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志航专利>正文

制作双轴取向PVC管弯头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79161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作双轴取向PVC管弯头的装置,其包括由第一坯管扩张模具、第二坯管扩张模具、弯头成型模具、模具尾部塞盖以及模具头部塞盖组成的套件;第一坯管扩张模具和第二坯管扩张模具均可连接在所述弯头成型模具的一端,用于将坯管制成双轴取向PVC管;弯头成型模具用于将制成的双轴取向PVC管转换成双轴取向PVC弯管;模具尾部塞盖和模具头部塞盖用于限定弯头成型模具的各部件,防止其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由于坯管扩张模具与弯头成型模具是连接在一起的,因此使得整个生产过程是连续进行的,高弹态的坯管经过坯管扩张模具的双向拉伸后,会立即进入到弯头成型模具中弯曲成型,中间无停顿,因此生产的效率是较高的。

A device for making PVC pipe elbows with biaxial orien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作双轴取向PVC管弯头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塑料管件加工领域,尤其涉及到双轴取向PVC管弯头的加工制作装置。
技术介绍
双轴取向PVC管(也称PVC-O管)是PVC管的最新进化形式,是通过特殊的取向加工工艺制造的管材。双轴取向PVC管的优势在于通过对材料的双向拉伸,改变了材料的分子排列结构,即将采用挤出方法生产的PVC-U管材进行轴向拉伸和径向拉伸,使管材中的PVC长链分子在两个拉伸方向上规整排列,从而使其获得高强度、高抗冲性以及优良的抗疲劳性。目前,虽然PVC-O直管的加工工艺已经比较成熟,但PVC-O弯管的加工工艺却非常复杂,且加工的可靠性较差,废品率较高,这导致PVC-O管弯头(即双轴取向PVC管弯头)的使用普及率比较低。因此在目前的PVC-O管给水网中,转向处通常采用钢塑复合弯头进行连接,然而钢塑复合弯头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价格较为昂贵、使用寿命不长(通常不超过20年)等。PVC-O弯管的加工工艺复杂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对PVC-O直管进行弯曲时,需要先将PVC-O直管加热至热塑状态,然后才能对其进行弯曲,而PVC-O直管本身就是由PVC-U直管(即坯管)在加热至热塑状态后,经通气径向膨胀及轴向拉伸后得来的,因此当弯曲时再次将PVC-O直管加热时,管材是极易发生解取向而回缩的,尤其是当加热的温度越接近热塑状态所需的温度(90℃左右)时,解取向回缩的现象越严重。因此,这便导致目前的PVC-O弯管加工工艺非常复杂,加工过程中质量难以把控,导致废品率较高,难以被广泛普及使用。而由于PVC-O管材本身具卓越的性能,如高强度、高抗冲性以及优良的抗疲劳性,因此在PVC-O给水网管中,没有采用PVC-O管弯头进行弯道连接,而是用钢塑复合弯头进行替代,实属无奈之举。因此,专利技术人认为有必要设计一套加工工具,以使双轴取向PVC管弯头的制作工艺能够得到简化,制作工艺也较为可靠,而且这套加工工具还能生产不止一种规格的双轴取向PVC管弯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制作双轴取向PVC管弯头的装置,以使双轴取向PVC管弯头的制作工艺能够得到简化且工艺也较为可靠,同时该装置还有一具两种的功能,能生产两种规格的双轴取向PVC管弯头。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制作双轴取向PVC管弯头的装置,其包括由第一坯管扩张模具、第二坯管扩张模具、弯头成型模具、模具尾部塞盖以及模具头部塞盖组成的套件;所述的第一坯管扩张模具用于连接在所述弯头成型模具的一端,其包括依次连为一体的第一导向段、第一密封段、第一扩张段以及第一定径段;所述的第一导向段为圆柱体,用于导入待扩张的坯管;所述的第一密封段也为圆柱体且外径略大于第一导向段的外径,第一密封段与第一导向段通过锥面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的第一扩张段为锥体,其小口径端与第一密封段连接,大口径端与第一定径段连接;所述的第一定径段为圆柱体,且第一定径段的外径大于第一密封段的外径;所述的第二坯管扩张模具也用于连接在所述弯头成型模具的一端,其包括依次连为一体的第二导向段、第二密封段、第二扩张段以及第二定径段;所述的第二导向段与所述第一导向段的结构一致,也用于导入待扩张的坯管;所述的第二密封段与所述第一密封段的结构一致,第二密封段与第二导向段也通过锥面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的第二扩张段为锥体,其小口径端与第二密封段连接,大口径端与第二定径段连接;所述的第二定径段为圆柱体,且第二定径段的外径大于第二密封段的外径,同时也大于第一定径段的外径;所述的弯头成型模具包括内层模体、中间层模体以及外层模体;所述的内层模体为中空的弯管形结构,其由可相互分离的第一半模和第二半模组合而成,且内层模体的外径与所述第一定径段的外径一致;所述的中间层模体也为中空的弯管形结构,其由可相互分离的第三半模和第四半模组合而成,且中间层模体的内径大于所述内层模体的外径,外径与所述第二定径段的外径一致;所述的外层模体也为中空的弯管形结构,其由可相互分离的第五半模和第六半模组合而成,且外层模