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修工程施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1066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3 2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抢修工程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抢修工程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0.通过焊接或强力胶粘接等方式将待修补处的内部钢结构修补。S1.制作若干直径为100mm的球形混凝土预制件。S2.预拌坍落度为90mm‑100mm、骨料粒度10mm以下的混凝土作为外层混凝土。S3.将步骤S2中的外层混凝土包覆在步骤S1中的预制件外层作为抢修件,包覆厚度为20mm;S4.将待修补处利用木板形成上部开口的半封闭状态;S5.制作若干混凝土预的制垫底件,垫底件下部有三条支脚。将垫底件置于待修补处的底部,使垫底件的支脚朝下。S6.将若干抢修件从开口中放入待修补处。本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预制件相互接触的位置较多,使后加的自然硬化的混凝土不连续,也较容易开裂的问题。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emergency repair proj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抢修工程施工工艺
本专利技术属于抢修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抢修工程施工工艺。
技术介绍
混凝土的硬化分两个阶段,一是凝固阶段,二是强度增长阶段。国标规定:硅酸盐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得早于45min,终凝时间不得迟于6h30min;普通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不得早于45min,终凝时间不得迟于10h。终凝后混凝土开始增长强度,到浇筑后28天可基本达到设计强度。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以此为依据。但混凝土强度的增长并没有终结,而是还在缓慢增长。半年乃至一年后,强度还有增长。在工期较紧的工程中我们希望工期越短越好,有时会在工程中预先埋混凝土预制件,然后再加入新的混凝土,以减少混凝土的施工时间。混凝土预制件体积占比过大时,硬化后使用过程中新加混凝土与预制件交接处容易出现裂痕。目前,有采用丸状预制件的工艺方法,但直接加入丸状预制件,丸状预制件相互接触的位置较多,且使后加的自然硬化的混凝土不连续,也较容易开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抢修工程施工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预制件相互接触的位置较多,使后加的自然硬化的混凝土不连续,也较容易开裂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抢修工程施工工艺,S1.制作若干混凝土预制件;S2.预拌坍落度为90mm-100mm、骨料粒度10mm以下的混凝土作为外层混凝土;S3.将步骤S2中的外层混凝土包覆在步骤S1中的预制件外层作为抢修件,包覆厚度为10mm-30mm;S4.将待修补处利用木板形成上部开口的半封闭状态;<br>S5.将若干抢修件从开口中放入待修补处;S6.加入自密实混凝土至待封闭处。优化方案一:在步骤S4之后加入步骤:制作若干混凝土预的制垫底件,垫底件下部有至少三条支脚,将垫底件置于待修补处的底部,使垫底件的支脚朝下。优化方案二:所述支脚的横截面成圆形,支脚的横截面直径小于10mm。优化方案三:所述支脚为钢件,支脚上部固定连接为一体。优化方案四:所述步骤S1中预制件的混凝土重量配比为:水泥420、矿渣粉S95级100、机制砂粗砂350、5-10mm碎石230、10-20mm碎石780、水100。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方案中的抢修件外层具有未硬化的混凝土,各抢修件接触后外层包覆的外层混凝土相互融合在一起,将预制件隔开避免了预制件直接接触。2.本方案利用预制件的提前放置,减少了抢修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时间。3.本方案中的垫底件上设置有支脚,使抢修件与待修补的底部具有一定距离,防止施工时抢修件位于待修补处的下部,时待修补处易开裂。4.本方案中支脚上部固定连接为一体,防止支脚受力将混凝土撑裂开。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抢修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垫底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抢修工程施工工艺修补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外层混凝土1、预制件2、垫底件3、支脚4、内部钢结构5、木板6、抢修件7。实施例:本方案中的抢修工程施工工艺,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S0.通过焊接或工业胶粘接等方式将待修补处的内部钢结构5修补。S1.制作若干直径为100mm的球形混凝土预制件2。混凝土重量配比为:水泥420、矿渣粉S95级100、机制砂粗砂350、5-10mm碎石230、10-20mm碎石780、水100、总胶材520,水胶比为0.19。S2.预拌坍落度为90mm-100mm、骨料粒度10mm以下的混凝土作为外层混凝土1。S3.如图1所示,将步骤S2中的外层混凝土1包覆在步骤S1中的预制件2外层作为抢修件7,包覆厚度为20mm;S4.将待修补处利用木板6形成上部开口的半封闭状态;S5.如图2所示,制作若干混凝土预的制垫底件3,垫底件3下部有三条支脚4,垫底件3混凝土部分的配比与步骤S1中的预制件2相同。支脚4的横截面成圆形,支脚4的横截面直径小于10mm。支脚4为钢件,支脚4上部固定连接为一体。如图3所示,将垫底件3置于待修补处的底部,使垫底件3的支脚4朝下。S6.将若干抢修件7从开口中放入待修补处。S7.加入自密实混凝土至待封闭处。S8.放置10天后拆除模板。本方案通过抢修件7外层混凝土1、垫底件3的放置结构使自然硬化的混凝土最大程度上连续,保证了结构的强度防止使用过程中预制件2附近产生裂纹,同时也减少了混凝土施工的时间和成本,如使用新搅拌的混凝土大大减少,抢修时搅拌混凝土的时间相应减少。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专利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抢修工程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制作若干混凝土预制件;/nS2.预拌坍落度为90mm-100mm、骨料粒度10mm以下的混凝土作为外层混凝土;/nS3.将步骤S2中的外层混凝土包覆在步骤S1中的预制件外层作为抢修件,包覆厚度为10mm-30mm;/nS4.将待修补处利用木板形成上部开口的半封闭状态;/nS5.将若干抢修件从开口中放入待修补处;/nS6.加入自密实混凝土至待封闭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抢修工程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制作若干混凝土预制件;
S2.预拌坍落度为90mm-100mm、骨料粒度10mm以下的混凝土作为外层混凝土;
S3.将步骤S2中的外层混凝土包覆在步骤S1中的预制件外层作为抢修件,包覆厚度为10mm-30mm;
S4.将待修补处利用木板形成上部开口的半封闭状态;
S5.将若干抢修件从开口中放入待修补处;
S6.加入自密实混凝土至待封闭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抢修工程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之后加入步骤:制作若干混凝土预的制垫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佳耀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