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汽车线控制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682511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汽车线控制动系统。该系统包括:主控制器、制动踏板、制动推杆、全解耦制动模拟器、执行机构前壳体、执行机构后壳体、常闭电磁阀、防抱死装置、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第三制动器、第四制动器、位移传感器、第一滚珠轴承、第二滚珠轴承、第三滚珠轴承、第四滚珠轴承、第一减速增扭机构、第二减速增扭机构、第一助力电机、第二助力电机、第一制动总泵、第二制动总泵、第一常开电磁阀、第二常开电磁阀、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案,能够避免汽车行驶过程中由助力机构的某一部件出现故障所导致的制动力失效的问题、提高汽车线控制动系统的响应速度及降低对线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的控制难度。

A brake by wire system for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线控制动系统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动系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线控制动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主要采用线控制动系统进行制动,现有方案中的线控制动系统包括控制器和助力机构,助力机构包括助力电机、减速增扭机构和双缸制动总泵。现有方案中的线控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控制器控制助力电机带动减速增扭机构产生向前的推力,该推力与驾驶员的踩踏力共同推动双缸制动总泵产生制动力。但是一旦该系统中的助力机构张总的任何一个部件出现故障,则汽车的行驶过程中的制动力就得不到保障,因此,目前亟需一种在助力机构的某一部件出现故障时,避免制动力失效的线控制动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线控制动系统,以避免在汽车的行驶的过程中由助力机构的某一部件出现故障所导致的制动力失效的问题的发生。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线控制动系统,包括:主控制器、制动踏板、制动推杆、全解耦制动模拟器、执行机构前壳体、执行机构后壳体、常闭电磁阀、防抱死装置、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第三制动器、第四制动器、位移传感器、第一滚珠轴承、第二滚珠轴承、第三滚珠轴承、第四滚珠轴承、第一减速增扭机构、第二减速增扭机构、第一助力电机、第二助力电机、第一制动总泵、第二制动总泵、第一常开电磁阀、第二常开电磁阀、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全解耦制动模拟器包括第一制动模拟器活塞、第一制动模拟器弹簧、第二制动模拟器活塞和第二制动模拟器弹簧;所述制动踏板和所述制动推杆连接,所述制动推杆与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活塞接触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活塞与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弹簧接触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弹簧与所述第二制动模拟器活塞接触连接,所述第二制动模拟器活塞与所述第二制动模拟器弹簧接触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弹簧设置于由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活塞、所述第二制动模拟器活塞和所述执行机构后壳体所形成的制动模拟器液压腔室内,所述制动模拟器液压腔室内设置有制动液,所述制动模拟器液压腔室与所述常闭电磁阀连通,所述常闭电磁阀与所述防抱死装置连接,所述防抱死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制动器、所述第二制动器、所述第三制动器和所述第四制动器连接,所述常闭电磁阀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位移传感器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执行机构后壳体与所述执行机构前壳体固定连接形成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减速增扭机构通过所述第一滚珠轴承和所述第二滚珠轴承安装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一减速增扭机构与所述第一制动总泵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总泵的第一制动总泵腔室内设置有制动液,所述第一制动总泵腔室与所述第一常开电磁阀连通,所述第一常开电磁阀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所述防抱死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一常开电磁阀均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减速增扭机构与所述第一助力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助力电机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减速增扭机构通过所述第三滚珠轴承和所述第四滚珠轴承安装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第二减速增扭机构与所述第二制动总泵连接,所述第二制动总泵的第二制动总泵腔室内设置有制动液,所述第二制动总泵腔室与所述第二常开电磁阀连通,所述第二常开电磁阀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与所述防抱死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常开电磁阀均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减速增扭机构与所述第二助力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助力电机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一减速增扭机构包括第一二级减速齿轮、