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等高作业升降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90296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个目在于提供一种等高作业升降台,其能够使得装货、卸货的过程更加便利。为实现前述目的的等高作业升降台,包括本体部以及由本体部支撑的载物台,本体部包括底座、升降主架以及弹性组件,升降主架以及弹性组件设置在底座上,分别支撑连接载物台,载物台包括支撑部以及载物部,载物部具有用于放置货物的上表面,上表面在升降台高度方向上的正投影能够覆盖本体部沿高度方向的正投影。

A lifting platform for constant height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等高作业升降台
本技术涉及一种等高作业升降台。
技术介绍
等高作业升降台是一种能够在手动装载或卸载时通过货物的势能和蓄能元件的压力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将负载的顶部保持在理想高度的机械设备。当逐步在平台上加载货物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平台中的蓄能元件被压缩,工作台平面随之下降。反之,当逐步于平台上卸载货物时,在蓄能元件的作用下,工作平面随之上升。以使得工作人员需要在生产线的末端将货物搬走时,无需弯腰即可放置或拿走货物,已达到工作人员能够在合适高度的工作平面上工作的目的,减少了工作人员腰肌劳损等伤及腰部的疾病。如公开号为“CN201604145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升降台,图1示至图4分别示出了该升降台第一与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以及俯视示意图。其中,如图中所示,该第一与第二实施例中升降台均包括底架90、升降机构91、支撑架92以及弹性组件93。弹性组件93设置在底架90和支撑架92之间,提供支撑着支撑架92的弹性力。弹性组件93通过弹性变形降低升降台的高度并吸收了货物的重力势能,升降台的降低高度抵消了货物高度,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在合适高度的工作平面上工作。然而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等高作业升降台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装货、卸货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在于提供一种等高作业升降台,其能够使得装货、卸货的过程更加便利。为实现前述目的的等高作业升降台,包括本体部以及由本体部支撑的载物台,所述本体部包括底座、升降主架以及弹性组件,所述升降主架以及所述弹性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分别支撑连接所述载物台,所述载物台包括支撑部以及载物部,所述载物部具有用于放置货物的上表面,所述上表面在所述升降台高度方向上的正投影能够覆盖所述本体部沿所述高度方向的正投影。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主架包括至少一对平行设置的剪刀叉式臂架,每个所述剪刀叉式臂架包括第一支撑臂以及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第二支撑臂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物台以及所述底座分别包括滑槽件,所述滑槽件提供滑槽,所述第一支撑臂以及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两端分别具有转接轴,所述第一支撑臂以及所述第二支撑臂分别通过所述连接轴与所述滑槽件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轴沿所述滑槽可移动。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臂上还设置有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臂以及所述底座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臂以及所述载物台铰接。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载物台中设置有钢制弹簧,所述钢制弹簧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上,并弹性支撑所述载物部。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包括加强筋,所述钢制弹簧设置在所述加强筋上弹性支撑所述载物部。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组件为空气弹簧,所述载物台的下部还连接设置有储气容器,所述储气容器通过充气管与所述空气弹簧连通;其中,所述储气容器设置在所述上表面在所述升降台高度方向上的正投影中。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主架包括至少一对平行设置的剪刀叉式臂架,每个所述剪刀叉式臂架包括第一臂架以及第二臂架,所述第一臂架与所述第二臂架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物台提供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二臂架的下端与所述底座铰接,上端具有连接轴,所述第二臂架的上端通过连接轴与所述第一滑动槽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轴在所述第一滑动槽内可移动;所述底座提供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一臂架的上端与载物台铰接,下端具有连接轴,所述第一臂架的下端通过连接轴与所述第二滑动槽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轴在所述第二滑动槽内可移动;其中,所述第一滑动槽的长度大于所述载物台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二滑动槽的长度大于所述底座长度的一半。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组件包括至少一对钢制弹簧以及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制弹簧的两端分别通过弹簧座与所述底座以及所述载物台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载物台的上表面设置为在高度方向上的正投影能够覆盖住升降台的本体部,工作人员在搬运放置在上表面上的货物时,在上表面的任何位置均能够对货物进行装卸,使得升降台上的可工作面积增大,进而能够提升装货、卸货的效率。