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后高效节能新型地暖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67362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后高效节能新型地暖线,涉及地暖线技术领域,其包括电极,所述电极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电极位于绝缘层内,所述绝缘层内设置有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填充层,所述绝缘层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个散热片。该基于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后高效节能新型地暖线,通过设置电极、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填充层、导热圈和散热片,电极与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填充层实体接触进行传递热量,导热效果较好,将热能传递给绝缘层后,若干个散热片有效的吸收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填充层所产生的热量并且进行传出,提高了导热的效果,从而使得整个地暖加热温度越高时,且能耗越低,有效的起到了高效节能的作用。

A new type of floor heating line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energy saving based on the mixture of graphene and polyethyle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后高效节能新型地暖线
本技术涉及地暖线
,具体为一种基于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后高效节能新型地暖线。
技术介绍
电地暖是通过在地板中埋设发热线缆,以发热线缆为热源来加热室内,实现对地面加热的供暖方式,由于地暖线大多铺设在地下,通过绝缘层的设置来防止出现漏电情况,导致地暖线的传热效果较差,而且一些柱形地暖线在进行安装时容易出现位移现象,影响地暖的使用效果,且现有的一些地暖能耗较大,使得地暖的温度越高,能耗越大,不经济实用,不能达到高效节能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后高效节能新型地暖线,解决了由于地暖线大多铺设在地下,通过绝缘层的设置来防止出现漏电情况,导致地暖线的传热效果较差,而且一些柱形地暖线在进行安装时容易出现位移现象,影响地暖的使用效果,且现有的一些地暖能耗较大,使得地暖的温度越高,能耗越大,不经济实用,不能达到高效节能的效果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后高效节能新型地暖线,包括电极,所述电极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电极位于绝缘层内,所述绝缘层内设置有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填充层,所述绝缘层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卡接在防水层的外表面。所述防水层的内表面与绝缘层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防水层的外表面设置有导热圈,所述散热片卡接在导热圈的内表面,所述导热圈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护层。优选的,所述防护层的外表面与底座的内表面搭接,所述底座的内表面开设有若干个限位槽,所述限位块位于限位槽内,所述限位块的上表面与防护层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限位块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防护层的正面设置有空腔。优选的,所述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填充层由聚乙烯材料和石墨烯材料混合而成。优选的,所述绝缘层内填充有交联聚乙烯材料,所述防护层由PE材质制成。优选的,所述绝缘层的厚度为0.8厘米,且两个电极分别为一个正极线和一个负极线。(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该基于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后高效节能新型地暖线,通过设置电极、绝缘层、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填充层、导热圈和散热片,当对本装置进行通电时,因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填充层由聚乙烯材料和石墨烯材料混合而成,且所产生的混合物具有极佳的导热性能,而且电极与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填充层实体接触进行传递热量,导热效果较好,将热能传递给绝缘层后,若干个散热片有效的吸收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填充层所产生的热量并且进行传出,提高了导热的效果,从而使得整个地暖加热温度越高时,且能耗越低,有效的起到了高效节能的作用。2、该基于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后高效节能新型地暖线,通过设置防水层、电极、散热片、防水层和防护层,当电极进行发热时,因散热片直接穿过防水层,不但不影响导热的效果,而且还有效的对电极起到了的防水的作用,因防护层由PE材质制成,使得防护层的柔韧性较强,且防护层内设置有若干个空腔,有效的对整个地暖线起到了减震的作用,防止地面受外力撞击时对地暖线造成破坏。3、该基于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后高效节能新型地暖线,通过设置电极、防护层、底座、限位块和限位槽,当需要对地暖线进行安装时,工作人员可以将防护层放置在底座的内表面,使得多个限位块分别位于多个限位槽内,使得限位块有效的对地暖线进行限位,底座的底部为平面,使得底座与地面接触时更加稳定,对地暖线的安装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防护层右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绝缘层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电极、2绝缘层、3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填充层、4散热片、5导热圈、6防护层、7防水层、8空腔、9限位块、10限位槽、11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后高效节能新型地暖线,包括电极1,电极1的数量为两个,绝缘层2内填充有交联聚乙烯材料,防护层6由PE材质制成,通过设置防护层6,因防护层6由PE材质制成,使得防护层6的柔韧性较强,且防护层6内设置有若干个空腔8,有效的对整个地暖线起到了减震的作用,电极1位于绝缘层2内,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填充层3由聚乙烯材料和石墨烯材料混合而成,绝缘层2内设置有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填充层3,绝缘层2的厚度为0.8厘米,且两个电极1分别为一个正极线和一个负极线,绝缘层2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个散热片4,通过设置散热片4,电极1与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填充层3实体接触进行传递热量,导热效果较好,将热能传递给绝缘层2后,若干个散热片4有效的吸收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填充层3所产生的热量并且进行传出,提高了导热的效果,散热片4卡接在防水层7的外表面。防水层7的内表面与绝缘层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防水层7的外表面设置有导热圈5,通过设置防水层7,当电极1进行发热时,因散热片4直接穿过防水层7,不但不影响导热的效果,而且还有效的对电极1起到了的防水的作用,防护层6的外表面与底座11的内表面搭接,底座11的内表面开设有若干个限位槽10,限位块9位于限位槽10内,限位块9的上表面与防护层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限位块9和限位槽10,将防护层6放置在底座11的内表面,使得多个限位块9分别位于多个限位槽10内,使得限位块9有效的对地暖线进行限位,底座11的底部为平面,使得底座11与地面接触时更加稳定,散热片4卡接在导热圈5的内表面,限位块9的数量为若干个,防护层6的正面设置有空腔8,导热圈5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护层6。本技术的操作步骤为:S1、当需要对地暖线进行安装时,工作人员可以将防护层6放置在底座11的内表面,使得多个限位块9分别位于多个限位槽10内,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其他板块对地暖线进行固定;S2、当需要拆下地暖线时,工作人员直接向上扯动防护层6即可将其拆下。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后高效节能新型地暖线,包括电极(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1)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电极(1)位于绝缘层(2)内,所述绝缘层(2)内设置有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填充层(3),所述绝缘层(2)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个散热片(4),所述散热片(4)卡接在防水层(7)的外表面;/n所述防水层(7)的内表面与绝缘层(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防水层(7)的外表面设置有导热圈(5),所述散热片(4)卡接在导热圈(5)的内表面,所述导热圈(5)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护层(6),所述防护层(6)的外表面设置有限位块(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后高效节能新型地暖线,包括电极(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1)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电极(1)位于绝缘层(2)内,所述绝缘层(2)内设置有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填充层(3),所述绝缘层(2)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个散热片(4),所述散热片(4)卡接在防水层(7)的外表面;
所述防水层(7)的内表面与绝缘层(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防水层(7)的外表面设置有导热圈(5),所述散热片(4)卡接在导热圈(5)的内表面,所述导热圈(5)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护层(6),所述防护层(6)的外表面设置有限位块(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石墨烯和聚乙烯混合后高效节能新型地暖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层(6)的外表面与底座(11)的内表面搭接,所述底座(11)的内表面开设有若干个限位槽(10),所述限位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勇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科兴炭纤维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