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目前制冰发生器制冰效率不高、易损伤制冰器等不足提供了一种优冰发生器,其特征是它包括隔热容器(1)和设置在其底部的套管型制冰单元(2),套管型制冰单元(2)由外管(3)和内管(4)构成,外管(3)上端封闭,内管(4)位于外管(3)内并穿出,它们的中间空隙形成冷热媒流动通道(5),内管(4)的下端口为冷热媒进出口,外管(3)的管内壁下端口与内管(4)的管外壁封闭连接,构成完整的冷热媒流动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制冰厚度和制冰器表面积相同时,冰与水的换热面积最大,制冰效率高,水循环功耗小,而且通过热媒加浮力脱冰,无机械脱冰损伤之忧,占用高度空间也小,可实现在闭式系统制冰,贮冰。(*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制冷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动态制冰器,称 之为优冰发生器。
技术介绍
目前,已有的普通水动态制冰器所产生的冰主要有片状冰(含小 块状冰)和管状冰。脱冰形式主要有热媒加重力脱冰和机械脱冰两种, 机械脱冰方式主要用于部分片冰制冰器。上述几种形状冰在冰的厚度 相同、制冰器表面积相同时,制冰效率较高的是片冰,较差的是管冰。 这里所述的管冰其结冰过程是冰在管内由外向内成型,制冰器表面附 着的冰与水的接触面积逐步减小,而片状冰在制冰过程中制冰器表面 附着的冰与水的接触面积基本不变。 现有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制冰效率不高,特别是管冰;2、 循环水或喷淋水不易与制冰换热表面充分接触,水无效通过比 率高、泵功率高;3、 机械脱冰方式易损伤制冰器;4、 热媒加重力的脱冰方式,占用一定高度空间;5、 制冰、贮冰只能在开式系统中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则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制冰 效率较高、脱冰过程对制冰器无机械损伤、占用高度空间小且可在闭 式系统中进行制冰的优冰发生器。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一种优冰发生器,其特征是它包括有隔热容器1,在隔热容器1 内至少竖直固设有一组套管型制冰单元2,所述的套管型制冰单元2由外管3和内管4构成,外管3上端封闭,其下端穿出隔热容器l,内管4位于外管3内,其上端开口与外管3上端封闭面保留一定间距, 其下端口穿出外管3,外管3的下端口与内管4穿出位置的管外壁封 闭连接,使得外管3和内管4之间的空间及内管4管内空间形成冷热 媒流动通道5,内管4下端口作为冷热媒流动通道5 —个冷热媒进出 口,外管3下部外壁上设有冷热媒流通通道5的另一冷热媒进出口。所述的隔热容器1的底部设有与套管型制冰单元2中外管3下端 口相配合的穿孔,外管3下端连同内管4伸出端从此穿孔中穿过处于 隔热容器l底部外侧,内管4的下端口作为冷热媒流动通道5的一个 冷热媒进出口,冷热媒流动通道5的另一冷热媒进出口设置在外管3 下端伸出隔热容器1底部外的管段侧壁上。所述的套管型制冰单元2固设在隔热容器1底部的分隔腔6上, 所述分隔腔6的分隔板8上设有与外管3下端口相配合的穿孔,外管 3下端连同内管4伸出端从此穿孔中穿过后处于所述分隔腔6的腔体 内,所述位于分隔腔6内的外管3下端侧面与冷热媒流动通道5连通 的冷热媒进出口及内管4下端口的另一冷热媒进出口分别通过各自对 应的冷热媒进出管穿出分隔腔6。所述外管3外壁的对应隔热容器1底部穿孔处或分隔腔6分隔板 8上穿孔处的位置为固定连接。所述的分隔腔6为在隔热容器1的靠底部设置分隔板8后分隔形成。所述的分隔腔6的上表面设有保温隔板7。 所述的外管3截面为n形长条形管,内管4为长细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 在制冰厚度、制冰器表面积相同时,本技术的优冰发生器 经过冰与水的换热面积最大,制冰效率大大提高。2、 本技术由于将套管型制冰单元与冷热媒介质有机地结合为 一体,故使得隔热容器内的水与制冰单元换热表面充分接触,水循环 功耗小。3、 本技术通过热媒对套管型制冰单元加热后使制冰单元上的冰在隔热容器中水的浮力下脱冰,不会对制冰单元产生机械损伤,且 占用高度空间也小。4、本技术可实现在闭式系统中制冰,贮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设置分隔腔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技术设置分隔腔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本技术由隔热容器1和套管型制冰单元2两部份组成,在使 用时隔热容器1内盛有一定量的水,在水面之下一定深度的底部上竖直安装一组或者多组套管型制冰单元2。