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熊海阔专利>正文

一种滑动加压骨与软骨固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0397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滑动加压骨与软骨固定器,固定器包括滑动部,滑动部的上方为起纵向加压作用的加压部,滑动部的下方为起固定作用的螺纹部;加压部的构型为倒伞状结构,倒伞状结构的伞面由多瓣结构相同的伞面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固定器,将供体骨与软骨可靠地固定在受体骨床上,固定过程无需缝合;给供体施加持续地纵向加压力,使供体和受体骨床始终紧密接触,提供稳定的愈合环境,促使两者的快速一体化融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滑动加压骨与软骨固定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滑动加压骨与软骨固定器,属于医学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因为外伤或者磨损导致软骨缺失或失去功能时,软骨需要做移植修复,现有技术有两种软骨移植方式,分别是自体软骨移植和组织工程培养软骨移植;自体软骨移植用非负重区的软骨做马赛克移植,该移植方式存在的缺点一是只能处理小面积缺损,二是软骨供区有限,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培养软骨前景广阔,将自体细胞体外培养,接近成熟后,将软骨回植缺损处,既能修补大面积缺损,又能解决供体不足的缺陷。现有技术中供体骨与软骨在受体骨床的固定方式一般有如下两种:一是用可吸收线在软骨四周作少量缝合固定;这样方式的缺点是操作困难,很容易将两侧需要缝合部分撕裂,且不利于供体与受体骨床两者的一体化融合,导致供体需要恢复生物力学性能的时间较长;缝线在被吸收前,可对周围软骨造成磨损;二是先在受体骨床钻入一枚带线锚钉,然后用尾部的线对供体做缝合固定,也存在缝合部分容易撕裂且一体化融合较慢,供体恢复生物力学性能的时间较长的问题。综上可知,现有技术中对于供体骨与软骨如何固定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很理想的解决方式,这个技术难题一直困扰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有效的固定装置及使用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来促进骨与软骨移植后的修复是迫切和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滑动加压骨与软骨固定器,可以将供体骨与软骨可靠地固定在受体骨床上,固定过程无需缝合,操作较简单;可以给供体骨与软骨施加持续地纵向加压力,使供体与受体骨床始终紧密接触,提供稳定的愈合环境,促使两者的快速一体化融合,缩短供体骨与软骨恢复生物力学性能的时间;固定过程不会对周围软骨造成磨损。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滑动加压骨与软骨固定器,包括滑动部,滑动部的上方为起纵向加压作用的加压部,滑动部的下方为起固定作用的螺纹部。进一步地,所述加压部的构型为倒伞状结构,倒伞状结构的底部与滑动部顶端边缘相固定连接;倒伞状结构的伞面由多瓣结构相同的伞面组成。进一步地,所述加压部的最大直径尺寸大于滑动部直径。进一步地,所述滑动部为光滑圆柱状,滑动部的顶部端面内侧设有与改锥配合的凹槽。进一步地,所述螺纹部与滑动部的底端相互连接,螺纹部为锥形结构,锥形结构的表面带有外螺纹;所述螺纹部的最大直径尺寸小于等于滑动部的直径尺寸。进一步地,所述加压部和滑动部的高度尺寸之和大于等于供体骨与软骨的厚度尺寸。进一步地,该固定器的材质为可吸收医用高分子材料。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骨与软骨固定器及使用方法,通过加压部、滑动部和螺纹部的完美配合,将供体骨与软骨可靠地固定在受体骨床上,整个固定过程无需缝合,操作较简单;倒伞状加压部可以给供体骨与软骨施加持续地纵向加压力,从而使供体与受体骨床始终紧密接触,提供稳定的愈合环境,促使两者的快速一体化融合,进一步缩短供体骨与软骨恢复生物力学性能的时间;供体骨与软骨在固定过程不会对周围软骨造成磨损;固定器采用可吸收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在降解前期能保持良好的空间结构和力学性能,并具有很好的骨传导作用,能有效修复骨缺损;本技术完美的解决了骨与软骨如何固定的技术难题,还可以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给广大的骨缺损患者带来了福音,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