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纤维原料混料的中仓混棉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0530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6: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纤维原料混料的中仓混棉机,包括壳体、输送带、回转针帘、驱动组件以及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包括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所述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底部均设置有用于吹风的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均安装于所述壳体的顶部且连通壳体的内腔,所述第一风扇的出风口朝向输送带设置,所述第二风扇的出风口朝向回转针帘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防止非织纤维在进行混合的过程中原料飘飞,对非织纤维的均匀混合造成影响的效果。

A kind of medium bin cotton mixer for fiber material mix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纤维原料混料的中仓混棉机
本技术涉及混棉机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纤维原料混料的中仓混棉机。
技术介绍
目前混棉机是一种用于将不同的非织纤维进行物力混合的一种设备。授权公告号为CN201220981Y的中国技术公开了一种混棉机,混棉机的机体内设有:一原料导入装置;一连续回转的输送带,其一端位于原料导入装置的下方;一回转针帘,竖设在输送带的后端,能将输送带上的原料朝上方传送;一均棉轮,组设在针帘上端外侧;一剥棉轮,组设在针帘上端的另一侧;一动力装置,组设在机体上,提供回转针帘、均棉轮、剥棉轮连续的动力;一组设在剥棉轮下方的汇料装置,将落在送料带的原料朝中央汇集;一收集装置,包含有一设在两送料带间的漏斗型入口以及外部的风车组件。凭借汇料装置的送料带,将剥棉轮从针帘剥下的棉料,送往收集装置的漏斗型入口,进行再一次的集中、混合、收纳程序,以防止已混合的棉料堵塞在收集装置的漏斗型入口。但是上述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使用剥棉轮以及均棉轮对非织纤维进行均匀混合的过程中,容易导致原料飘飞,不利于对于非织收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纤维原料混料的中仓混棉机,具有防止非织纤维在进行混合的过程中原料飘飞,对非织纤维的均匀混合造成影响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纤维原料混料的中仓混棉机,包括壳体、输送带、回转针帘、驱动组件以及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包括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所述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底部均设置有用于吹风的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均安装于所述壳体的顶部且连通壳体的内腔,所述第一风扇的出风口朝向输送带设置,所述第二风扇的出风口朝向回转针帘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将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打开,通过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产生的风压将非织纤维压紧在输送带以及回转针帘上,从而降低了在使用的过程中,当非织纤维在剥棉轮和均棉轮的作用下发生非织纤维飘飞时,通过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风压使得非织纤维在飘起时能够被直接压紧在输送带以及剥棉轮上,且能够将附着于剥棉轮和均棉轮上的非织纤维吹向输送带以及回转针帘,从而提高了非织纤维的利用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边沿处均水平向外延伸形成安装翻边,所述安装翻边与壳体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所述安装翻边与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扇通过位于风扇边沿的安装翻边与壳体之间进行安装,从而方案了风扇与壳体之间的安装,在安装翻边与壳体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垫,从而降低了当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开启之后,由于机壳的内外存在压力差,导致外部的气流进入使得位于机壳内的气流流向发生变化的概率,确保了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流向能够稳定地产生将非织纤维压紧于输送带和回转针帘上的风压。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与回转针帘相互平行的安装斜面,所述第二风扇固定连接于安装斜面上,所述第二风扇的出风口与安装斜面相互平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结构简单,且方便了第二风扇与壳体之间的安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底部均设置有均流板,所述第一风扇上的均流板与第一风扇的出风口相互平行,所述第二风扇上的均流板与第二风扇的出风口相互平行,所述均流板上均布有多个透气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底部均设置均流板从而使得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内吹出的风的流速更加稳定,增加了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作用面积,使得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能够同时实现对于更大面积的输送带上以及回转针帘上的非织纤维的压紧,且使得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形成的风压更加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气孔的底部设置有导气斜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透气孔的底部设置导气斜面,进一步提升了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