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以及货物运输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45311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7: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铁路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厢以及货物运输车。其中的车厢包括车厢本体以及承载框架,承载框架和车厢本体对应设置,承载框架设置在对应的车厢本体长度方向的端部上,承载框架可操作性地嵌入到对应车厢本体内或伸出车厢本体。而货物运输车的车厢的承载框架设置在对应的车厢本体长度方向的端部上,由于两个相邻的车厢相对的两个承载框架可操作性地对接,或,两个相邻的车厢中,一个车厢的承载框架可操作性地对接在另一个车厢上,形成供工作人员通过的通道,即可实现工作人员在相邻车厢之间的安全快速无障碍通行,也不影响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Carriage and freight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厢以及货物运输车
本技术属于铁路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车厢以及货物运输车。
技术介绍
铁路货物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不断提升车辆的使用性能,满足个性化、人性化的需求就势在必行。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安全、舒适的使用车辆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部分非客运铁路运输车,而又有工作人员需要时常穿梭在车辆之间作业的情况。现有的非客运车辆在相邻铁路车辆间作业或通行,只能通过车辆脚蹬,从一车辆上下到地面,然后在通过脚蹬爬到另一车辆上,或者在车辆与车辆之间增加客车用的通道门。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不足:通过脚蹬上下车:对于人员频繁通过的车辆,如此操作会消耗大量的体力,而且耗费时间,同时存在受环境影响大,如遇风沙、大暴雨等恶劣天气则很难开展工作,也不能在车辆运行时上下车。增加客车用的通道门:客车用通道门的安装所占用的体积较大,另外,解除通道门的操作不便,对于铁路货车时常更换编组的情况,操作繁琐,且,安装有客车用通道门的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也有影响。因此,对没有中间通道的非客运车辆,如棚车等,如何让这些车辆上的工作人员安全、快速的在相邻车辆之间通行,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货物运输车,以使车辆上的工作人员能安全快速的在相邻车辆之间通行。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厢,所述车厢包括:车厢本体;承载框架,所述承载框架和所述车厢本体对应设置,所述承载框架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车厢本体长度方向的端部上,所述承载框架可操作性地嵌入到对应所述车厢本体内或伸出所述车厢本体。进一步地,所述车厢本体内设置有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的伸缩端可沿所述车厢本体的长度方向伸缩,所述伸缩装置的伸缩端和所述承载框架连接。更进一步地,所述伸缩装置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伸缩装置相对设置在所述车厢本体的底部上。进一步地,所述车厢本体内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沿所述车厢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承载框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导轨上。更进一步地,所述导轨设置在所述车厢本体的底部,所述承载框架的底部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导轨上。进一步地,所述车厢本体的底部设置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和所述承载框架连接,所述防护罩罩设在所述导轨上。进一步地,所述车厢本体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设置有存放槽,所述承载框架可操作性地嵌入到对应所述车厢本体的存放槽内。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框架的端部设置有端门,所述端门可操作性地关闭。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框架的周面上设置有风挡。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货物运输车,所述货物运输车包括至少两个上述车厢,两个相邻的所述车厢的相对的两个所述承载框架可操作性地对接,形成供工作人员通过的通道。还有,本技术还提供了另一种一种货物运输车,所述货物运输车包括至少两个相邻的车厢,两个所述车厢中的一个所述车厢为上述车厢,两个所述车厢中的一个所述车厢的承载框架可操作性地对接在两个所述车厢中的另一个所述车厢上,形成供工作人员通过的通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货物运输车,由于货物运输车的车厢的承载框架设置在对应的车厢本体长度方向的端部上,由于两个相邻的车厢相对的两个承载框架可操作性地对接,或,两个相邻的车厢中,一个车厢的承载框架可操作性地对接在另一个车厢上,形成供工作人员通过的通道,即可实现工作人员在相邻车厢之间的安全快速无障碍通行,且由于承载框架可操作性地嵌入到对应车厢内,因此,当不需要工作人员在相邻车厢通行时,承载框架可嵌入到对应车厢内,这样就可以对频繁编组车辆无影响,也不影响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具有很好的实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货物运输车处于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货物运输车处于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车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俯视示意图;图5为图3的侧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货物运输车,其包括至少两个车厢,每个车厢上均包括车厢本体以及承载框架,其中,承载框架和车厢本体对应设置,承载框架设置在对应的车厢本体长度方向的端部上,承载框架可操作性地嵌入到对应车厢本体内或伸出所述车厢本体,两个相邻的车厢本体相对的两个承载框架均伸出对应的车厢本体时,两个承载框架可操作性地对接,形成供工作人员通过的通道,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车辆上的工作人员无法安全、快速的在相邻车辆之间通行的问题。基于上述设计思想,本技术实施例设计了一种货物运输车。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货物运输车处于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货物运输车处于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以及图2,本技术实施例的货物运输车包括车厢本体1以及承载框架2,车厢本体1至少设置有两个,承载框架2和车厢本体1对应设置,承载框架2设置在对应的车厢本体1长度方向的端部上,承载框架2可操作性地嵌入到对应车厢本体1内(图1所示),两个相邻的车厢本体1相对的两个承载框架2可操作性地对接,形成供工作人员通过的通道(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货物运输车,由于货物运输车包括至少两个车厢本体,而承载框架设置在对应的车厢长度方向的端部上,由于两个相邻的车厢相对的两个承载框架可操作性地对接,形成供工作人员通过的通道,即可实现工作人员在相邻车厢之间的安全快速无障碍通行,且由于承载框架可操作性地嵌入到对应车厢本体内,因此,当不需要工作人员在相邻车厢通行时,承载框架可嵌入到对应车厢本体内,这样就可以对频繁编组车辆无影响,也不影响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具有很好的实用性。需要说明的是,当承载框架2嵌入到对应车厢本体1内时,承载框架2的外侧端部和车厢的外侧端部齐平,以防止对频繁编组车辆产生影响。图3为图1的车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俯视示意图,结合图3以及图4,本技术实施例中,车厢本体1内设置有伸缩装置3,该伸缩装置3的伸缩端可沿车厢本体的长度方向伸缩,伸缩装置3的伸缩端和承载框架2连接,通过伸缩装置3的驱动,可以带动承载框架2的移动,以实现承载框架2在对应车厢本体1内的嵌入,或者实现两个相邻的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包括:/n车厢本体;/n承载框架,所述承载框架和所述车厢本体对应设置,所述承载框架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车厢本体长度方向的端部上,所述承载框架可操作性地嵌入到对应所述车厢本体内或伸出所述车厢本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包括:
车厢本体;
承载框架,所述承载框架和所述车厢本体对应设置,所述承载框架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车厢本体长度方向的端部上,所述承载框架可操作性地嵌入到对应所述车厢本体内或伸出所述车厢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本体内设置有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的伸缩端可沿所述车厢本体的长度方向伸缩,所述伸缩装置的伸缩端和所述承载框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本体内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沿所述车厢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承载框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导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设置在所述车厢本体的底部,所述承载框架的底部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导轨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本体的底部设置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和所述承载框架连接,所述防护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衍夏明汤楚强史春江马鹏超吴东彭先宏夏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