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0203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层管式热交换器。该双层管式热交换器(1),具备外管(2)和在外管(2)内留有间隔地同心状配置的内管(3)。外管(2)与内管(3)之间的间隙以及内管(3)内分别成为冷媒流道(4、5)。在内管(3)的内周面,在周方向上留有间隔地设有向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内部传热片(12)。在内管(3)的外周面,在周方向上留有间隔地设有向径方向外侧突出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凸条(13)。内部传热片(12)的传热片高度比凸条(13)的突出高度高。该双层管式热交换器(1)的热交换性能优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双层管式热交换器,更详细地说,涉及具备外管和留有间 隔地设置在外管内的内管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冷凝器"这一术语,除了通常的冷凝器,也包含具有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的低温(subcool)冷凝器。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在车辆空调中使用的制冷循环,提出了具备下述部件的方 案压缩机,具有冷凝部和过冷却部的冷凝器,蒸发器,作为减压器的膨 胀阀,气液分离器,以及配置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并且使来自过冷却 部的高温的冷媒(制冷剂)与来自蒸发器的低温的冷碟进行热交换的中间 热交换器(日本特开2006-162241号公才艮)。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冷 循环中,在冷凝器的过冷却部中被过冷却的冷媒,在中间热交换器中通过 来自蒸发器的低温低压的W进一步冷却,由此提高了蒸发器的冷却性能。在上迷公报记载的制冷循环中所使用的中间热交换器,具备外管和留 有间隔地设置在外管内的内管,在内管的外周面,通过使管壁变形而形成 在内管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槽,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成为来自冷凝器的 高温,流过的高温冷媒流道,内管内成为来自蒸发器的低温的冷媒流过 的低温g流道。然而,在上迷公冲艮记载的中间热交换器的情况下,高温,流道与低 温冷媒流道之间的传热面积较小,具有热交换性能不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热交换性能优异的双层管 式热交换器。本专利技术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由下面的方案构成。1) 一种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其中具备外管和在外管内留有间隔地配 置的内管,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以及内管内分别成为^H^流道,在内管 的内周面,在周方向上留有间隔地设有向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在长度方向 上延伸的多个内部传热片,并且在内管的外周面,在周方向上间隔"i殳有向 径方向外侧突出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凸条,内部传热片的传热片 高度比凸条的突出高度高。2) 如所述l)所述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其中外管的内周面与内管 的外周面的没有形成凸条的部分的径方向的间隔为0.4~1.2mm。在上述2)中,将外管的内周面与内管的外周面的没有形成凸条的部 分的径方向的间隔设为0.4~1.2mm,这是因为如果上述间隔变得过小, 则内管与外管之间的间隙的冷媒流道处的压力损失急剧增大,与此相反, 如果变得过大,则内管与外管之间的间隙的冷媒流道处的冷媒的流速下降 而具有热传导率下降的可能性。3) 如所述l)所述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其中内管的凸条的顶端与 外管的内周面的间隔为0~0.5mm。在上述3)中,将内管的凸条的顶端与外管的内周面的间隔设为0~ 0.5mm,这是因为如果上述间隔变得过大,则在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具有 弯曲部时,在弯曲加工时在外管上容易产生褶皱。4) 一种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其中具备外管和在外管内留有间隔配置 的内管,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以及内管内分别成为冷媒流道,在内管的 内周面,在周方向上留有间隔得设有向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在长度方向上 延伸的多个内部传热片,并且在外管的内周面,在周方向上留有间隔地设 有向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凸条。5) 如所述4)所述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其中外管的内周面的没有 形成凸条的部分与内管的外周面的径方向的间隔为0.4 ~ 1.2mm。4在上述5)中,将外管的内周面的没有形成凸条的部分与内管的外周 面的径方向的间隔设为0.4~1.2mm,这是因为如果上述间隔变得过小, 则内管与外管之间的间隙的冷媒流道处的压力损失急剧增大,与此相反, 如果变得过大,则内管与外管之间的间隙的冷媒流道处的冷媒的流速下降 而具有热传导率下降的可能性。