2)的前侧设置有侧立架(5),所述侧立架(5)的上端安装用于挤压输油软管(3)的胶辊组,所述侧立架(5)位于所述胶辊组的下方设置有导向胶辊(6),所述输油软管(3)的端部沿胶辊组穿设出并自然垂悬至导向胶辊(6)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辊组包括挤压胶辊(7)和承托胶辊(8),所述挤压胶辊(7)与所述承托胶辊(8)均安装在侧立架(5)上,且所述挤压胶辊(7)安装于所述承托胶辊(8)的上方,所述输油软管(3)沿所述挤压胶辊(7)和所述承托胶辊(8)之间的缝隙穿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余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胶辊(7)包括胶辊芯(701)和活动套设在所述胶辊芯(701)外部的滚筒(702),所述胶辊芯(701)的两端固定安装在所述侧立架(5)上,所述承托胶辊(8)包括胶辊轴(801)和安装在所述胶辊轴(801)两端的圆盘(802),所述胶辊轴(801)的内部活动穿设有一根安装轴(803),所述安装轴(803)的两端固定安装在侧立架(5)上,所述滚筒(702)的长度与所述胶辊轴(801)的长度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余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立架(5)包括安装在所述车主架(2)前侧的两根平行的立柱(501),所述立柱(501)的顶部开设有U型槽(502),所述胶辊芯(701)的两端分别穿设在两个U型槽(502)内,且所述U型槽(502)的开口处通过固定螺栓(503)闭合,所述立柱(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如峰穆晓曦张锐李瑞芳郭恒马文新赵丰曲学春陈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六九零一部队二六分队北京雷神博峰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