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稻田间共育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65076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1: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鱼稻田间共育养殖系统,包括方形稻田,设置于所述方形稻田四周的回字形鱼池,设置于所述回字形鱼池一侧的主干道和另外三侧的人行道,以及架设于所述回字形鱼池上方、并连接所述主干道和所述方形稻田的拱形堤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巧妙的种养池工程施工、鱼虾苗的投放和水稻种植,有效的解决了养鱼塘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鱼病问题,又能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并且在鱼稻生产过程中均不施用化肥和农药,所生产的鱼虾和稻米都是优质绿色食品,从而实现种养结合的绿色生产,这种高效绿色种养模式,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市场前景广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鱼稻田间共育养殖系统
本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尤其是涉及一种鱼稻田间共育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鱼稻共生是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是以保持水田良性生态环境、提高水田产出率为目的一种生产模式。集约化鱼塘常粪便和残饵的堆积而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带来有害藻类爆发、水体化学耗氧量(COD)过大、溶氧低下、有害寄生虫及有害厌氧细菌大量繁殖,严重影响鱼类生长,养殖户必须使用大量的鱼药、虾药才能保证相应的产量。而大量药剂的使用除了增加养殖成本外,还因药物残留带来水产品的不安全性。能否采用合理的池塘设计,在鱼塘中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稻,水稻来吸收鱼塘中的营养物质,从而净化水质、减少鱼病呢?水稻一生中需要大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正常情况下,每生产100kg稻谷,需要吸收1.8kg的纯氮、1.0kg的P2O5和2kg的K2O,加上水稻病虫害种类多,因此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施用大量的肥料和农药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这同样带来水稻种植成本的提高和稻米因农药残留带来的不安全性。稻鱼共生是通过在田间修建一定形式的鱼稻共育工程,建立一个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目前主要有稻田养鱼(以种稻为主,种稻面积超过80%)和鱼塘种稻(以水产养殖为主,种稻面积低于60%)两大类。目前生产上尝试了各种设计方案进行稻田养鱼,但由于设计不合理,稻田均为人工栽插、管理和收割,在当前用工成本高涨的情况下,势必增加了生产成本,限制了稻鱼共育这一生态种养模式的发展。我们采用合理化的鱼稻共育种养池设计,能有效解决上述难题。现有技术一种是稻田养鱼,稻田面积超过80%,以种植水稻为主,将水稻田四周沟渠适当扩宽加深,就可以养鱼、养虾,这样来充分利用沟渠,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在这样的设计方案中,水稻按照传统方式生产,同样需要施肥、喷施农药,既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带来稻米及水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另一种稻田养鱼,是以养殖为主,在养殖塘中种植水稻,是让水稻吸收鱼塘中的N、P、K等营养元素,但因设计不合理,水稻的种植、管理和收获均采用人工方式,极大地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不需要施肥和喷药的生态种养殖池,实现种养结合的绿色生产的鱼稻田间共育养殖系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鱼稻田间共育养殖系统,包括方形稻田,设置于所述方形稻田四周的回字形鱼池,设置于所述回字形鱼池一侧的主干道和另外三侧的人行道,以及架设于所述回字形鱼池上方、并连接所述主干道和所述方形稻田的拱形堤坝。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回字形鱼池一侧设置蓄水池,并在所述蓄水池底部放置抽水泵,同时所述抽水泵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回字形鱼池相连通。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回字形鱼池的四周各设置有一水排放口。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方形稻田与所述回字形鱼池的面积比为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回字形鱼池的宽度为4m-6m,深度为0.7m-1.0m。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主干道的宽度为3m-4m。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主干道和所述人行道比所述方形稻田高出至少0.3m。本技术的优点是:1.本技术通过巧妙的种养池工程施工、鱼虾苗的投放和水稻种植,有效的解决了养鱼塘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鱼病问题,又能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并且在鱼稻生产过程中均不施用化肥和农药,所生产的鱼虾和稻米都是优质绿色食品,从而实现种养结合的绿色生产,这种高效绿色种养模式,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市场前景广阔。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方形稻田,2回字形鱼池,3主干道,4人行道,5拱形堤坝,6蓄水池,7抽水泵,8管道,9水排放口。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参照图1所示,一种鱼稻田间共育养殖系统,包括方形稻田1,设置于方形稻田1四周的回字形鱼池2,设置于回字形鱼池2一侧的主干道3和另外三侧的人行道4,以及架设于回字形鱼池2上方、并连接主干道3和方形稻田1的拱形堤坝5,同时在回字形鱼池2的四周各设置有一水排放口9。本实施例在回字形鱼池2一侧设置蓄水池6,并在蓄水池6底部放置抽水泵7,同时抽水泵7的出水口通过管道7与回字形鱼池2相连通。本实施例的方形稻田1与回字形鱼池2的面积比为1:1;回字形鱼池2的宽度为4m-6m,深度为0.7m-1.0m;主干道3的宽度为3m-4m;主干道3和人行道4比方形稻田1高出至少0.3m。实践证明,方形稻田1与回字形鱼池2的种养面积比以1∶1为宜,这样的种养池中,水质干净,鱼虾健康生长,不用鱼药虾药,每年一亩净水面可产优质冬春淡水虾200~300kg,锦鲤400~500kg,龙虾150kg~200kg,而水稻在这样的水体中生长,整个生育期不施肥,不喷药,每年生产优质稻谷500kg。以出米率65%计算,亩产优质米325kg,每亩平均总产值达到1.5~2.0万元,每亩纯利润0.5~1.0万元,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种养技术事例:每年11月份水稻收割后在水沟中放养冬春淡水虾苗2~3万尾,至第二年6月上旬水稻栽插前上市,每亩水面可产虾200~300kg。收虾后,稻田经机器翻耕平整后,由插秧机插秧(本地水稻宜选择优质、生育期适中的品种南粳5055,可请种苗公司育秧和栽插),行距30cm,穴距15cm,每穴4~6苗。插秧后上水3~5cm护苗。水稻生长中期水层高度可达15cm。有虫害时,可将水层增加到25cm,有利于鱼游入稻田吃害虫。在插秧的同时,水沟中放入鱼苗和龙虾苗。鱼苗以锦鲤为主,亩投小鱼苗15~20kg,并投放小龙虾苗2000尾。鱼苗等投放后,每天上午9点和下午5点各喂食一次鱼饲料,每天喂食量为鱼重量的5%。至10月中下旬水稻进入灌浆后期,水位降低至地面下5~10cm,收割前10天水位降至地面以下30cm,以利土壤沉实和机器收割。收割时宜采用可进行秸秆还田的联合收割机收割,一方面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同时提高收割效率。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开始收捕鱼虾。11月份水稻收割后在水沟中放养冬春淡水虾。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鱼稻田间共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方形稻田,设置于所述方形稻田四周的回字形鱼池,设置于所述回字形鱼池一侧的主干道和另外三侧的人行道,以及架设于所述回字形鱼池上方、并连接所述主干道和所述方形稻田的拱形堤坝。/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稻田间共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方形稻田,设置于所述方形稻田四周的回字形鱼池,设置于所述回字形鱼池一侧的主干道和另外三侧的人行道,以及架设于所述回字形鱼池上方、并连接所述主干道和所述方形稻田的拱形堤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稻田间共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字形鱼池一侧设置蓄水池,并在所述蓄水池底部放置抽水泵,同时所述抽水泵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回字形鱼池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稻田间共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字形鱼池的四周各设置有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素香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