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58573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装置,包括上支撑架、下支撑架、支撑杆、气动杆、升降柱、护脚套,所述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四角和中间通过支撑杆、升降柱连接,上支撑架中间安装气动杆,气动杆上铰接安装护脚套;通过电动气泵规律性的充放气使活动杆在另一端的固定杆内相对滑动,从而使患者下肢进行伸屈运动,同时,还可以往升降柱采用弹性元件,在患者伸屈运动的同时按压弹性元件使患者的下肢进行抬高降低运动,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的通畅,降低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且该装置简单易行,节约了护理人员的人力付出。

A nursing device for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辅助器械领域,具体属于一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临床治疗中,由于病人长期卧床,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活动,静脉血流缓慢,易发生肢体深静脉内血栓的形成,导致患者下肢肢体肿胀、疼痛,在治疗过程中,除药物治疗外,还需人工对病人的下肢进行伸屈运动;普遍的方式为护理人员通过人工手动方式对患者下肢进行伸屈运动,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的通畅,但采用这种方式,极大的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治疗效果较差,所以需要一种可以自动对患者进行下肢伸屈运动的护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装置,该技术采用气动驱动可以自动对患者下肢进行伸屈运动,同时升降柱采用弹性元件实现腿部抬高运动,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的通畅,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装置,包括上支撑架、下支撑架、支撑杆、气动杆、升降柱、护脚套,所述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四角和中间通过支撑杆、升降柱连接,上支撑架中间安装气动杆,气动杆上铰接安装护脚套;所述的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为方形框架,方型框架上分为两个对称分布的空槽,上支撑架的空槽中安装气动杆,所述气动杆由固定杆和活动杆组成,固定杆分为两段分别安装在空槽相对的侧壁上,一端穿过上支撑架侧壁并连接有进气管,活动杆套在固定杆之间可相对活动;所述护脚套为L型结构,两侧安装有固定带,所述升降柱为弹性元件。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的一端连接进气管,进气管连接电动气泵,充放气使活动杆在另一端的固定杆内相对滑动。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柱为伸缩弹簧。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分布在上下支撑架的四角。进一步的,所述的护脚套内部设有软垫。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杆为可伸缩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装置,将患者脚掌放置在护脚套中并固定,采用气动驱动使患者脚步进行前后运动,即,进气管连接电动气泵,通过电动气泵规律性的充放气使活动杆在另一端的固定杆内相对滑动,从而使患者下肢进行伸屈运动,同时,还可以往升降柱采用弹性元件,在患者伸屈运动的同时按压弹性元件使患者的下肢进行抬高降低运动,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的通畅,降低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且该装置简单易行,节约了护理人员的人力付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所述的一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所述的一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装置的侧面示意图。图3是所述的护脚套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名称列表如下:1-上支撑架,2-下支撑架,3-支撑杆,4-升降柱,5-气动杆,51-固定杆,52-活动杆,53-进气管,6-护脚套,61-固定带,62-软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阅图1-3所示,一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装置,包括上支撑架1、下支撑架2、支撑杆3、气动杆5、升降柱4、护脚套6,所述上支撑架1和下支撑架2四角和中间通过支撑杆3、升降柱4连接,上支撑架1中间安装气动杆5,气动杆5上铰接安装护脚套6;所述的上支撑架1和下支撑架2为方形框架,方型框架上分为两个对称分布的空槽,上支撑架的空槽中安装气动杆5,所述气动杆5由固定杆51和活动杆52组成,固定杆51分为两段分别安装在空槽相对的侧壁上,一端穿过上支撑架1侧壁并连接有进气管53,活动杆52套在固定杆51之间可相对活动;所述护脚套6为L型结构,两侧安装有固定带61,所述升降柱4为弹性元件。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51的一端连接进气管53,进气管53连接电动气泵,充放气使活动杆52在另一端的固定杆51内相对滑动。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柱4为伸缩弹簧。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3分布在上下支撑架的四角。进一步的,所述的护脚套6内部设有软垫。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杆3为可伸缩杆。实施例本技术横向放置在病床上的床尾处,将患者的脚掌套在护脚套6内,使用固定带61将患者脚掌固定在护脚套6内,开始状态时,使患者下肢处于微屈膝状态,护脚套6内设有的软垫62可使患者感觉舒适自然,然后把与气动杆5连接的进气管53另一端连接在电动气泵上,电动气泵执行充气和放气的操作,气动杆5内的气压推动活动杆52在另一端的固定杆51中前后移动,从而带动患者下肢进行伸屈运动,护脚套6与活动杆52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可以使患者下肢进行伸屈运动时更加顺畅;患者被动练习时,前后移动的位移和速度,由电动气泵的充放气实现,即电动气泵充气时,通过进气管53将气体压缩至与进气管53连接的固定杆51内,通过压缩固定杆51内活动杆52向后端的固定杆51移动,放气时则相反移动,移动速度由电动气泵进行调节,现有技术中电动气泵的充放气控制为公知常识;同时,还可以将升降柱4为弹性元件,使上支撑架1实现上升和下降的运动,支撑杆3为可伸缩的杆,不会影响上支撑架1的升降运动,即在前后移动的过程中,压缩了弹性元件,在伸缩弹簧压缩和复位过程可实现上下移动,支撑杆3的作用在于平衡上下运动不偏离;从而实现了患者下肢的抬高降低运动,通过该装置对患者下肢的伸屈运动以及抬高降低运动,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的通畅,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几率。此外,该装置还可以在不使用气动的情况下,使患者自主进行下肢伸屈运动,锻炼患者的自主运动性,防止患者下肢肌肉萎缩。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过着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公开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技术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架、下支撑架、支撑杆、气动杆、升降柱、护脚套,所述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四角和中间通过支撑杆、升降柱连接,上支撑架中间安装气动杆,气动杆上铰接安装护脚套;/n所述的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为方形框架,方型框架上分为两个对称分布的空槽,上支撑架的空槽中安装气动杆,所述气动杆由固定杆和活动杆组成,固定杆分为两段分别安装在空槽相对的侧壁上,一端穿过上支撑架侧壁并连接有进气管,活动杆套在固定杆之间可相对活动;所述护脚套为L型结构,两侧安装有固定带,所述升降柱为弹性元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架、下支撑架、支撑杆、气动杆、升降柱、护脚套,所述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四角和中间通过支撑杆、升降柱连接,上支撑架中间安装气动杆,气动杆上铰接安装护脚套;
所述的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为方形框架,方型框架上分为两个对称分布的空槽,上支撑架的空槽中安装气动杆,所述气动杆由固定杆和活动杆组成,固定杆分为两段分别安装在空槽相对的侧壁上,一端穿过上支撑架侧壁并连接有进气管,活动杆套在固定杆之间可相对活动;所述护脚套为L型结构,两侧安装有固定带,所述升降柱为弹性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下肢深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小丽沈东燕李玥璐段勤艳罗思凌陈雪梦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