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瓦紧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9396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瓦紧固机构,包括:第一紧固单元和第二紧固单元;第一紧固单元包括: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第一承载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抵压板和第二抵压板;第一抵压板抵压在一个光伏瓦上,第二抵压板抵压在另一个光伏瓦上;第二紧固单元包括:连接部,以及分别设置在连接部两端的第三抵压板和第四抵压板,连接部固定在第二承载板上,且第三抵压板抵压在一个光伏瓦上,第四抵压板抵压在另一个光伏瓦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位于中央的光伏瓦紧固机构通过抵压板对相邻两个光伏瓦的结构抵压,使得相邻两个光伏瓦紧紧贴合在水槽的内壁,提高了屋面结构的抗风揭能力,并降低了水份从光伏瓦进入屋檩的几率,提高了屋面结构的防水性能。

A fastening mechanism of photovoltaic t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瓦紧固机构
本技术涉及光伏
,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瓦紧固机构。
技术介绍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BuildingIntegratedPhotovoltaic)技术是一种将光伏组件与建材结合的屋面材料技术。通过将承载光伏组件的光伏瓦安装在建筑屋面的外表面形成BIPV屋面结构,以使得BIPV屋面结构可以通过光伏组件为屋内提供电力。目前,当多块光伏组件安装到屋顶时,相邻的光伏组件之间会产生接缝,为了提高BIPV屋面结构的防水性能,需要对接缝做密封处理。即采用多个平面结构的光伏瓦,并将左右方向相邻的两个光伏瓦采用扣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即将一个光伏瓦的侧边扣接在另一个光伏瓦的侧边上,并使用胶条将左右相邻的两个光伏瓦上下粘接住,以达到阻挡雨水进入屋面的目的。但是,目前方案中,相邻光伏瓦之间采用扣接的方式进行连接,由于扣接紧密度较低,会有微小的缝隙出现在扣接连接处,水的虹吸效应会让外界的水份慢慢通过该缝隙进入室内。且光伏瓦之间扣接的方式容易因扣接不牢靠,在大风天气下产生相邻光伏瓦之间相对位移的问题,导致屋面结构的抗风揭能力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瓦紧固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屋面结构防水性能较差、抗风揭能力较差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瓦紧固机构,所述光伏瓦紧固机构包括:第一紧固单元和第二紧固单元;所述第一紧固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所述第一承载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抵压板和第二抵压板;所述第一承载板固定于所述水槽上,且所述第一抵压板抵压在一个所述光伏瓦上,所述第二抵压板抵压在另一个所述光伏瓦上;所述第二紧固单元包括:连接部,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两端的第三抵压板和第四抵压板;所述连接部固定在所述第二承载板上,且所述第三抵压板抵压在一个所述光伏瓦上,所述第四抵压板抵压在另一个所述光伏瓦上。可选的,沿朝向水槽方向,所述第一抵压板和所述第二抵压板逐渐靠近;沿朝向水槽方向,所述第三抵压板和所述第四抵压板逐渐靠近。可选的,所述连接部通过螺栓和压铆螺母固定在所述第二承载板上。可选的,所述第一紧固单元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承载板连接的第一卡接板;通过所述第一卡接板与防水盖板上对应设置的第二卡接部之间的卡接连接,所述防水盖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紧固单元上。可选的,所述第二承载板位于所述第一卡接板和所述第一承载板之间,且所述第一承载板、所述第二承载板和所述第一卡接板平行且不共面。可选的,所述第一承载板通过自攻螺钉固定连接于所述水槽的底部。可选的,所述第一承载板的两个相对表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防水垫和第二防水垫;所述自攻螺钉穿过所述第一防水垫以及所述第二防水垫。可选的,所述第一紧固单元一体成型;所述第二紧固单元一体成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瓦紧固机构,位于中央的光伏瓦紧固机构通过抵压板对相邻两个光伏瓦的结构抵压,使得相邻两个光伏瓦紧紧贴合在水槽的内壁,增加了光伏瓦与设置在屋面上的水槽之间的紧密程度,提高了屋面结构的抗风揭能力,并降低了水份从光伏瓦进入屋檩的几率,提高了屋面结构的防水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瓦紧固机构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瓦紧固机构所属屋面结构的剖面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紧固单元的侧面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紧固单元的正面结构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紧固单元的正面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通过列举几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介绍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光伏瓦紧固机构。