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开闭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0811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将安装在具有开口部的主体部(6)上的门(2a)与开口部的周围接触或分离而将开口部开闭的门开闭机构中,设有通过轴(51)轴支撑在门(2a)上、并且把持操作部(5a)而转动的把手(5),并且包括杆部件(30),其具有转动自如地安装在门(2a)上的第2轴部(32b)、相对于轴(51)在与操作部(5a)相同侧并转动自如地连结在把手(5)上的第1轴部(32a)、和相对于第2轴部(32b)配设在与第1轴部(32a)相反侧并对置于设在主体部(6)上滑动外凸轮(12)而配置的凸轮杆(31),如果拉动操作部(5a),则凸轮杆(31)推压滑动外凸轮(12),使门(2a)从开口部的周围离开既定间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冰箱等的门开闭的门开闭机构
技术介绍
在特许文献1中公开了安装在具有开口部的主体部上的门与开口部的周围接触或分离来开闭开口部的以往的门开闭机构。该门开闭机构在主体部上可转动地设有门,在门上轴支撑有把手。把手具有使用者把持而操作的操作部,相对于把手的转动轴,与操作部相反侧的端部对置于开口部的周围而配置。如果拉动操作部而旋转把手,则利用杠杆原理,该端部推压主体部。由此,通过较小的操作力使门从开口部的周围离开既定间隔,通过再拉动操作部使门转动而打开。特许文献1特开2000-18803号公报(第2页~第3页,图3)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根据上述以往的门开闭机构,为了减轻把手的操作力而需要增长操作部。此外,推压主体部的端部配置在与操作部相反侧。因此,有把手变得大型、转动半径较大而操作性降低的问题。此外,在设置把手的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有操作部与转动轴接近而不能充分减轻操作力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型且能够进一步减轻操作力的门开闭机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将安装在具有开口部的主体部上的门与上述开口部的周围接触或分离而将上述开口部开闭的门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把手,轴支撑在上述门上,并且把持操作部而转动;杆部件,具有转动自如地安装在上述门上的支撑部、相对于上述把手的转动轴在与上述操作部相同侧转动自如地连结在上述把手上的连结部、和相对于上述支撑部配设在与上述连结部相反侧并对置于上述开口部的周围而配置的抵接部;如果拉动上述操作部,则上述抵接部推压上述主体部,使上述门从上述开口部的周围离开既定间隔。根据该结构,如果把持操作部而拉动,则经由连结部连结在把手上的杆部件以支撑部为转动中心转动。通过杆部件的转动,抵接部转动而推压开口部的周围。把手的操作力通过杠杆原理放大,传递给连结部,再被杆部件放大而传递给抵接部。此外,操作部与连结部相对于把手的转动轴配置在相同侧,把手与杆部件在俯视图及正视图中重叠地配置。另外,把手与杆部件由于转动中心不同,所以支撑部及连结部的至少一个松配合在门或把手上。此外,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的门开闭机构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杆部件具有通过平行配设的第1、第2轴部形成上述连结部及上述支撑部的曲柄轴,将上述抵接部垂直于第2轴部而设置,将上述操作部与上述抵接部配置在垂直于上述把手的转动轴的不同的面内。根据该结构,杆部件通过第1轴部连结在把手上,通过第2轴部支撑在门上。杆部件将把手的操作力传递给第1轴部,抵接部以第2轴部为转动轴而转动。此外,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的门开闭机构中,其特征在于,将第1轴部松配合在设于上述把手上的长孔中。根据该结构,随着把手的转动,第1轴部在长孔内相对地移动而卡合,曲柄轴转动。此外,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的门开闭机构中,其特征在于,将上述把手的转动轴与上述抵接部相对于上述连结部配置在相反侧。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杆部件配置在把手的宽度内,并且能够缩短把手的转动轴与连结部的距离。此外,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的门开闭机构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门可转动地保持在上述主体部上,通过上述门的转动将上述开口部开闭。根据该结构,如果拉动把手,则门转动而打开。此外,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的门开闭机构中,其特征在于,将上述把手及上述杆部件对称地设在上述门的两侧,并且将进行上述门与上述主体部的卡合及脱离的两个凸轮机构对称地设在上述门的两侧;在上述门的关闭状态下,两侧的上述凸轮机构为对称的第1卡止位置,在将上述门的一个打开时,上述门朝向该一个门的外侧滑动移动,通过另一个上述凸轮机构移动到第2卡止位置而将上述门转动自如地锁止;将上述操作部配置在比上述把手的转动轴靠上述门的中央侧。