安装示意图;图中,1-滑动部,101-凹槽,2-螺纹部,3-加压部,4-供体骨与软骨,401-供体钻孔,5-周围软骨,6-受体骨床,601-受体钻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滑动加压骨与软骨固定器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滑动加压骨与软骨固定器,固定器的材质选用具有较强弹性和韧性,且不易屈服的可吸收医用高分子材料;固定器的主体形状近似半螺纹螺钉,固定器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为起纵向加压作用的加压部3,中部为滑动部1,下部为起固定作用的螺纹部2。所述加压部3的构型为倒伞状结构,倒伞状结构的底部与滑动部1顶端边缘相固定连接;倒伞状结构的上端大下端小,倒伞状结构的伞面由三瓣结构相同的伞面组成,伞面的一侧边缘呈锋利状,锋利状便于加压部3在倒转的过程中插入周围软骨5,起到止转的功能;伞面作间断设计的好处在于便于收缩开合,倒伞状结构的加压部3既可以对供体骨与软骨4施加持续地纵向加压力,还可以避免局部应力集中;所述加压部3的最大直径尺寸大于滑动部1直径。所述滑动部1为光滑圆柱状,滑动部1的顶部端面内侧设有凹槽101,凹槽101为“一”字型、“十”字型或“米”字型;设置凹槽101的目的在于与改锥配合将固定器旋拧。所述螺纹部2与滑动部1的底端相互连接,两者的中心线共线;所述螺纹部2为锥形结构,锥形结构的表面带有外螺纹;螺纹部2用于旋拧入受体骨床6内,将供体骨与软骨4固定于受体骨床6上;所述螺纹部2的最大直径尺寸小于等于滑动部1的直径尺寸。所述加压部3和滑动部1的高度尺寸之和大于等于供体骨与软骨4的厚度尺寸。实施例2一种滑动加压骨与软骨固定器的使用方法如图1、图2和图3共同所示,滑动加压骨与软骨固定器使用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准备特制钻头、锥形扩孔器及配套改锥,钻头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粗部,下部为细部,钻头粗部端面上设置有限深块,限深块用以限制钻头钻入深度,钻孔前先调整限深块的位置,确保钻头粗部不会进入受体骨床6;步骤二、将供体骨与软骨4放到受体骨床6合适的位置后,用钻头钻孔,钻头粗部在供体骨与软骨4上加工一个供体钻孔401,钻头细部在受体骨床6上加工一个受体钻孔601;供体钻孔401的直径大于受体钻孔601的直径,供体钻孔401的直径等于固定器滑动部1处的直径;步骤三、钻孔结束后用锥形扩孔器将供体骨与软骨4上供体钻孔401入口处做锥形扩孔,扩孔器的锥度小于固定器倒伞状加压部3的锥度;步骤四、供体钻孔401锥形扩孔后在孔的内表面加工若干个与固定器伞面侧边相咬合的倒齿结构;步骤五、最后通过改锥旋拧凹槽101将固定器的螺纹部2拧入受体钻孔601内,直至固定器的倒伞部结构没入供体骨与软骨4表面以下;拧入过程中固定器伞面侧边与供体骨与软骨4锥形扩孔内的倒齿结构相咬合,此时螺纹部2被止转、防脱地固定在受体钻孔601内。本技术提供的固定器,可以可靠地将供体骨与软骨4固定在受体骨床6上,固定过程无需缝合,且不会对周围软骨5造成磨损;固定器的倒伞部加压部3可以给供体骨与软骨4施加持续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滑动加压骨与软骨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动部(1),滑动部(1)的上方为起纵向加压作用的加压部(3),滑动部(1)的下方为起固定作用的螺纹部(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动加压骨与软骨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动部(1),滑动部(1)的上方为起纵向加压作用的加压部(3),滑动部(1)的下方为起固定作用的螺纹部(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滑动加压骨与软骨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部(3)的构型为倒伞状结构,倒伞状结构的底部与滑动部(1)顶端边缘相固定连接;倒伞状结构的伞面由多瓣结构相同的伞面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滑动加压骨与软骨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部(3)的最大直径尺寸大于滑动部(1)直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滑动加压骨与软骨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海阔
申请(专利权)人:熊海阔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