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机油保护和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的点火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61094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3 2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机油保护和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的点火系统,包括点火控制模块、机油保护模块、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模块,所述点火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点火、熄火,机油保护模块用于实现机油保护,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模块用于实现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机油保护和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的点火系统,集成了机油保护和报警防篡改功能,无需独立的机油保护装置,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装的便利性。

An ignition system with oil protection and carbon monoxide alarm tamper proo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机油保护和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的点火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油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机油保护和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的点火系统。
技术介绍
通用汽油发电机一般配备独立的机油保护器,当机油过低时,需关停发动机。为了满足安全规范,在通用汽油机中还需匹配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当浓度过高时,起到关闭发动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起到在不接入一氧化碳报警器或者报警器出现故障时,不能启动发动机以达到防篡改的目的。公开号为CN204024767U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小型汽油机双延时机油保护控制器,包括通过导线串联的磁电点火器(1)、机油保护控制电路(2)和油位传感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保护控制电路(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磁电点火器(1)的熄火线输出端(4)和油位传感器(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机油保护控制电路(2)又包括可控硅Q1正极、电阻R2和电阻R3一端与磁电点火器(1)的熄火线输出端(4)连接;所述可控硅Q1的控制极与电容C1的一端和电阻R1的一端连接,可控硅Q1的负极和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负端和电容C2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端与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电阻R3的另一端和二极管D2的正端连接,二极管D2的负端与油位传感器(3)的输入端连接。上述申请需要设置独立的机油保护装置,系统可靠性低,且不能实现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如果再引入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系统复杂度高,不便于安装。因此,如何实现具有机油保护和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的、高可靠性的点火系统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具有机油保护和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的点火系统,集成了机油保护和报警防篡改功能,无需独立的机油保护装置,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装的便利性。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机油保护和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的点火系统,包括点火控制模块、机油保护模块、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模块,所述点火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点火、熄火,机油保护模块用于实现机油保护,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模块用于实现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进一步地,所述点火控制模块包含升压线圈模块、触发控制模块、点火驱动模块和熄火模块。进一步地,所述升压线圈模块包括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铁芯,所述初级线圈的A端接地,所述次级线圈产生续流高压输出。进一步地,所述触发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五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初级线圈的B端、第一电容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第五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七电阻的第一端、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阻的第二端、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初级线圈的A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点火驱动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三三极管、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和第一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初级线圈的B端、第一电容的负极连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第六电阻的第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初级线圈的A端、第四电阻的第二端、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初级线圈的B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熄火模块主要由熄火线组成,熄火线与初级线圈的B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机油保护模块包括第十电阻、第四二极管、第二电容、第五二极管、第六三极管和机油保护线;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与初级线圈的B端、第五二极管的正极、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的负极、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电容的正极与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第六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机油保护线连接,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模块包括第七二极管、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六二极管、第四电容、可控硅和一氧化碳报警线;第七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十电阻的第一端、初级线圈的B端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十一电阻第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一氧化碳报警线连接,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与第六二极管的正极、第四电容的第一端、可控硅的控制极连接,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第四电容的第二端、可控硅的阴极、初级线圈的A端连接,可控硅的阳极与第四二极管的负极、机油保护线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第二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一电容、第二电容为有极性电容,第四电容为无极限电容;第六二极管为稳压二极管。进一步地,通过调节第二电容C2和第十电阻R10的值控制熄火的延时时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具有机油保护和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的点火系统,集成了机油保护和报警防篡改功能,无需独立的机油保护装置,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装的便利性。同时,本专利技术机油保护模块、一氧化碳防篡改模块结构简单,硬件花销小,工艺稳定性强,在实现机油保护及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花销。此外,本专利技术机油保护模块可以通过对第二电容及第十电阻的调整,根据需要控制熄火的延时时间,系统灵活性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有机油保护和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的点火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点火控制模块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具有机油保护和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的点火系统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具有机油保护和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的点火系统,包括:点火控制模块、机油保护模块、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模块,所述点火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点火、熄火,机油保护模块用于实现机油保护,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模块用于实现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机油保护和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的点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点火控制模块、机油保护模块、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模块,所述点火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点火、熄火,机油保护模块用于实现机油保护,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模块用于实现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机油保护和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的点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点火控制模块、机油保护模块、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模块,所述点火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点火、熄火,机油保护模块用于实现机油保护,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模块用于实现一氧化碳报警防篡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控制模块包含升压线圈模块、触发控制模块、点火驱动模块和熄火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线圈模块包括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铁芯,所述初级线圈的A端接地,所述次级线圈产生续流高压输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点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五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初级线圈的B端、第一电容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第五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七电阻的第一端、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阻的第二端、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初级线圈的A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点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驱动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三三极管、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和第一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初级线圈的B端、第一电容的负极连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第六电阻的第一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初级线圈的A端、第四电阻的第二端、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初级线圈的B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第二三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旺福张斌郑梅君徐宝钧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锋龙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