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针织机针道润滑结构,包括圆筒,所述圆筒的外壁固定套接有套环,所述套环的右侧表面固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部插入有套杆,所述套杆与套筒间隙配合,所述套筒的外壁右侧底端插入有第三螺栓,所述第三螺栓贯穿套筒的一部分与套杆相抵紧,所述第三螺栓与套筒螺纹相连,所述套杆的右侧固接有吸盘。该针织机针道润滑结构,通过油管、转轴、橡胶垫和圆管之间的配合,能够使给针织机上油的过程简单化,且上油量可以控制,使得上油效率提高,润滑效果较为理想,有效的防止了润滑油的浪费,从而杜绝了多余的润滑油与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粘合在一起,不会影响到针织机的正常使用。
A kind of lubrication structure for knitting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织机针道润滑结构
本技术涉及针织机针道润滑
,具体为一种针织机针道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针织机:编织“针织物”的机器。1589年英国牧师威廉·李(WilliamLee)专利技术了第一台手摇针织机,19世纪70年代随着电动机的专利技术,手摇针织机进而被高速运转的电动针织机所取代,而在针织机的长时间使用过程中,针织机针道会因为缺油导致下针困难和失准的情况,大多数的使用者一般都是手拿油壶,打开针织机的一部分来进行上油,上油结构与针织机不是互为一体,这样虽然能够给针织机上油,但是上油的过程过于过于繁琐,还需要将针织机的一部分进行拆卸,上油的效率不高,且上油量不好控制,润滑效果不好,对润滑油也可能造成浪费,多余的润滑油和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粘合在一起,会影响到针织机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织机针道润滑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针织机针道润滑结构,包括圆筒,所述圆筒的外壁固定套接有套环,所述套环的右侧表面固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部插入有套杆,所述套杆与套筒间隙配合,所述套筒的外壁右侧底端插入有第三螺栓,所述第三螺栓贯穿套筒的一部分与套杆相抵紧,所述第三螺栓与套筒螺纹相连,所述套杆的右侧固接有吸盘,所述圆筒的下表面固接有油管,所述油管与圆筒互为相通,所述油管的内壁底端插入有转轴,所述转轴通过轴承与油管转动相连,所述转轴的外壁前后两侧均固接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与油管紧密贴合,所述转轴的左侧固接有转杆,所述转杆与油管间隙配合,所述油管的外壁左侧底端插入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贯穿油管的与部分与转杆相抵紧,所述第一螺栓与油管螺纹相连,所述转杆的左侧固接有圆盘,所述圆盘的左侧表面顶端固接有横杆,所述油管的下表面固接有圆管,所述油管与圆管互为相通。优选的,所述圆筒的上表面固接有圆环,所述圆环的前侧表面插入由有圆盖,所述圆盖与圆环间隙配合,所述圆环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开有滑槽,所述圆盖的左右两侧均固接有滑块,所述滑槽与滑块间隙配合,所述圆环的上表面右侧插入有销杆,所述销杆依次贯穿圆环、滑槽和滑块与圆筒固定相连,所述销杆与滑块转动相连,所述圆环的上表面插入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贯穿圆环的一部分与滑块相抵紧,所述第二螺栓与圆环螺纹相连,所述圆盖的前表面左侧固接有把手。优选的,所述把手的外壁固定套接有把手套。优选的,所述横杆的外壁固定套接有橡胶套。优选的,所述油管的外壁右侧喷涂有刻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针织机针道润滑结构,通过圆筒、套环、套筒、套杆、第三螺栓和吸盘之间的配合,能够使润滑结构与针织机互为一体,通过油管、转轴、橡胶垫和圆管之间的配合,能够使给针织机上油的过程简单化,且上油量可以控制,使得上油效率提高,润滑效果较为理想,有效的防止了润滑油的浪费,从而杜绝了多余的润滑油与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粘合在一起,不会影响到针织机的正常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滑块、滑槽和第二螺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滑槽、滑块和销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圆筒,2、套环,3、套筒,4、套杆,5、吸盘,6、油管,7、转轴,8、轴承,9、橡胶垫,10、转杆,11、第一螺栓,12、圆盘,13、横杆,14、橡胶套,15、圆管,16、圆环,17、圆盖,18、滑块,19、滑槽,20、第二螺栓,21、销杆,22、把手,23、把手套,24、刻度,25、第三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针织机针道润滑结构,包括圆筒1,圆筒1的外壁固定套接有套环2,套环2的右侧表面固接有套筒3,套筒3的内部插入有套杆4,套杆4与套筒3间隙配合,套筒3的外壁右侧底端插入有第三螺栓25,第三螺栓25贯穿套筒3的一部分与套杆4