参照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瓦紧固机构的立体结构图。光伏瓦紧固机构10包括:第一紧固单元101和第二紧固单元102;进一步参照图2,光伏瓦紧固机构用于将相邻光伏瓦30紧固到水槽20上;相邻光伏瓦搭30接处位于所述水槽20内,形成BIPV屋面结构,具体的,参照图3,第一紧固单元10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承载板1011和第二承载板1012;进一步参照图4,第一承载板10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抵压板B和第二抵压板C;第一承载板1011固定于水槽20上,且第一抵压板B抵压在一个光伏瓦30上,第二抵压板C抵压在另一个光伏瓦30上。进一步的,参照图5,第二紧固单元102包括:连接部1021,以及分别设置在连接部1021两端的第三抵压板D和第四抵压板E;连接部1021固定在第二承载板1012上,且第三抵压板D抵压在一个光伏瓦30上,第四抵压板E抵压在另一个光伏瓦30上。参照图2,光伏瓦30起到覆盖屋顶和光伏发电的作用。光伏瓦30在遮风挡雨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所承载的光伏组件50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光伏瓦30包括用于承载固定光伏组件50的承载部301、以及位于承载部301的两个相对侧边的弯折结构302,一个光伏瓦30的弯折结构302与相邻的另一个光伏瓦30的弯折结构302相互搭接形成搭接结构A,水槽20位于相邻光伏瓦30之间,且搭接结构A固定设置在水槽20中,搭接结构A形成独立于水槽20的防水层,降低了水份从光伏瓦进入屋檩的几率。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第一承载板1011可以位于第二承载板1012下侧,第一紧固单元101的第一承载板1011的两个相对侧边分别设置有向上翻起的第一抵压板B和第二抵压板C,第一抵压板B和第二抵压板C可以将光伏瓦30的弯折结构302与水槽20的内壁牢牢固定。另外由于水槽20通常具有一定的深度,第一抵压板B和第二抵压板C可以将光伏瓦30的弯折结构302下侧与水槽20的内壁的下侧牢牢固定。具体的,为了将光伏瓦30的弯折结构302的上侧与水槽20的内壁的上侧牢牢固定,可以在与第二承载板1012固定连接的连接部1021的两个相对侧边分别设置有向上翻起的第三抵压板D和第四抵压板E,第三抵压板D和第四抵压板E可以将光伏瓦30的弯折结构302上侧与水槽20的内壁的上侧牢牢固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屋面结构的防水效果和抗风揭性能,需要将两个相邻光伏瓦30牢牢固定在水槽20内壁。具体的,本技术可以采用由第一紧固单元101和第二紧固单元102组成的光伏瓦紧固机构,实现光伏瓦30与水槽20之间的固定,更具体地,第一紧固单元101抵压在光伏瓦30的弯折结构302靠下的位置,而第二紧固单元102抵压在光伏瓦30的弯折结构302靠上的位置。另外,由于水槽20及光伏瓦30的长度较长,且在实际情况下,光伏瓦紧固机构50的长度远小于光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瓦紧固机构,所述光伏瓦紧固机构用于将相邻光伏瓦紧固到水槽上;相邻所述光伏瓦搭接处位于所述水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瓦紧固机构包括:/n第一紧固单元和第二紧固单元;/n所述第一紧固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所述第一承载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抵压板和第二抵压板;所述第一承载板固定于所述水槽上,且所述第一抵压板抵压在一个所述光伏瓦上,所述第二抵压板抵压在另一个所述光伏瓦上;/n所述第二紧固单元包括:连接部,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两端的第三抵压板和第四抵压板;所述连接部固定在所述第二承载板上,且所述第三抵压板抵压在一个所述光伏瓦上,所述第四抵压板抵压在另一个所述光伏瓦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瓦紧固机构,所述光伏瓦紧固机构用于将相邻光伏瓦紧固到水槽上;相邻所述光伏瓦搭接处位于所述水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瓦紧固机构包括:
第一紧固单元和第二紧固单元;
所述第一紧固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所述第一承载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抵压板和第二抵压板;所述第一承载板固定于所述水槽上,且所述第一抵压板抵压在一个所述光伏瓦上,所述第二抵压板抵压在另一个所述光伏瓦上;
所述第二紧固单元包括:连接部,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两端的第三抵压板和第四抵压板;所述连接部固定在所述第二承载板上,且所述第三抵压板抵压在一个所述光伏瓦上,所述第四抵压板抵压在另一个所述光伏瓦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瓦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
沿朝向水槽方向,所述第一抵压板和所述第二抵压板逐渐靠近;
沿朝向水槽方向,所述第三抵压板和所述第四抵压板逐渐靠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瓦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通过螺栓和压铆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迪李彦伯朱斌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隆基绿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