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承重模具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802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承重模具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左右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第一支撑柱以及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设置于底板前侧,所述第一支撑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二支撑柱设置于底板后侧,所述第二支撑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固定杆,且所述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相对应,所述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相对应,所述底板上方设置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分别与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第一固定杆以及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稳定板、支撑板以及支撑块的设置,通过多重支撑效果,对放置板进行支撑,能够更好的加强模具架的承重性能,从而加强模具架的安全性。

A high load-bearing die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承重模具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承重模具架,属于模具架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钣金加工行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在生产中的需要使用的模具也就越来越多,模具的存放成为钣金加工中存在的问题,现在一般是将模具放置在地面或一般的货架上,一般的货架结构强度往往达不到放置较重的模具的要求,需要能够加强模具架的承重性,从而能够放置模具的同时,提高安全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承重模具架,通过稳定板、支撑板以及支撑块的设置,通过多重支撑效果,能够更好的加强模具架的承重性能,从而加强模具架的安全性,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承重模具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左右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第一支撑柱以及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设置于底板前侧,所述第一支撑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二支撑柱设置于底板后侧,所述第二支撑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固定杆,且所述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相对应,所述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相对应,所述底板上方设置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分别与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第一固定杆以及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内开设有第一方形槽,且所述第一方形槽贯通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内开设有第二方形槽,所述第一方形槽以及第二方形槽内设置有支撑板,且所述支撑板顶部与放置板相贴合,所述第二支撑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板以及第二加强板,且所述第一加强板以及第二加强板设置于放置板后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交叉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板以及第二加强板顶部设置有第三加强板,且所述第三加强板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柱以及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板底部前侧设置有支撑块,且所述支撑块分别与第一支撑柱以及第一固定杆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杆两侧对称设置有螺栓,且所述螺栓栓尾与支撑板螺纹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板与放置板之间、放置板与底板之间设置有稳定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稳定板、支撑板以及支撑块的设置,通过多重支撑效果,对放置板进行支撑,能够更好的加强模具架的承重性能,从而加强模具架的安全性。2、通过设置有螺栓,方便将支撑板与第一固定杆之间进行固定,通过设置有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以及第三加强板,能够在加强第二支撑柱与第二固定杆之间稳定性的同时,对放置板顶部的模具进行阻挡,实用性强,适宜广泛推行。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图1是本技术一种高承重模具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高承重模具架的第二固定杆连接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高承重模具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高承重模具架的放置板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种高承重模具架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图中标号:1、底板;2、第一支撑柱;3、第二支撑柱;4、第一固定杆;5、第二固定杆;6、放置板;7、第一方形槽;8、第二方形槽;9、支撑板;10、第一加强板;11、第二加强板;12、第三加强板;13、支撑块;14、螺栓;15、稳定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一:如图1-5所示,一种高承重模具架,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顶部左右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第一支撑柱2以及第二支撑柱3,所述第一支撑柱2设置于底板1前侧,所述第一支撑柱2之间设置有第一固定杆4,所述第二支撑柱3设置于底板1后侧,所述第二支撑柱3之间设置有第二固定杆5,且所述第一支撑柱2与第二支撑柱3相对应,所述第一固定杆4与第二固定杆5相对应,所述底板1上方设置有放置板6,放置模具,所述放置板6分别与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第一固定杆4以及第二固定杆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4内开设有第一方形槽7,且所述第一方形槽7贯通第一固定杆4,所述第二固定杆5内开设有第二方形槽8,所述第一方形槽7以及第二方形槽8内设置有支撑板9,且所述支撑板9顶部与放置板6相贴合,对放置板6进行支撑,能够更好的加强模具架的承重性能,从而加强模具架的安全性,所述第二支撑柱3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板10以及第二加强板11,且所述第一加强板10以及第二加强板11设置于放置板6后侧,加强第二支撑柱3与第二固定杆5之间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10与第二加强板11交叉设置,加强稳定性,所述第一加强板10以及第二加强板11顶部设置有第三加强板12,且所述第三加强板12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柱3以及第二固定杆5固定连接,方便对第二支撑柱3、第二固定杆5、第一加强板10以及第二加强板11进行固定,所述第一固定杆4两侧对称设置有螺栓14,且所述螺栓14栓尾与支撑板9螺纹连接,将支撑板9前端与第一固定杆4进行固定。实施例二:如图1所示,所述放置板6底部前侧设置有支撑块13,且所述支撑块13分别与第一支撑柱2以及第一固定杆4固定连接,所述放置板6与放置板6之间、放置板6与底板1之间设置有稳定板15,对放置板6进行支撑,能够更好的加强模具架的承重性能,从而加强模具架的安全性。本技术工作原理:将支撑板9尾端贯穿第一方形槽7,并设置于第二方形槽8内,通过螺栓14将支撑板9前端与第一固定杆4进行固定,稳定板15、支撑板9以及支撑块13的设置,通过多重支撑效果,对放置板6进行支撑,能够更好的加强模具架的承重性能,从而加强模具架的安全性,设置有第一加强板10、第二加强板11以及第三加强板12,能够在加强第二支撑柱3与第二固定杆5之间稳定性的同时,对放置板6顶部的模具进行阻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性强。以上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承重模具架,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顶部左右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第一支撑柱(2)以及第二支撑柱(3),所述第一支撑柱(2)设置于底板(1)前侧,所述第一支撑柱(2)之间设置有第一固定杆(4),所述第二支撑柱(3)设置于底板(1)后侧,所述第二支撑柱(3)之间设置有第二固定杆(5),且所述第一支撑柱(2)与第二支撑柱(3)相对应,所述第一固定杆(4)与第二固定杆(5)相对应,所述底板(1)上方设置有放置板(6),所述放置板(6)分别与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第一固定杆(4)以及第二固定杆(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4)内开设有第一方形槽(7),且所述第一方形槽(7)贯通第一固定杆(4),所述第二固定杆(5)内开设有第二方形槽(8),所述第一方形槽(7)以及第二方形槽(8)内设置有支撑板(9),且所述支撑板(9)顶部与放置板(6)相贴合,所述第二支撑柱(3)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板(10)以及第二加强板(11),且所述第一加强板(10)以及第二加强板(11)设置于放置板(6)后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承重模具架,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顶部左右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第一支撑柱(2)以及第二支撑柱(3),所述第一支撑柱(2)设置于底板(1)前侧,所述第一支撑柱(2)之间设置有第一固定杆(4),所述第二支撑柱(3)设置于底板(1)后侧,所述第二支撑柱(3)之间设置有第二固定杆(5),且所述第一支撑柱(2)与第二支撑柱(3)相对应,所述第一固定杆(4)与第二固定杆(5)相对应,所述底板(1)上方设置有放置板(6),所述放置板(6)分别与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第一固定杆(4)以及第二固定杆(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4)内开设有第一方形槽(7),且所述第一方形槽(7)贯通第一固定杆(4),所述第二固定杆(5)内开设有第二方形槽(8),所述第一方形槽(7)以及第二方形槽(8)内设置有支撑板(9),且所述支撑板(9)顶部与放置板(6)相贴合,所述第二支撑柱(3)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板(10)以及第二加强板(11),且所述第一加强板(10)以及第二加强板(11)设置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仁川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俊卿辉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