6) 如所述4)所述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其中外管的凸条的顶端与 内管的外周面的间隔为0~0.5mm。在上述6)中,将外管的凸条的顶端与内管的外周面的间隔设为0~ 0.5mm,这是因为如果上述间隔变得过大,则在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具有 弯曲部时,在弯曲加工时在外管上容易产生褶皱。7) 如所述l)或4)所述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其中内管的内部传 热片的传热片厚度为0.2~2.0mm。在上述7)中,将内管的内部传热片的传热片厚度设为0.2~2.0mm, 这是因为如果上述传热片厚度变得过薄,则内部传热片的传热效率下降, 并且具有加工变得困难的可能性,在上述传热片厚度超过2.0mm时,内部 传热片的传热效率的提高效果降低,并且具有加工变得困难的可能性。如 果考虑通过挤压加工对内管进行成形时的挤压加工性、双层管式热交换器 具有弯曲部时的弯曲加工性,内管的内部传热片的传热片厚度更优选为 0,3 ~ 0.7mm 。8) 如所述l)或4)所述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其中内管的内部传 热片的传热片高度为1.0~3.0mm。在上述8)中,将内管的内部传热片的传热片高度设为1.0~3.0mm, 这是因为如果上述传热片高度变得过低,则在内管内的冷媒流道中流动 的 与内管之间的传热面积没有变得足够大,所以传热性能没有充分提 高,如果上述传热片高度变得过高,则在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具有弯曲部时, 在弯曲加工时会有内部传热片会纵弯曲而堵塞内管内的冷媒流道的可能性。9) 如所述l)或4)所述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其中内管的内径为12mm以上。在上述9)中,将内管的内径设为12mm以上,这是因为如果内管 的内径变得过小,则内管内的W流道处的压力损失急剧变大。另外,在上述l) ~9)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中,内管的内部传热片的 底端部处的传热片间距为2mm以上。其原因是如果上述传热片间距变 得过小,则内管内的冷媒流道处的压力损失急剧变大。特别,在双层管式 热交换器具有弯曲部时,在弯曲加工时内部传热片会彼此接触,而内管内 的,流道处的压力损失急剧变大。另外,在上述l) ~9)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中,内管的管壁的壁厚为 0.2~2.0mm。其原因是如果上述管壁的壁厚变得过薄,则强度不足,如 果上述管壁的壁厚变得过厚,则重量增大并且成;^高。才艮据上述1)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在内管的内周面,在周方向上留 有间隔地设有向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内部传热 片,并且在内管的外周面,在周方向上留有间隔地设有向径方向外侧突出 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凸条,内部传热片的传热片高度比凸条的突 出高度高,所以内外两管之间的4H^流道与内管内的a流道之间的传热 面积,比专利文献l所记载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大,热交换性能提高。特 别,在将上述1 )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用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冷循环 的中间热交换器时,在内管内的冷媒流道中流过热传导率比较低的气相冷 媒,但通过内部传热片的作用,气相冷媒流过的内管内的冷媒流道侧的传 热面积变大,所以双层管式热交换器的性能提高。另外,在双层管式热交 换器具有弯曲部时,通过凸条的作用,防止内管与外管之间的;^H某流道被 压坏。根据上述2)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能够防止内外两管之间的冷媒流 道处的压力损失的增大,并且内外两管之间的冷媒流道中的冷媒的流速上 升而热传导率提高,其结果双层管式热交换器的性能提高。根据上述3)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在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具有弯曲部 时,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弯曲加工时在外管上产生褶皱。根据上述4)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在内管的内周面,在周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其中:具备外管和在外管内留有间隔地配置的内管,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以及内管内分别成为冷媒流道,在内管的内周面,在周方向上留有间隔地设有向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内部传热片,并且在内管的外周面,在周方向上留有间隔地设有向径方向外侧突出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凸条,内部传热片的传热片高度比凸条的突出高度高。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鸨崎和美东山直久高桥康浩有野康太
申请(专利权)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