相抵紧,第三螺栓25与套筒3螺纹相连,套杆4的右侧固接有吸盘5,吸盘5为普通塑料材质制成,利用内外大气压力的差别进行吸附,逆时针转动第三螺栓25,使第三螺栓25与套杆4之间产生缝隙,在向外拉动和套杆4,使得套杆4上方的吸盘5与针织机的合适部位相吸合,在顺时针转动第三螺栓25,使得第三螺栓25与套杆4之间相抵紧,这样就可将针织机针道润滑结构与针织机固定在一起,圆筒1的下表面固接有油管6,油管6与圆筒1互为相通,油管6的内壁底端插入有转轴7,转轴7通过轴承8与油管6转动相连,轴承8的内圈与转轴7固定相连,轴承8的外圈与油管6固定相连,转轴7的外壁前后两侧均固接有橡胶垫9,橡胶垫9为普通橡胶材质制成,常温下有一定的韧性,表面较为粗糙,橡胶垫9与油管6紧密贴合,转轴7的左侧固接有转杆10,转杆10与油管6间隙配合,油管6的外壁左侧底端插入有第一螺栓11,第一螺栓11贯穿油管6的与部分与转杆10相抵紧,第一螺栓11与油管6螺纹相连,转杆10的左侧固接有圆盘12,圆盘12的左侧表面顶端固接有横杆13,油管6的下表面固接有圆管15,油管6与圆管15互为相通,逆时针转动第一螺栓11,使得第一螺栓11与转杆10之间产生缝隙,在缓慢的转动圆盘12,圆盘12的缓慢转动可以带动着转杆10和转轴7同时转动,转轴7的缓慢转动可以使橡胶垫9与油管6之间缓慢的产生缝隙,使得油管6内壁的润滑油流入到圆管15的内部,从而实现的给针织机针道上润滑的效果,圆筒1的上表面固接有圆环16,圆环16的前侧表面插入由有圆盖17,圆盖17与圆环16间隙配合,圆环16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开有滑槽19,圆盖17的左右两侧均固接有滑块18,滑槽19与滑块18间隙配合,圆环16的上表面右侧插入有销杆21,销杆21依次贯穿圆环16、滑槽19和滑块18与圆筒1固定相连,销杆21与滑块18转动相连,圆环16的上表面插入有第二螺栓20,第二螺栓20贯穿圆环16的一部分与滑块18相抵紧,第二螺栓20与圆环16螺纹相连,圆盖17的前表面左侧固接有把手22,逆时针转动第二螺栓20,使得第二螺栓20与滑块18之间产生缝隙,在向外拉动把手22,使得圆盖17以销轴7为中心逆时针转动,当圆盖17与圆环16之间的缝隙足够大后停止拉动把手22,在向圆筒1的内部注入适量的润滑油,在将圆盖17转回原位,顺时针转动第二螺栓20,使得第二螺栓20与滑块18相抵紧,把手22的外壁固定套接有把手套23,横杆13的外壁固定套接有橡胶套14,把他套23和橡胶套14均为普通橡胶材质制成,常温下有一定的韧性,表面较为粗糙,油管6的外壁右侧喷涂有刻度24,刻度24可以便于观察润滑油的存储量。在使用针织机针道润滑结构前,首先将圆管15与针道口对齐,在逆时针转动第三螺栓25,使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针织机针道润滑结构,包括圆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1)的外壁固定套接有套环(2),所述套环(2)的右侧表面固接有套筒(3),所述套筒(3)的内部插入有套杆(4),所述套杆(4)与套筒(3)间隙配合,所述套筒(3)的外壁右侧底端插入有第三螺栓(25),所述第三螺栓(25)贯穿套筒(3)的一部分与套杆(4)相抵紧,所述第三螺栓(25)与套筒(3)螺纹相连,所述套杆(4)的右侧固接有吸盘(5),所述圆筒(1)的下表面固接有油管(6),所述油管(6)与圆筒(1)互为相通,所述油管(6)的内壁底端插入有转轴(7),所述转轴(7)通过轴承(8)与油管(6)转动相连,所述转轴(7)的外壁前后两侧均固接有橡胶垫(9),所述橡胶垫(9)与油管(6)紧密贴合,所述转轴(7)的左侧固接有转杆(10),所述转杆(10)与油管(6)间隙配合,所述油管(6)的外壁左侧底端插入有第一螺栓(11),所述第一螺栓(11)贯穿油管(6)的与部分与转杆(10)相抵紧,所述第一螺栓(11)与油管(6)螺纹相连,所述转杆(10)的左侧固接有圆盘(12),所述圆盘(12)的左侧表面顶端固接有横杆(13),所述油管(6)的下表面固接有圆管(15),所述油管(6)与圆管(15)互为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织机针道润滑结构,包括圆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1)的外壁固定套接有套环(2),所述套环(2)的右侧表面固接有套筒(3),所述套筒(3)的内部插入有套杆(4),所述套杆(4)与套筒(3)间隙配合,所述套筒(3)的外壁右侧底端插入有第三螺栓(25),所述第三螺栓(25)贯穿套筒(3)的一部分与套杆(4)相抵紧,所述第三螺栓(25)与套筒(3)螺纹相连,所述套杆(4)的右侧固接有吸盘(5),所述圆筒(1)的下表面固接有油管(6),所述油管(6)与圆筒(1)互为相通,所述油管(6)的内壁底端插入有转轴(7),所述转轴(7)通过轴承(8)与油管(6)转动相连,所述转轴(7)的外壁前后两侧均固接有橡胶垫(9),所述橡胶垫(9)与油管(6)紧密贴合,所述转轴(7)的左侧固接有转杆(10),所述转杆(10)与油管(6)间隙配合,所述油管(6)的外壁左侧底端插入有第一螺栓(11),所述第一螺栓(11)贯穿油管(6)的与部分与转杆(10)相抵紧,所述第一螺栓(11)与油管(6)螺纹相连,所述转杆(10)的左侧固接有圆盘(12),所述圆盘(12)的左侧表面顶端固接有横杆(13),所述油管(6)的下表面固接有圆管(15),所述油管(6)与圆管(15)互为相通。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福坡,叶小飞,陈美娟,郑能清,叶冬,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市恒达隆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