体的内径大于所述中间层模体的外径;所述的模具尾部塞盖用于盖设在弯头成型模具不与第一坯管扩张模具或第二坯管扩张模具连接的一端,其包括连为一体的底板、第一台体、第二台体以及第三台体;所述的底板为圆盘形;所述的第一台体位于所述底板的一侧,第一台体背离底板一侧的中间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四周具有第一环形凸起圈,第一环形凸起圈可过盈配合式插入所述外层模体和所述中间层模体之间的间隙;所述的第二台体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凹槽中,第二台体背离第一台体一侧的中间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四周具有第二环形凸起圈,第二环形凸起圈可过盈配合式插入所述中间层模体和所述内层模体之间的间隙;所述的第三台体设置于所述的第二凹槽中,第三台体为圆柱形结构且可过盈配合式插入所述内层模体的内腔中;所述的模具头部塞盖用于盖设在弯头成型模具与第一坯管扩张模具连接的一端,其包括连为一体的空心圆盘和空心圆环;所述空心圆盘中间的圆孔的直径大小介于所述中间层模体的内径和外径之间;所述的空心圆环连接于空心圆板的一侧且与空心圆板同轴线,空心圆环可过盈配合式插入所述外层模体和所述中间层模体之间的间隙。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半模设置有第一定位槽,第二半模设置有第一定位柱,第一半模与第二半模通过第一定位槽与第一定位柱的配合实现定位;所述的第三半模设置有第二定位槽,第四半模设置有第二定位柱,第三半模和第四半模通过第二定位槽与第二定位柱的配合实现定位;所述的第五半模设置有第一耳板,所述的第六半模设置有第二耳板,第五半模和第六半模通过第一耳板与第二耳板的连接实现两者的固定。进一步的,所述的模具尾部塞盖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气孔、至少两个第二气孔以及一个第三气孔;所述的第一气孔由第一环形凸起圈处贯穿第一台体和底板;所述的第二气孔由第二环形凸起圈处贯穿第二台体、第一台体以及底板;所述的第三气孔同时贯穿第三台体、第二台体、第一台体以及底板。进一步的,所述的模具头部塞盖设置有至少两个第四气孔;所述的第四气孔同时贯穿所述空心圆盘和所述空心圆环。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坯管扩张模具设置有轴向贯穿于其中的第一通孔;所述的第二坯管扩张模具设置有轴向贯穿于其中的第二通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坯管扩张模具还包括第一螺纹环,该第一螺纹环连接于第一定径段远离第一扩张段的一端,第一螺纹环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的内层模体与第一坯管扩张模具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第一螺纹环的外螺纹与第一坯管扩张模具的内螺纹可螺纹配合实现连接;所述的第二坯管扩张模具还包括第二螺纹环,该第二螺纹环连接于第二定径段远离第二扩张段的一端,第二螺纹环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的中间层模体与第二坯管扩张模具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第二螺纹环的外螺纹与第二坯管扩张模具的内螺纹可螺纹配合实现连接。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装置制作PVC管弯头的方法,该方法可制作两种大小不同的PVC管弯头;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组装弯头成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制作双轴取向PVC管弯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坯管扩张模具(1)、第二坯管扩张模具(2)、弯头成型模具(3)、模具尾部塞盖(4)以及模具头部塞盖(5)组成的套件;/n所述的第一坯管扩张模具(1)用于连接在所述弯头成型模具(3)的一端,其包括依次连为一体的第一导向段(11)、第一密封段(12)、第一扩张段(13)以及第一定径段(14);所述的第一导向段(11)为圆柱体,用于导入待扩张的坯管;所述的第一密封段(12)也为圆柱体且外径略大于第一导向段(11)的外径,第一密封段(12)与第一导向段(11)通过锥面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的第一扩张段(13)为锥体,其小口径端与第一密封段(12)连接,大口径端与第一定径段(14)连接;所述的第一定径段(14)为圆柱体,且第一定径段(14)的外径大于第一密封段(12)的外径;/n所述的第二坯管扩张模具(2)也用于连接在所述弯头成型模具(3)的一端,其包括依次连为一体的第二导向段(21)、第二密封段(22)、第二扩张段(23)以及第二定径段(24);所述的第二导向段(21)与所述第一导向段(11)的结构一致,也用于导入待扩张的坯管;所述的第二密封段(22)与所述第一密封段(12)的结构一致,第二密封段(22)与第二导向段(21)也通过锥面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的第二扩张段(23)为锥体,其小口径端与第二密封段(22)连接,大口径端与第二定径段(24)连接;所述的第二定径段(24)为圆柱体,且第二定径段(24)的