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布置的邮轮旅客登船桥系统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59917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布置的邮轮旅客登船桥系统结构,包括有轨道式旅客登船桥和联接桥,联接桥内具有垂岸式旅客通道,垂岸式旅客通道一端通过组合桥对接伸缩口与轨道式旅客登船桥的接楼口形成可拆式联接,另一端通过航站楼对接伸缩口与航站楼形成可拆式联接;联接桥上装有门架,门架底部设有行走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联接桥和轨道式旅客登船桥进行组合布置,联接桥可在码头面上灵活移动,安全、高效地进行接船作业,在非工作状态时,联接桥和轨道式旅客登船桥可移动到码头端部进行锚固,不占用码头中部宝贵的面积和空间资源,便于码头上开展其它业务或商业活动,且航站楼及其商业综合体的临海侧也保留了开阔的视线和完美的景观。

A structure of cruise passenger boarding bridge system with combined arrang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布置的邮轮旅客登船桥系统结构
本技术涉及旅客登船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旅客上下大型邮轮船舶的可移动组合式布置的登船系统设备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大型邮轮码头旅客登船设备一般包括固定式登船桥(又称旋转伸缩式登船桥)、轨道移动式登船桥(包括折返型、L型和螺旋式)两大类,其中旋转伸缩式登船桥的接船口与邮轮的旅客舱门对接,陆侧端与航站楼对接,登船桥的旋转立柱固定在码头面的中部。轨道移动式登船桥可以沿着铺设在码头面的轨道上行走,其接船口与邮轮的旅客舱门对接,陆侧端与固定式高架人行廊道对接,人行廊道再与航站楼进行对接。这两大类登船设备的缺点在于,固定式登船桥设备的旋转立柱需要固定安装在码头面的中部,不能移动,由于固定立柱占用码头空间,不能满足码头使用功能及用途的调整或改变,而且固定的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码头面的行车交通组织和景观。轨道移动式登船桥设备的陆侧端需要与建造在航站楼前面的固定式高架人行廊道对接,人行廊道沿着码头连续布置,其建筑高度一般11m左右,宽度6~8m,人行廊道需占用码头宽度,而且对航站楼及其附属的商业综合体的视线和景观有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不需要在码头平台中部建设固定立柱,也不需要在航站楼前方布置连续固定的人行廊道,可减少对码头平台空间的占用,采用组合式布置的邮轮旅客登船桥系统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式布置的邮轮旅客登船桥系统结构,包括有轨道式旅客登船桥,轨道式旅客登船桥为折返型或L型登船桥,其与船舶对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联接桥,其内具有垂岸式旅客通道,垂岸式旅客通道的一端通过组合桥对接伸缩口与轨道式旅客登船桥的接楼口形成可拆式联接,另一端通过航站楼对接伸缩口与航站楼形成可拆式联接;联接桥上装有若干处门架,门架的底部设置有行走机构,联接桥通过行走机构支撑在地面上并实现移动,联接桥自身带有工作台和电控系统。优选地,所述垂岸式旅客通道的坡度不大于12.5%,通道净宽为1.5~2.0m,净高为2.3~2.6m,旅客步道两侧设有安全扶手,通道两侧壁采用安全玻璃墙封闭,在垂岸式旅客通道顶部设置有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空调系统采用工业级吸顶式空调。优选地,所述联接桥为轮胎式联接桥,其上设置有至少两组门架,在门架的底部设置有轮胎作为行走机构,并且每一门架底部的轮胎至少包括有两组,分列于垂岸式旅客通道的下方两侧,每组各包括有至少两个轮胎,以使联接桥具有足够高的稳定性。或者,所述联接桥为轨道式联接桥,其门架底部的行走机构为轨道行走装置,并在地面设有轨道机构,联接桥通过其轨道行走装置架设在地面的轨道机构上,可沿着轨道移动。进一步地,所述工作台设置在垂岸式旅客通道中,并位于靠近组合桥对接伸缩口一端;工作台的台面具有可视化用户界面触摸屏、按钮和显示器,通过工作台控制联接桥的动作,这种工作台可直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工作台。进一步地,所述电控系统包括联接桥的电气系统、照明系统、控制系统、监控系统及安全保护装置,上述各系统及安全保护装置为本领域已在应用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采用液压装置调节组合桥对接伸缩口与轨道式旅客登船桥的联接,以及航站楼对接伸缩口与航站楼的联接,以分别实现良好衔接。这种液压装置为现有技术,其具体结构及应用在此不做赘述。