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换热器、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3134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空调器。其中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中设置有流体引射部件,所述流体引射部件具有进口、出口以及引射口,所述流体引射部件通过所述引射口将处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底部的制冷剂引入所述流体引射部件内并与经由所述进口进入的制冷剂混合后由所述出口射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空调器,在第一集流管中设置流体引射部件,能够极大程度地杜绝在第一集流管底部制冷剂积液现象的发生,使第一集流管中的制冷剂形成内循环,进而进一步提升制冷剂的分流均匀性。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通道换热器、空调器
本技术属于空气调节
,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空调器。
技术介绍
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充注量少等优点,早已在室外单冷机大批量推广应用,但其在微通道蒸发器及热泵机型上技术尚不太成熟,主要存在气液两相分配不均、制冷和制热流路很难兼顾、室外机作为热泵时容易结霜等难题,使得热泵型微通道换热器难以进入实用化阶段。目前一般采用管外分流或管内分流两种方式用于解决气液两相分配不均问题,但两种单一的分流方式还不能够完全解决分流不均问题,如管外分流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将集流管分成若干个腔室,然后采用第一分流器对集流管内每个腔室进行分流,而每个腔室内部由于没有均流机构分流不均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而对于单独的管内分流方式由于集流管内部为一个大腔体,内部气液两相复杂性造成诸如液位波动对每一根扁管流量影响较大,集流管内部近端和远端的扁管流量分配相差较大,仍然存在分流不均较为严重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空调器,在第一集流管中设置流体引射部件,能够极大程度地杜绝在第一集流管底部制冷剂积液现象的发生,使第一集流管中的制冷剂形成内循环,进而进一步提升制冷剂的分流均匀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中设置有流体引射部件,所述流体引射部件具有进口、出口以及引射口,所述流体引射部件通过所述引射口将处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底部的制冷剂引入所述流体引射部件内并与经由所述进口进入的制冷剂混合后由所述出口射出。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流管具有多个第一集流子腔,所述流体引射部件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流体引射部件一一对应的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一集流子腔中。优选地,所述流体引射部件具有入口壳体、缩颈壳体,所述入口壳体与所述缩颈壳体连接,所述进口设置于所述入口壳体上,所述引射口设置于所述缩颈壳体上。优选地,所述流体引射部件还具有分流壳体,所述出口设置于所述分流壳体上,所述分流壳体连接于所述缩颈壳体远离所述入口壳体的一侧,所述分流壳体上还设置有多个侧分流孔,多个所述侧分流孔沿着远离所述缩颈壳体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优选地,沿着远离所述缩颈壳体的方向,所述侧分流孔的通流面积逐渐变小。优选地,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多根分流管,多根所述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子腔贯通连接,多个所述侧分流孔与所述多根分流管一一对应设置。优选地,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多根第一分流毛细管,多根所述第一分流毛细管的一端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集流子腔一一对应贯通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流管中设有多个第一分隔件,多个所述第一分隔件将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分隔为多个所述第一集流子腔。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流子腔中还设有第二分隔件,所述第二分隔件上构造有通孔,所述第二分隔件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分隔件之间形成制冷剂的流通空间,所述第一分流毛细管的所述一端与所述流通空间贯通,所述入口壳体罩设于所述通孔处。优选地,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多根第一分流毛细管,多根所述第一分流毛细管的一端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集流子腔一一对应贯通连接,所述第一分流毛细管的所述一端形成所述流体引射部件;和/或,当所述流体引射部件包括入口壳体时,所述入口壳体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分流毛细管中的所述一端。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空调器,所述流体引射部件的设置能够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底部积聚的制冷剂通过引射口吸入所述流体引射部件内,进而与所述进口进入的制冷剂进行混合并由所述出口射出,这种混合后再次喷射的过程一方面有效防止了制冷剂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腔体底部的积聚,使制冷剂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内形成内循环进而使进入所述分流管中的制冷剂混合更加充分、均匀,这一方面能够提升所述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另一方面则有效杜绝现有技术中低温制热工况下换热器结霜不均导致化霜周期缩短现象的产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1中的流体引射部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表示为:1、第一集流管;11、第一集流子腔;12、第一分隔件;13、第二分隔件;2、分流管;3、流体引射部件;41、第一分流毛细管;42、第一分流器;31、进口;32、出口;33、引射口;34、入口壳体;35、缩颈壳体;36、分流壳体;37、侧分流孔;100、第二集流管;101、第二集流子腔;103、第二分流毛细管;104、第二分流器;105、翅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参见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以及与之相对设置的第二集流管100,所述第一集流管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100之间具有多根分流管2以使所述第一集流管1及第二集流管100中的制冷剂贯通,多根所述分流管2的外侧上设置有翅片105能够增大所述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进而提升散热效率,所述第一集流管1中设置有流体引射部件3,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具有进口31、出口32以及引射口33,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通过所述引射口33将处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底部的制冷剂引入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内并与经由所述进口31进入的制冷剂混合后由所述出口32射出。该技术方案中,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的设置能够将所述第一集流管1底部积聚的制冷剂通过引射口33吸入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内,进而与所述进口31进入的制冷剂进行混合并由所述出口32射出,这种混合后再次喷射的过程一方面有效防止了制冷剂在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腔体底部的积聚,使制冷剂在所述第一集流管1内形成内循环进而使进入所述分流管2中的制冷剂混合更加充分、均匀,这一方面能够提升所述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另一方面则有效杜绝现有技术中低温制热工况下换热器结霜不均导致化霜周期缩短现象的产生。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流管1具有多个第一集流子腔1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多个第一集流子腔11可以相互独立构造,亦可以通过对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内部腔体设置相应的第一分隔件12分隔形成,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一一对应的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一集流子腔11中此时,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通过所述引射口33将处于所述第一集流子腔11底部的制冷剂引入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内并与经由所述进口31进入的制冷剂混合后由所述出口32射出,通过将所述第一集流管1分隔为多个所述第一集流子腔11并在各个第一集流子腔11中设置对应的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能够进一步保证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对制冷剂的引射效果,进而提升制冷剂的均匀化程度。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可以采用现有的引射器实现,但是作为市购件其在适用范围上有所局限,作为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优选地,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具有入口壳体34、缩颈壳体35,所述入口壳体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1),所述第一集流管(1)中设置有流体引射部件(3),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具有进口(31)、出口(32)以及引射口(33),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通过所述引射口(33)将处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底部的制冷剂引入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内并与经由所述进口(31)进入的制冷剂混合后由所述出口(32)射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1),所述第一集流管(1)中设置有流体引射部件(3),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具有进口(31)、出口(32)以及引射口(33),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通过所述引射口(33)将处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底部的制冷剂引入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内并与经由所述进口(31)进入的制冷剂混合后由所述出口(32)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具有多个第一集流子腔(11),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一一对应的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一集流子腔(11)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具有入口壳体(34)、缩颈壳体(35),所述入口壳体(34)与所述缩颈壳体(35)连接,所述进口(31)设置于所述入口壳体(34)上,所述引射口(33)设置于所述缩颈壳体(35)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引射部件(3)还具有分流壳体(36),所述出口(32)设置于所述分流壳体(36)上,所述分流壳体(36)连接于所述缩颈壳体(35)远离所述入口壳体(34)的一侧,所述分流壳体(36)上还设置有多个侧分流孔(37),多个所述侧分流孔(37)沿着远离所述缩颈壳体(35)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着远离所述缩颈壳体(35)的方向,所述侧分流孔(37)的通流面积逐渐变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宁吴迎文杨瑞琦卢耀汕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