外径大于第二密封段(22)的外径,同时也大于第一定径段(14)的外径;/n所述的弯头成型模具(3)包括内层模体(31)、中间层模体(32)以及外层模体(33);所述的内层模体(31)为中空的弯管形结构,其由可相互分离的第一半模(311)和第二半模(312)组合而成,且内层模体(31)的外径与所述第一定径段(14)的外径一致;所述的中间层模体(32)也为中空的弯管形结构,其由可相互分离的第三半模(321)和第四半模(322)组合而成,且中间层模体(32)的内径大于所述内层模体(31)的外径,外径与所述第二定径段(24)的外径一致;所述的外层模体(33)也为中空的弯管形结构,其由可相互分离的第五半模(331)和第六半模(332)组合而成,且外层模体(33)的内径大于所述中间层模体(32)的外径;/n所述的模具尾部塞盖(4)用于盖设在弯头成型模具(3)不与第一坯管扩张模具(1)或第二坯管扩张模具(2)连接的一端,其包括连为一体的底板(41)、第一台体(42)、第二台体(43)以及第三台体(44);所述的底板(41)为圆盘形;所述的第一台体(42)位于所述底板(41)的一侧,第一台体(42)背离底板(41)一侧的中间设有第一凹槽(421),第一凹槽(421)的四周具有第一环形凸起圈(422),第一环形凸起圈(422)可过盈配合式插入所述外层模体(33)和所述中间层模体(32)之间的间隙;所述的第二台体(43)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凹槽(421)中,第二台体(43)背离第一台体(42)一侧的中间设有第二凹槽(431),第二凹槽(431)的四周具有第二环形凸起圈(432),第二环形凸起圈(432)可过盈配合式插入所述中间层模体(32)和所述内层模体(31)之间的间隙;所述的第三台体(44)设置于所述的第二凹槽(431)中,第三台体(44)为圆柱形结构且可过盈配合式插入所述内层模体(31)的内腔中;/n所述的模具头部塞盖(5)用于盖设在弯头成型模具(3)与第一坯管扩张模具(1)连接的一端,其包括连为一体的空心圆盘(51)和空心圆环(52);所述空心圆盘(51)中间的圆孔的直径大小介于所述中间层模体(32)的内径和外径之间;所述的空心圆环(52)连接于空心圆盘(51)的一侧且与空心圆盘(51)同轴线,空心圆环(52)可过盈配合式插入所述外层模体(33)和所述中间层模体(32)之间的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制作双轴取向PVC管弯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坯管扩张模具(1)、第二坯管扩张模具(2)、弯头成型模具(3)、模具尾部塞盖(4)以及模具头部塞盖(5)组成的套件;
所述的第一坯管扩张模具(1)用于连接在所述弯头成型模具(3)的一端,其包括依次连为一体的第一导向段(11)、第一密封段(12)、第一扩张段(13)以及第一定径段(14);所述的第一导向段(11)为圆柱体,用于导入待扩张的坯管;所述的第一密封段(12)也为圆柱体且外径略大于第一导向段(11)的外径,第一密封段(12)与第一导向段(11)通过锥面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的第一扩张段(13)为锥体,其小口径端与第一密封段(12)连接,大口径端与第一定径段(14)连接;所述的第一定径段(14)为圆柱体,且第一定径段(14)的外径大于第一密封段(12)的外径;
所述的第二坯管扩张模具(2)也用于连接在所述弯头成型模具(3)的一端,其包括依次连为一体的第二导向段(21)、第二密封段(22)、第二扩张段(23)以及第二定径段(24);所述的第二导向段(21)与所述第一导向段(11)的结构一致,也用于导入待扩张的坯管;所述的第二密封段(22)与所述第一密封段(12)的结构一致,第二密封段(22)与第二导向段(21)也通过锥面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的第二扩张段(23)为锥体,其小口径端与第二密封段(22)连接,大口径端与第二定径段(24)连接;所述的第二定径段(24)为圆柱体,且第二定径段(24)的外径大于第二密封段(22)的外径,同时也大于第一定径段(14)的外径;
所述的弯头成型模具(3)包括内层模体(31)、中间层模体(32)以及外层模体(33);所述的内层模体(31)为中空的弯管形结构,其由可相互分离的第一半模(311)和第二半模(312)组合而成,且内层模体(31)的外径与所述第一定径段(14)的外径一致;所述的中间层模体(32)也为中空的弯管形结构,其由可相互分离的第三半模(321)和第四半模(322)组合而成,且中间层模体(32)的内径大于所述内层模体(31)的外径,外径与所述第二定径段(24)的外径一致;所述的外层模体(33)也为中空的弯管形结构,其由可相互分离的第五半模(331)和第六半模(332)组合而成,且外层模体(33)的内径大于所述中间层模体(32)的外径;
所述的模具尾部塞盖(4)用于盖设在弯头成型模具(3)不与第一坯管扩张模具(1)或第二坯管扩张模具(2)连接的一端,其包括连为一体的底板(41)、第一台体(42)、第二台体(43)以及第三台体(44);所述的底板(41)为圆盘形;所述的第一台体(42)位于所述底板(41)的一侧,第一台体(42)背离底板(41)一侧的中间设有第一凹槽(421),第一凹槽(421)的四周具有第一环形凸起圈(422),第一环形凸起圈(422)可过盈配合式插入所述外层模体(33)和所述中间层模体(32)之间的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德祥
申请(专利权)人:张志航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