作用面积,使得更大面积的非织纤维能够被压紧于输送带和回转针帘上,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非织纤维在进行输送过程中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均流板的底部延伸入壳体内腔,所述均流板的边沿处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将均流板边沿处的安装板与壳体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即可完成对于均流板的安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板与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了外部的杂质进入到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内的概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升了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均流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用于过滤非织纤维的过滤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确保了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不工作时,非织吸纳为不会进入到均流板内造成均流板的堵塞。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上述一种纤维原料混料的中仓混棉机通过设置压紧组件,具有防止非织纤维在进行混合的过程中原料飘飞,对非织纤维的均匀混合造成影响的效果;2.上述技术通过设置均流板,具有增加了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作用面积,使得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能够同时实现对于更大面积的输送带上以及回转针帘上的非织纤维的压紧且使得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形成的风压更加稳定的效果;3.上述技术通过设置导气斜面,具有进一步增加了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产生的风压的作用面积,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非织纤维在进行输送过程中的稳定性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1、壳体;11、安装斜面;12、安装平面;13、出风间隙;14、过滤棉;15、透风间隙;2、输送带;3、回转针帘;4、驱动组件;5、压紧组件;51、第一风扇;511、安装翻边;512、第一密封垫;513、出风口;52、第二风扇;53、均流板;531、透气孔;532、导气斜面;533、安装板;534、第二密封垫;535、过滤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附图1,一种纤维原料混料的中仓混棉机,包括壳体1、输送带2、回转针帘3、驱动组件4以及压紧组件5。驱动组件4驱动输送带2以及回转针帘3运动。驱动组件4驱动输送带2以及回转针帘3进行运动,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与回转针帘3相互平行的安装斜面11以及与输送带2平行的安装平面12,壳体1的底部均布有多个出风间隙13,出风间隙13的顶部铺设有一层过滤棉14。输送带2和回转针帘3的宽度相等,且均小于壳体1的宽度,在输送带2、回转针帘3与壳体1的两侧形成供风流过的透风间隙15。参照附图2和附图3,压紧组件5包括第一风扇51以及第二风扇52。第一风扇51和第二风扇52的边沿处均水平向外延伸形成安装翻边511,安装翻边511与壳体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安装翻边511与壳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垫512。第一风扇51通过螺栓安装于安装平面12上,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纤维原料混料的中仓混棉机,包括壳体(1)、输送带(2)、回转针帘(3)以及驱动组件(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紧组件(5),所述压紧组件(5)包括第一风扇(51)以及第二风扇(52),所述第一风扇(51)和第二风扇(52)的底部均设置有用于吹风的出风口(513),所述第一风扇(51)和第二风扇(52)均安装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且连通壳体(1)的内腔,所述第一风扇(51)的出风口(513)朝向输送带(2)设置,所述第二风扇(52)的出风口(513)朝向回转针帘(3)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纤维原料混料的中仓混棉机,包括壳体(1)、输送带(2)、回转针帘(3)以及驱动组件(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紧组件(5),所述压紧组件(5)包括第一风扇(51)以及第二风扇(52),所述第一风扇(51)和第二风扇(52)的底部均设置有用于吹风的出风口(513),所述第一风扇(51)和第二风扇(52)均安装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且连通壳体(1)的内腔,所述第一风扇(51)的出风口(513)朝向输送带(2)设置,所述第二风扇(52)的出风口(513)朝向回转针帘(3)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纤维原料混料的中仓混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51)和第二风扇(52)的边沿处均水平向外延伸形成安装翻边(511),所述安装翻边(511)与壳体(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所述安装翻边(511)与壳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垫(5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纤维原料混料的中仓混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与回转针帘(3)相互平行的安装斜面(11),所述第二风扇(52)固定连接于安装斜面(11)上,所述第二风扇(52)的出风口(513)与安装斜面(11)相互平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卫新
申请(专利权)人:余姚市龙翔水刺热轧无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