第一梯形丝杆和第一一级减速齿轮,所述第一制动总泵包括第一制动总泵壳体、第一制动总泵活塞和第一制动总泵回位弹簧,所述第二减速增扭机构包括第二二级减速齿轮、第二梯形丝杆和第二一级减速齿轮,所述第二制动总泵包括第二制动总泵壳体、第二制动总泵活塞和第二制动总泵回位弹簧;所述第一制动总泵壳体和所述第二制动总泵壳体均固定连接于所述执行机构前壳体,所述第一二级减速齿轮通过所述第一滚珠轴承和所述第二滚珠轴承安装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一二级减速齿轮安装在所述第一梯形丝杆的外侧,所述第一梯形丝杆与所述第一制动总泵活塞接触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总泵活塞与所述第一制动总泵回位弹簧接触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总泵活塞与所述第一制动总泵回位弹簧设置于由所述第一制动总泵活塞与所述第一制动总泵壳体所形成的第一制动总泵腔室内,所述第一二级减速齿轮与所述第一一级减速齿轮啮合,所述第一一级减速齿轮与所述第一助力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二级减速齿轮通过所述第三滚珠轴承和所述第四滚珠轴承安装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第二二级减速齿轮安装在所述第二梯形丝杆的外侧,所述第二梯形丝杆与所述第二制动总泵活塞接触连接,所述第二制动总泵活塞与所述第二制动总泵回位弹簧接触连接,所述第二制动总泵活塞与所述第二制动总泵回位弹簧设置于由所述第二制动总泵活塞与所述第二制动总泵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制动总泵腔室内,所述第二二级减速齿轮与所述第二一级减速齿轮啮合,所述第二一级减速齿轮与所述第二助力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一制动器包括第一制动钳和第一制动盘,所述第二制动器包括第二制动钳和第二制动盘,所述第三制动器包括第三制动钳和第三制动盘,所述第四制动器包括第四制动钳和第四制动盘;所述防抱死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制动钳、所述第二制动钳、所述第三制动钳和所述第四制动钳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一梯形丝杆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制动总泵活塞的中心线同轴。可选的,所述第二梯形丝杆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制动总泵活塞的中心线同轴。可选的,上述汽车线控制动系统还包括油壶和油管;所述油壶通过所述油管分别与所述制动模拟器液压腔室、所述第一制动总泵腔室和所述第二制动总泵腔室连通。可选的,上述汽车线控制动系统还包括副控制器;所述副控制器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副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一助力电机、所述第二助力电机、所述常闭电磁阀、所述第一常开电磁阀、所述第二常开电磁阀、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电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一制动总泵活塞的直径和所述第二制动总泵活塞的直径均小于预设活塞直径阈值。可选的,所述第一二级减速齿轮的直径、所述第一一级减速齿轮的直径、所述第二二级减速齿轮的直径和所述第二一级减速齿轮的直径均小于预设齿轮直径阈值。可选的,所述汽车线控制动系统的解耦方式为全解耦方式。由上述内容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线控制动系统,设置了全解耦制动模拟器,设置助力机构包括两套减速增扭机构、两个助力电机和两个制动总泵,当助力机构的某一部件出现故障时,全解耦制动模拟器开始工作进行制动,避免了在汽车的行驶的过程中由助力机构的某一部件出现故障所导致的制动力失效的问题的发生。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本技术实施例的创新点包括:1、设置了全解耦制动模拟器,设置助力机构包括两套减速增扭机构、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线控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制器、制动踏板、制动推杆、全解耦制动模拟器、执行机构前壳体、执行机构后壳体、常闭电磁阀、防抱死装置、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第三制动器、第四制动器、位移传感器、第一滚珠轴承、第二滚珠轴承、第三滚珠轴承、第四滚珠轴承、第一减速增扭机构、第二减速增扭机构、第一助力电机、第二助力电机、第一制动总泵、第二制动总泵、第一常开电磁阀、第二常开电磁阀、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全解耦制动模拟器包括第一制动模拟器活塞、第一制动模拟器弹簧、第二制动模拟器活塞和第二制动模拟器弹簧;/n所述制动踏板和所述制动推杆连接,所述制动推杆与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活塞接触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活塞与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弹簧接触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弹簧与所述第二制动模拟器活塞接触连接,所述第二制动模拟器活塞与所述第二制动模拟器弹簧接触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弹簧设置于由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活塞、所述第二制动模拟器活塞和所述执行机构后壳体所形成的制动模拟器液压腔室内,所述制动模拟器液压腔室内设置有制动液,所述制动模拟器液压腔室与所述常闭电磁阀连通,所述常闭电磁阀与所述防抱死装置连接,所述防抱死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制动器、所述第二制动器、所述第三制动器和所述第四制动器连接,所述常闭电磁阀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位移传感器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n所述执行机构后壳体与所述执行机构前壳体固定连接形成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减速增扭机构通过所述第一滚珠轴承和所述第二滚珠轴承安装