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纤连接槽道,包括槽道本体及可拆卸设置与其顶部的槽道盖,所述槽道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将其分隔成两部分的下隔板,所述下隔板的上方平铺设置有两个架板,所述架板的一侧边与所述槽道本体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架板的另一侧边的顶部向上延伸有上隔板,所述架板的另一侧边的底部与所述下隔板的顶部抵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部通过隔板及架板分隔成多个光纤线缆通道,将槽道内部大量的光纤线缆分隔成多个部分,减少聚集在一起的线缆数量,进而减少光纤线缆之间缠绕;维护时可在更少的光纤线缆中找寻故障光纤线缆,方便维护,提升维护效率。
An optical fiber connecting cha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纤连接槽道
本技术属于通信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光纤连接槽道。
技术介绍
光纤连接槽道,又名光纤走线槽道或尾纤槽,主要用于通信机房内,保护通信光纤不受损伤。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420261857.4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方便连接的槽型电缆桥架,包括有槽型本体,槽型本体的两侧面上的一端端部分布有导轨,另一端端部分布有与导轨配合的导槽,导轨上下方分别分布有定位凸起,导槽的上下方分别分布有与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孔,槽型本体的一侧上端部铰接有盖板,盖板的另一侧设有90度的折边,折边的中部设有三角形定位孔,槽型本体的另一侧面中部设有与三角形定位孔配合的三角形扣合凸起。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安装的稳定性好,不需要辅助的定位销固定,减轻了桥架的重量,该盖板方便打开和关闭,便于维修,而且通过镀锌防腐层,增加了其防腐性能,使用寿命长;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大量的光纤线缆全部置之于槽型本体内部,光纤线缆之间容易相互缠绕,给后期维护带来很大不便,并且光纤线缆之间缠绕过紧容易造成损坏,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型光纤连接槽道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新颖,减少光纤线缆之间缠绕,方便维护的光纤连接槽道。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光纤连接槽道,包括槽道本体及可拆卸设置与其顶部的槽道盖,所述槽道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将其分隔成两部分的下隔板,所述下隔板的上方平铺设置有两个架板,所述架板的一侧边与所述槽道本体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架板的另一侧边的顶部向上延伸有上隔板,所述架板的另一侧边的底部与所述下隔板的顶部抵接。所述下隔板与所述槽道本体的内侧壁相平行,所述下隔板垂直固定设置在所述槽道本体的内底部。所述架板为矩形板体结构,所述架板的两端均通过合页与所述槽道本体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槽道本体的一端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插板,所述槽道本体的另一端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与所述侧插板相匹配的侧插槽。所述侧插板为固定设置在所述槽道本体外侧壁一端的梯形板体,所述侧插槽具有与所述侧插板相匹配的梯形槽体,所述侧插板与所述侧插槽上均匀开设有相对应内螺纹孔。所述槽道本体的一端部底侧设置有底插板,所述槽道本体的另一端部底侧设置有与所述底插板相匹配的底插槽。所述底插板为固定设置在所述槽道本体外底部一端的梯形板体,所述底插槽具有与所述底插板相匹配的梯形槽体,所述底插板与所述底插槽上均匀开设有相对应内螺纹孔。所述底插板为固定设置在所述槽道本体外底部一端的梯形板体,所述底插槽具有与所述底插板相匹配的梯形槽体,所述底插板与所述底插槽上均匀开设有相对应内螺纹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内部通过隔板及架板分隔成多个光纤线缆通道,将槽道内部大量的光纤线缆分隔成多个部分,减少聚集在一起的线缆数量,进而减少光纤线缆之间缠绕;(2)维护时可在更少的光纤线缆中找寻故障光纤线缆,方便维护,提升维护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后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的光纤连接槽道,主要用于通信机房内,保护通信光纤不受损伤,其内部通过隔板及架板分隔成多个光纤线缆通道,将槽道内部大量的光纤线缆分隔成多个部分,减少聚集在一起的线缆数量,进而减少光纤线缆之间缠绕;维护时可在更少的光纤线缆中找寻故障光纤线缆,方便维护,提升维护效率;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