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图1示出了现有升降台一个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图2为图1以俯视角度所示得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现有升降台另一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图4为图3以俯视角度所示得的示意图;图5示为等高作业升降台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5的正面角度所视得的正面示意图;图7为图5沿俯视方向所示得的俯视示意图;图8为等高作业升降台另一实施方式的正面示意图;图9为图8沿俯视方向所示得的俯视示意图;图10为图8的后视方向上的一个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述公开了多种不同的实施所述的主题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为简化公开内容,下面描述了各元件和排列的具体实例,当然,这些仅仅为例子而已,并非是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例如在说明书中随后记载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方或者上面形成,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直接联系的方式形成的实施方式,也可包括在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形成附加特征的实施方式,从而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可以不直接联系。另外,这些公开内容中可能会在不同的例子中重复附图标记和/或字母。该重复是为了简要和清楚,其本身不表示要讨论的各实施方式和/或结构间的关系。进一步地,当第一元件是用与第二元件相连或结合的方式描述的,该说明包括第一和第二元件直接相连或彼此结合的实施方式,也包括采用一个或多个其他介入元件加入使第一和第二元件间接地相连或彼此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到的情况下,如下描述中的上、下、左、右、前、后、顶、底、正、反、顺时针和逆时针仅仅是出于方便的目的所使用的,而并不暗示任何具体的固定方向。事实上,它们被用于反映对象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和/或方向。图5示出了等高作业升降台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5的正面示意图,等高作业升降台包括底座10、升降主架11、弹性组件12以及载物台13。其中,底座10、升降主架11以及弹性组件12共同构成了升降台的本体部,载物台13由本体部支撑。具体地,升降主架11以及弹性组件12是如图1所示地设置在底座10上,分别支撑连接载物台13。图7为图5沿俯视方向所示得的俯视示意图。结合参见图5至图7,载物台13包括支撑部131以及载物部132,支撑部131由升降主架11以及弹性组件12支撑,载物部132提供载物台13的上表面130,上表面130用于放置货物。其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载物部132相对支撑部131可转动,以实现在工作人员的搬运过程中,无需走动即可实现对置于上表面130上任意位置的货物进行搬运。其中,上表面130在沿升降台高度方向h上的正投影能够覆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等高作业升降台,包括本体部以及由本体部支撑的载物台,所述本体部包括底座、升降主架以及弹性组件,所述升降主架以及所述弹性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分别支撑连接所述载物台,所述载物台包括支撑部以及载物部,所述载物部具有用于放置货物的上表面,其特征在于,/n所述上表面在所述升降台高度方向上的正投影能够覆盖所述本体部沿所述高度方向的正投影。/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等高作业升降台,包括本体部以及由本体部支撑的载物台,所述本体部包括底座、升降主架以及弹性组件,所述升降主架以及所述弹性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分别支撑连接所述载物台,所述载物台包括支撑部以及载物部,所述载物部具有用于放置货物的上表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表面在所述升降台高度方向上的正投影能够覆盖所述本体部沿所述高度方向的正投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高作业升降台,所述升降主架包括至少一对平行设置的剪刀叉式臂架,每个所述剪刀叉式臂架包括第一支撑臂以及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第二支撑臂铰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物台以及所述底座分别包括滑槽件,所述滑槽件提供滑槽,所述第一支撑臂以及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两端分别具有连接轴,所述第一支撑臂以及所述第二支撑臂分别通过所述连接轴与所述滑槽件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轴沿所述滑槽可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高作业升降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臂上还设置有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臂以及所述底座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臂以及所述载物台铰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高作业升降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物台中设置有钢制弹簧,所述钢制弹簧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上,并弹性支撑所述载物部。


5.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伟苏明存李春洪
申请(专利权)人:索斯沃斯上海升降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