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一减速增扭机构与所述第一制动总泵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总泵的第一制动总泵腔室内设置有制动液,所述第一制动总泵腔室与所述第一常开电磁阀连通,所述第一常开电磁阀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所述防抱死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一常开电磁阀均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减速增扭机构与所述第一助力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助力电机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n所述第二减速增扭机构通过所述第三滚珠轴承和所述第四滚珠轴承安装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第二减速增扭机构与所述第二制动总泵连接,所述第二制动总泵的第二制动总泵腔室内设置有制动液,所述第二制动总泵腔室与所述第二常开电磁阀连通,所述第二常开电磁阀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与所述防抱死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常开电磁阀均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减速增扭机构与所述第二助力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助力电机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线控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制器、制动踏板、制动推杆、全解耦制动模拟器、执行机构前壳体、执行机构后壳体、常闭电磁阀、防抱死装置、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第三制动器、第四制动器、位移传感器、第一滚珠轴承、第二滚珠轴承、第三滚珠轴承、第四滚珠轴承、第一减速增扭机构、第二减速增扭机构、第一助力电机、第二助力电机、第一制动总泵、第二制动总泵、第一常开电磁阀、第二常开电磁阀、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全解耦制动模拟器包括第一制动模拟器活塞、第一制动模拟器弹簧、第二制动模拟器活塞和第二制动模拟器弹簧;
所述制动踏板和所述制动推杆连接,所述制动推杆与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活塞接触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活塞与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弹簧接触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弹簧与所述第二制动模拟器活塞接触连接,所述第二制动模拟器活塞与所述第二制动模拟器弹簧接触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弹簧设置于由所述第一制动模拟器活塞、所述第二制动模拟器活塞和所述执行机构后壳体所形成的制动模拟器液压腔室内,所述制动模拟器液压腔室内设置有制动液,所述制动模拟器液压腔室与所述常闭电磁阀连通,所述常闭电磁阀与所述防抱死装置连接,所述防抱死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制动器、所述第二制动器、所述第三制动器和所述第四制动器连接,所述常闭电磁阀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位移传感器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执行机构后壳体与所述执行机构前壳体固定连接形成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减速增扭机构通过所述第一滚珠轴承和所述第二滚珠轴承安装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一减速增扭机构与所述第一制动总泵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总泵的第一制动总泵腔室内设置有制动液,所述第一制动总泵腔室与所述第一常开电磁阀连通,所述第一常开电磁阀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所述防抱死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一常开电磁阀均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减速增扭机构与所述第一助力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助力电机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第二减速增扭机构通过所述第三滚珠轴承和所述第四滚珠轴承安装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第二减速增扭机构与所述第二制动总泵连接,所述第二制动总泵的第二制动总泵腔室内设置有制动液,所述第二制动总泵腔室与所述第二常开电磁阀连通,所述第二常开电磁阀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与所述防抱死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常开电磁阀均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减速增扭机构与所述第二助力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助力电机与所述主控制器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线控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速增扭机构包括第一二级减速齿轮、第一梯形丝杆和第一一级减速齿轮,所述第一制动总泵包括第一制动总泵壳体、第一制动总泵活塞和第一制动总泵回位弹簧,所述第二减速增扭机构包括第二二级减速齿轮、第二梯形丝杆和第二一级减速齿轮,所述第二制动总泵包括第二制动总泵壳体、第二制动总泵活塞和第二制动总泵回位弹簧;
所述第一制动总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良耀刘晓辉谢泽金陈益吴翔王燕文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