根据该结构,例如将把手设置在门的左右端,如果拉动左侧的把手,则门从左侧向前方转动并向左向滑动移动,左侧的凸轮机构的卡合解除,右侧的凸轮机构从第1卡止位置移动到第2卡止位置。右侧的凸轮机构在第2卡止位置处保持支轴,门转动。此外,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的门开闭机构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门相对于上述主体部能前后滑动地被保持,上述门前后滑动而将上述开口部开闭。根据该结构,如果拉动把手,则门向前方滑动移动而打开。此外,本专利技术是将安装在具有开口部的主体部上的门与上述开口部的周围接触或分离而将上述开口部开闭的门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增力机构,所述增力机构具有轴支撑在上述门上的把手、和对置于上述开口部的周围而配置的抵接部,将上述把手转动时的操作力传递给上述抵接部;在使上述把手转动时,上述抵接部推压上述主体部,使上述门从上述开口部的周围离开既定间隔。根据该结构,如果把持把手并拉动,则操作力由增力机构放大而传递给抵接部,通过抵接部推压开口部的周围而将门打开。此外,本专利技术是将安装在具有开口部的主体部上的门与上述开口部的周围接触或分离而将上述开口部开闭的门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把手,轴支撑在上述门上,并且把持操作部而转动;金属制的曲柄轴,具有相对于上述把手的转动轴在与上述操作部相同侧转动自如地松配合在上述把手上的第1轴部、和平行于第1轴部形成且支撑在上述门上的第2轴部;抵接部,从第2轴部向相对于第2轴部与第1轴部相反侧沿垂直方向延伸设置,对置于上述开口部的周围而配置;第1止动器,与以第2轴部为中心转动的第1轴部抵接,来限制上述把手的转动;如果拉动上述操作部,则上述抵接部推压上述主体部,使上述门从上述开口部的周围离开既定间隔。根据该结构,如果把持操作部并拉动,则经由第1轴部连结在把手上的曲柄轴以第2轴部为转动中心转动。通过曲柄轴的转动,抵接部转动而推压开口部的周围。把手的操作力通过杠杆原理而放大、传递给第1轴,再由曲柄轴放大而传递给抵接部。此外,操作部与第1轴部相对于把手的转动轴配置在相同侧,把手与曲柄轴在俯视图或正视图中重叠配置。相对于把手的转动轴配设在与操作部相同侧的第1轴部抵接在第1止动部上而限制把手的转动,把手相对于门维持相同的位置而门转动。此外,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的门开闭机构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门上设有第2止动器,所述第2止动器与相对于上述把手的转动轴在与上述操作部相反侧的上述把手的端部抵接,限制上述把手的转动。根据该结构,把手的第1轴部抵接在第1止动器上,并且把手的端部抵接在第2止动器上而限制转动。也可以在第1轴与第1止动器的抵接、和把手与第2止动器的抵接之间设置时间差。此外,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的门开闭机构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门具有收纳上述把手的凹部,第1止动器由以与第2轴部同心的圆弧状形成在上述凹部的壁面上的孔部构成,将第1轴部插通在上述孔中。根据该结构,在门的关闭状态下把手收纳在凹部内,通过拉动操作部,把手转动而从凹部突出。贯通设在凹部的壁面上的圆弧状的孔部而连结在把手上的第1轴部抵接在该孔部的周围,限制把手的转动。此外,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的门开闭机构中,其特征在于,在第1止动器上设有缓冲第1轴部抵接时的冲击的缓冲部件。根据该结构,沿着设置在凹部壁面的孔部周围设置缓冲部件,第1轴部通过转动与缓冲部件接触,缓冲部件被压缩。此外,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的门开闭机构中,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凹部的表面更靠所述门的内部侧设有所述缓冲部件。根据该结构,将缓冲部件安装在孔部的门内部侧。此外,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的门开闭机构中,其特征在于,第1止动器由配置在门上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门开闭机构,使安装在具有开口部的主体部上的门与上述开口部的周围接触或分离而将上述开口部开闭,其特征在于,包括:把手,轴支撑在上述门上,并且把持操作部而转动;杆部件,具有转动自如地安装在上述门上的支撑部、相对于上述 把手的转动轴在与上述操作部相同侧转动自如地连结在上述把手上的连结部、和相对于上述支撑部配设在与上述连结部相反侧并对置于上述开口部的周围而配置的抵接部;如果拉动上述操作部,则上述抵接部推压上述主体部,使上述门从上述开口部的周围离开既定 间隔。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义川隆司中滨涉长谷川彻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