之所以垂直安装是为便于在 进行脱冰操作时,管形冰容易从套管型制冰单元2上利用其自身浮力 上浮脱离管型制冰单元2。如图1所示,本技术中的套管型制冰单元2是由外管3套装 在内管4外构成,外管3截面为n形的长条形管,内管4为长细管。 在隔热容器1的底部设有与外管3下端口相配合的穿孔,外管3上端 封闭,其下端从隔热容器1底部对应穿孔穿出,外管3外壁的对应该 穿孔位置与隔热容器1底部固定连接,内管4位于外管3内,其上端 开口与外管3上端封闭面保留一定间距,其下端口穿出外管3,外管3 的下端口内收与内管4穿出位置的对应管外壁封闭连接,这样内管4 由外管3支撑,外管3又与隔热容器1底部固定,从而保证套管型制 冰单元2的稳固性。由于内管4外径小于外管3内径且内管4的上端 开口距外管3的上端封闭面留有一定距离,使得外管3和内管4之间 的空间及内管4管内空间形成冷热媒流动通道5,内管4的下端口作 为冷热媒流动通道5的一个冷热媒进出口,冷热媒流动通道5的另一 冷热媒进出口设置在外管3下端伸出隔热容器1外的管段侧壁上。本技术还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另一种技术方案,如图2、3所示, 多个套管型制冰单元2均固定在隔热容器1底部的分隔腔6上,分隔 腔6可以设置成两种结构,它可以是在隔热容器1的底部设置分隔板8后在隔热容器1的靠底部分隔形成,也可以是通过在隔热容器1的 底部设置无底的矩形箱体后由箱体与隔热容器1的底面形成密封的分隔腔6。上述两种分隔腔6的分隔板8均设有与外管3下端口相配合 的穿孔,外管3下端连同内管4伸出端从此穿孔中穿过后处于所述分 隔腔6的腔体内,外管3与内管4的固定方式与图1结构相同,只是 处管3固定在分隔腔6的分隔板8上。所述各外管3下端侧壁上与冷 热媒流动通道5连通的冷热媒进出口及内管4的下端口分别连接到各 自对应的冷热媒进出管9的一端,各冷热媒进出管9另一端穿出分隔 腔6接冷热媒源,实现同时对多个套管型制冰单元2进行冷热媒介质 供应。在上述两种分隔腔6的分隔板8上表面均设保温隔板7,用于 隔热。采用此种设置的套管型制冰单元2即外管3和内管4的主体结 构不变,主要是将原来与外管3和内管4连接的两个冷热媒进出口通 过冷热媒进出管9间接实现从隔热容器1的侧面穿出,以便于某些隔 热容器1底部不方便穿孔或隔热容器1底部无安装空间时使用。本技术在制冰时,冷热媒介质从内管4的下端口进入,流经 上述的冷热媒流动通道5,再从外管3下端管壁上的另一冷热媒进出 口出去,反之亦可(即冷热媒流动通道5的两个冷热媒进出口其进、 出端口可以互换)。在流动的过程中将冷热媒介质的冷量或热量通过热 传导的作用传递到套管型制冰单元2的外表面(即外管3表面),从而 使隔热容器1内靠近套管型制冰单元2外表面的水结冰或使与套管型 制冰单元2外表面接触的冰融化,来实现制冰和脱冰过程。本技术的隔热容器1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隔热材料制成或是 两种以上材料组成,它可使隔热容器1中的水的可以快速达到0°C, 提高制冰效率,同时保温贮冰。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一、制冰向套管型制冰单元2中引入冷媒介质,在冷媒介质作用下,使套 管型制冰单元2的表面温度低于水的冰点,与套管型制冰单元2接触 的水温低于冰点时,则水会在套管型制冰单元2表面冻结,形成冰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层不断加厚,形成优冰。当优冰厚度达到设定值时,停止供应冷媒介质,制冰完成。 二、脱冰向套管型制冰单元2中引入热媒介质,在热媒介质作用下,套管 型制冰单元2表面温度高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优冰发生器,其特征是它包括有隔热容器(1),在隔热容器(1)内至少竖直固设有一组套管型制冰单元(2),所述的套管型制冰单元(2)由外管(3)和内管(4)构成,外管(3)上端封闭,其下端穿出隔热容器(1),内管(4)位于外管(3)内,其上端开口与外管(3)上端封闭面保留一定间距,其下端口穿出外管(3),外管(3)的下端口与内管(4)穿出位置的管外壁封闭连接,使得外管(3)和内管(4)之间的空间及内管(4)管内空间形成冷热媒流动通道(5),内管(4)下端口作为冷热媒流动通道(5)一个冷热媒进出口,外管(3)下部外壁上设有冷热媒流通通道(5)的另一冷热媒进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平中,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五洲制冷集团中天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