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干扰插头及信号传输连接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41704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6: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干扰插头及信号传输连接组件,涉及微波加热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抗干扰插头包括第一屏蔽外壳、第二屏蔽外壳和固定套,固定套套设于第一屏蔽外壳与第二屏蔽外壳的外部,且固定套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屏蔽外壳和第二屏蔽外壳连接,以使第一屏蔽外壳和第二屏蔽外壳的端部相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抗干扰插头中固定套能够对第一屏蔽外壳与第二屏蔽外壳起到加固保护的作用,一方面避免腐蚀性气体直接与两个屏蔽外壳接触,避免两个屏蔽外壳的连接端受到腐蚀,另一方面使得两个屏蔽外壳更紧密的相抵,更好的起到屏蔽作用,保证其内部的电信号稳定传输。

Anti interference plug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connection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干扰插头及信号传输连接组件
本技术涉及微波加热
,尤其是涉及一种抗干扰插头及信号传输连接组件。
技术介绍
微波加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样品前处理的方案中,为了实现微波加热的闭环控制,需对微波腔体内的温度、压力等信号进行采集。采集到的信号大多是电信号,通过转接的方式传出到腔体外部时容易被微波干扰。目前大多采用金属接插头的方式防止干扰,通过金属插头及插座的直接接触来达到电磁屏蔽防干扰的效果。插座和插头外壳采用金属制作,各自良好接地的同时保证相互间的良好接触即可实现防干扰。但是插头使用时会被来回拉扯,同时其使用环境会有腐蚀性气体,且插头外壳的材质大多为铜。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腐蚀及金属之间的磨损导致插头和插座之间的配合间隙变大,出现接触不良导致打火等现象,从而影响插头内部电信号的传输。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保证电信号稳定传输的抗干扰插头及信号传输连接组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干扰插头及信号传输连接组件,能够保证其内部的电信号稳定传输。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抗干扰插头,包括第一屏蔽外壳、第二屏蔽外壳和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套设于所述第一屏蔽外壳与所述第二屏蔽外壳的外部,且所述固定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屏蔽外壳和所述第二屏蔽外壳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屏蔽外壳和所述第二屏蔽外壳的端部相抵。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屏蔽外壳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二屏蔽外壳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屏蔽外壳与所述第二屏蔽外壳之间设有弹性导电环。进一步地,沿所述弹性导电环的轴向,所述弹性导电环的两侧均设有支撑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屏蔽外壳上具有限位槽,所述第二屏蔽外壳上具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固定套的第一端部位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固定套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二屏蔽外壳外表面连接的凸起,所述第一屏蔽外壳的第二端部与所述凸起卡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屏蔽外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伸入所述第二屏蔽外壳内;所述第二壳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连接;所述第三壳体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所述限位槽。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屏蔽外壳的外表面具有用于与其他设备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信号传输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插芯、第二插芯以及上述方案所述的抗干扰插头,所述第一插芯设于所述第一屏蔽外壳内,所述第二插芯设于所述第二屏蔽外壳内,所述第一插芯用于与所述第二插芯插接以实现信号的传递。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插芯连接,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插芯连接。本技术提供的抗干扰插头及信号传输连接组件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抗干扰插头中,固定套套设于第一屏蔽外壳与第二屏蔽外壳的外部,且固定套能够与上述两个屏蔽外壳连接,以使得二者端部相抵。因此,在使用上述抗干扰插头时,固定套能够起到加固保护的作用,一方面避免腐蚀性气体直接与两个屏蔽外壳接触,避免两个屏蔽外壳的连接端受到腐蚀,另一方面使得两个屏蔽外壳更紧密的相抵,更好的起到屏蔽作用,同时还可以防止因插头被拉偏所导致的接触不良而打火的现象,保证其内部的电信号稳定传输。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的信号传输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插芯、第二插芯以及上述抗干扰插头,第一插芯与第二插芯的插接能够实现信号传递,二者外部的第一屏蔽外壳与第二屏蔽外壳能够起到电磁屏蔽防干扰的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上述信号传输连接组件能够更稳定的对信号进行传输,寿命更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抗干扰插头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抗干扰插头的正视图;图3为图2的A-A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连接组件的正视图;图5为图4的B-B结构示意图。图标:1-第一屏蔽外壳;11-限位槽;12-第一壳体;13-第二壳体;14-第三壳体;2-第二屏蔽外壳;21-第一连接结构;22-第二连接结构;3-固定套;4-弹性导电环;5-支撑环;6-第一插芯;7-第二插芯;8-第一导线;9-第二导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抗干扰插头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抗干扰插头的正视图;图3为图2的A-A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连接组件的正视图;图5为图4的B-B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抗干扰插头,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第一屏蔽外壳1、第二屏蔽外壳2和固定套3,固定套3套设于第一屏蔽外壳1与第二屏蔽外壳2的外部,且固定套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屏蔽外壳1和第二屏蔽外壳2连接,以使第一屏蔽外壳1和第二屏蔽外壳2的端部相抵。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干扰插头中,固定套套设于第一屏蔽外壳与第二屏蔽外壳的外部,且固定套能够与上述两个屏蔽外壳连接,以使得二者端部相抵。因此,在使用上述抗干扰插头时,固定套能够起到加固保护的作用,一方面避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干扰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屏蔽外壳(1)、第二屏蔽外壳(2)和固定套(3),所述固定套(3)套设于所述第一屏蔽外壳(1)与所述第二屏蔽外壳(2)的外部,且所述固定套(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屏蔽外壳(1)和所述第二屏蔽外壳(2)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屏蔽外壳(1)和所述第二屏蔽外壳(2)的端部相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干扰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屏蔽外壳(1)、第二屏蔽外壳(2)和固定套(3),所述固定套(3)套设于所述第一屏蔽外壳(1)与所述第二屏蔽外壳(2)的外部,且所述固定套(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屏蔽外壳(1)和所述第二屏蔽外壳(2)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屏蔽外壳(1)和所述第二屏蔽外壳(2)的端部相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干扰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外壳(1)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二屏蔽外壳(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干扰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外壳(1)与所述第二屏蔽外壳(2)之间设有弹性导电环(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干扰插头,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弹性导电环(4)的轴向,所述弹性导电环(4)的两侧均设有支撑环(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干扰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外壳(1)上具有限位槽(11),所述第二屏蔽外壳(2)上具有第一连接结构(21),所述固定套(3)的第一端部位于所述限位槽(11)内,所述固定套(3)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干扰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1)包括与所述第二屏蔽外壳(2)外表面连接的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坤张振方王志刚徐渊肖国凯姚凯高存统刘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新仪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