和2所示,光纤连接槽道,包括槽道本体1及可拆卸设置与其顶部的槽道盖2,槽道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将其分隔成两部分的下隔板3,下隔板3的上方平铺设置有两个架板4,架板4的一侧边与槽道本体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架板4的另一侧边的顶部向上延伸有上隔板5,架板4的另一侧边的底部与下隔板3的顶部抵接;在本技术中,架板4将槽道本体1内部分隔成上下两层光纤线缆通道,同时,下隔板3将槽道本体1的下层进一步分隔成两个较小光纤线缆通道,上隔板5将槽道本体1的上层进一步分隔成两个较小光纤线缆通道,即槽道本体1内部共分隔出四个光纤线缆通道,在布线时,原槽道本体1中大量的光纤线缆可根据接入的位置的不同划分成四份,并对应布入上述四个光纤线缆通道内部,由此可减少聚集在一起的线缆数量,减少光纤线缆之间缠绕,同时维护时可在更少的光纤线缆中找寻故障光纤线缆,方便维护,提升维护效率;对架板4上层光纤线缆进行维护时,打开槽道盖2即可对架板4上的光纤线缆进行维护,对架板4下层光纤线缆进行维护时,在打开槽道盖2之后,需要通过上隔板5拉动架板4向上翻转,使架板4下方的光纤线缆暴漏出。下隔板3与槽道本体1的内侧壁相平行,下隔板3垂直固定设置在槽道本体1的内底部,通过下隔板3将槽道本体1的内底部分隔成面积相同的两部分;作为架板4与槽道本体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的一种实施方式,架板4为矩形板体结构,架板4的两端均通过合页6与槽道本体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为了使多个光纤连接槽道之间能够实现快速拼接,槽道本体1的一端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插板8,槽道本体1的另一端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与侧插板8相匹配的侧插槽10;侧插板8为固定设置在槽道本体1外侧壁一端的梯形板体,侧插槽10具有与侧插板8相匹配的梯形槽体,可方便侧插板8插入侧插槽10内部,侧插板8与侧插槽10上均匀开设有相对应内螺纹孔,当侧插板8插入侧插槽10后,通过与该内螺纹孔相匹配的螺栓将侧插板8与侧插槽10之间固定连接。槽道本体1的一端部底侧设置有底插板7,槽道本体1的另一端部底侧设置有与底插板相匹配的底插槽9;底插板7为固定设置在槽道本体1外底部一端的梯形板体,底插槽9具有与底插板7相匹配的梯形槽体,可方便将底插板7插入底插槽9的内部,底插板7与底插槽9上均匀开设有相对应内螺纹孔,通过与该内螺纹孔相匹配的螺栓将底插板7与与底插槽9之间固定连接。为了方便开启槽道盖2,槽道盖2的两侧与槽道本体1通过搭扣(图中未示出)可拆卸连接。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纤连接槽道,包括槽道本体及可拆卸设置与其顶部的槽道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道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将其分隔成两部分的下隔板,所述下隔板的上方平铺设置有两个架板,所述架板的一侧边与所述槽道本体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架板的另一侧边的顶部向上延伸有上隔板,所述架板的另一侧边的底部与所述下隔板的顶部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纤连接槽道,包括槽道本体及可拆卸设置与其顶部的槽道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道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将其分隔成两部分的下隔板,所述下隔板的上方平铺设置有两个架板,所述架板的一侧边与所述槽道本体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架板的另一侧边的顶部向上延伸有上隔板,所述架板的另一侧边的底部与所述下隔板的顶部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连接槽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隔板与所述槽道本体的内侧壁相平行,所述下隔板垂直固定设置在所述槽道本体的内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连接槽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架板为矩形板体结构,所述架板的两端均通过合页与所述槽道本体的内侧壁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连接槽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道本体的一端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插板,所述槽道本体的另一端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与所述侧插板相匹配的侧插槽。
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润森,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