本技术通过轮胎式(或轨道式)的联接桥和轨道式旅客登船桥进行组合布置,解决了固定式登船桥和轨道移动式登船桥在接船时存在的弊端,联接桥可以在码头面上灵活移动,安全、高效地进行接船作业,满足旅客舒适、便捷上下船的要求,在非工作状态时,联接桥和轨道式旅客登船桥可移动到码头端部进行锚固,不占用码头中部宝贵的面积和空间资源,便于码头上开展其它业务或商业活动,且航站楼及其商业综合体的临海侧也保留了开阔的视线和完美的景观,从而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立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俯视示意图。图中,1为轨道式旅客登船桥,2为联接桥,3为垂岸式旅客通道,4为组合桥对接伸缩口,5为航站楼对接伸缩口,6为门架,7为行走机构,8为工作台,9为航站楼,10为船舶,11为接楼口。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作为一个具体应用案例,参照图1和图2,所述组合式布置的邮轮旅客登船桥系统结构,包括有轨道式旅客登船桥1,轨道式旅客登船桥1为折返型或L型登船桥,其与船舶10对接;还包括有联接桥2,其内具有垂岸式旅客通道3,垂岸式旅客通道3的一端通过组合桥对接伸缩口4与轨道式旅客登船桥1的接楼口11形成可拆式联接,另一端通过航站楼对接伸缩口5与航站楼9形成可拆式联接;联接桥2上装有若干处门架6,门架6的底部设置有行走机构7,联接桥2通过行走机构7支撑在地面上并实现移动,联接桥2自身带有工作台8和电控系统。所述垂岸式旅客通道3的坡度不大于12.5%,通道净宽为1.5~2.0m,净高为2.3~2.6m,旅客步道两侧设有安全扶手,通道两侧壁采用安全玻璃墙封闭,在垂岸式旅客通道顶部设置有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空调系统采用工业级吸顶式空调,这种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可直接采用现有技术。所述联接桥2为轮胎式联接桥,其上设置有至少两组门架6,在门架6的底部设置有轮胎作为行走机构,并且每一门架6底部的轮胎至少包括有两组,分列于垂岸式旅客通道的下方两侧,每组各包括有至少两个轮胎,以使联接桥2具有足够高的稳定性。轮胎采用橡胶轮胎组或者钢制车轮组,如果为钢制车轮组,还需要沿着其走行路线(平行于码头岸线)铺设一组轨道。或者,所述联接桥2为轨道式联接桥,其门架6底部的行走机构7为轨道行走装置,并在地面设有轨道机构,联接桥2通过其轨道行走装置架设在地面的轨道机构上,可沿着轨道移动。所述工作台8设置在垂岸式旅客通道3中,并位于靠近组合桥对接伸缩口4一端;工作台8的台面具有可视化用户界面触摸屏、按钮和显示器,通过工作台8控制联接桥2的动作,如电气通断、照明开关、空调开关等。所述电控系统包括联接桥2的电气系统、照明系统、控制系统、监控系统及安全保护装置。采用液压装置调节组合桥对接伸缩口4与轨道式旅客登船桥1的联接,以及航站楼对接伸缩口5与航站楼9的联接,以分别实现良好衔接。以上已将本技术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技术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涵盖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布置的邮轮旅客登船桥系统结构,包括有轨道式旅客登船桥,轨道式旅客登船桥为折返型或L型登船桥,其与船舶对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联接桥,其内具有垂岸式旅客通道,垂岸式旅客通道的一端通过组合桥对接伸缩口与轨道式旅客登船桥的接楼口形成可拆式联接,另一端通过航站楼对接伸缩口与航站楼形成可拆式联接;联接桥上装有若干处门架,门架的底部设置有行走机构,联接桥通过行走机构支撑在地面上并实现移动,联接桥自身带有工作台和电控系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布置的邮轮旅客登船桥系统结构,包括有轨道式旅客登船桥,轨道式旅客登船桥为折返型或L型登船桥,其与船舶对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联接桥,其内具有垂岸式旅客通道,垂岸式旅客通道的一端通过组合桥对接伸缩口与轨道式旅客登船桥的接楼口形成可拆式联接,另一端通过航站楼对接伸缩口与航站楼形成可拆式联接;联接桥上装有若干处门架,门架的底部设置有行走机构,联接桥通过行走机构支撑在地面上并实现移动,联接桥自身带有工作台和电控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布置的邮轮旅客登船桥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垂岸式旅客通道的坡度不大于12.5%,通道净宽为1.5~2.0m,净高为2.3~2.6m,旅客步道两侧设有安全扶手,通道两侧壁采用安全玻璃墙封闭,在垂岸式旅客通道顶部设置有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空调系统采用工业级吸顶式空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布置的邮轮旅客登船桥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桥为轮胎式联接桥,其上设置有至少两组门架,在门架的底部设置有轮胎作为行走机构,并且每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红宾何文钦覃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