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庆旺专利>正文

车辆平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702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车辆平衡结构,包括车体、底盘、转向盘和平衡机构,平衡机构包括电位计、伺服电机、第一调节轮组和第二调节轮组,第一调节轮组和第二调节轮组均与车体的底部的调节架相连接,电位计能够检测转向盘的转动,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能够通过相应的绳体分别与第一调节轮组和第二调节轮组传动连接,平衡机构的伺服电机能够根据电位计的信号驱动第一调节轮组和第二调节轮组,调节车体的角度,促使车体摆正,车辆转弯时更平稳。

Vehicle balanc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平衡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车辆平衡结构。
技术介绍
车辆转弯时会产生一定的离心力,此离心力使车体倾斜,影响车辆的平稳行驶,甚至会使车辆翻倒。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车辆平衡结构,平衡机构的伺服电机能够根据电位计的信号驱动第一调节轮组和第二调节轮组,促使车体转弯时调节倾斜角度并摆正,提高转弯时车辆的平稳性,解决了现有车辆转弯时车体会倾斜,导致平衡性不佳,行驶不平稳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车辆平衡结构,包括车体、底盘、转向盘和平衡机构,平衡机构包括电位计、伺服电机、第一调节轮组和第二调节轮组;第一调节轮组和第二调节轮组均与车体的底部的调节架相连接;电位计能够检测转向盘的转动;电位计与伺服电机电连接;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能够通过相应的绳体分别与第一调节轮组和第二调节轮组传动连接。由此,平衡机构能够于车辆转弯时调节车体的倾斜角度并摆正,行驶更稳定,当车辆转弯时,电位计检测到转向盘转动后,向伺服电机发送信号,伺服电机根据该信号驱动输出端转动,并通过绳体驱动相应的第一调节轮组和第二调节轮组,从而使调节架的角度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车体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促使车体摆正,车辆转弯时更平稳,解决了现有车辆转弯时,车体会倾斜,导致平衡性不佳,行驶不平稳的的问题。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平衡机构还包括第一绳体和第二绳体;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联动有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能够同步转动;第一绳体的一端与第一调节轮组连接,第一绳体的另一端与第一同步轮连接;第二绳体的一端与第二调节轮组连接,第二绳体的另一端与第二同步轮连接。由此,伺服电机通过相应的同步轮和绳体连接结构实现与相应的调节轮组传动连接,因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是同步转动,第一同步轮拉紧第一绳体时,第二同步轮松放第二绳体,反之,第一同步轮松放第一绳体时,第二同步轮拉紧第二绳体,通过拉紧或松放绳体实现对调节架的角度的调节,使车体转弯时恢复其摆正状态,从而实现车体平衡,行驶平稳。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轮组包括第一上轮和第一下轮;第二调节轮组包括第二上轮和第二下轮;第一绳体的一端与底盘连接,第一绳体的另一端依次经过第一下轮和第一上轮后连接于第一同步轮;第二绳体的一端与底盘连接,第二绳体的另一端依次经过第二下轮和第二上轮后连接于第二同步轮。由此,第一绳体的一端与底盘连接,另一端与伺服电机连接,第一绳体处于拉紧状态时,车体向右摆正调节,第二绳体处于拉紧状态时,车体向左摆正调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平衡机构还包括第一转接轮和第二转接轮;第一绳体经过第一转接轮后与第一同步轮连接;第二绳体经过第二转接轮后与第二同步轮连接。由此,第一转接轮和第二转接轮的设置便于使第一绳体和第二绳体更顺畅地与相应的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盘设有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第一绳体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固定柱,第二绳体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固定柱。由此,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用于分别与相应的第一绳体和第二绳体的一端连接,第一转接轮和第二转接轮能够通过相应的支架或柱体连接于底盘。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伺服电机连接于底盘;第一转接轮和第二转接轮均安装于底盘;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绳体和第二绳体均包括刚性段和弹性段;平衡机构还包括预紧部,预紧部由弹性元件构成。由此,刚性段为钢丝绳,弹性段为线性螺旋式弹簧,弹性段具有一定缓冲减震效果,能够减缓冲击力;弹性元件为拉伸状态的预紧弹簧,使绳体更好缠绕于相应的调节轮组上,提高绳体的传动精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上轮和第二上轮均靠近中心面设置;第二下轮和第一下轮均远离中心面设置。由此,第一上轮和第二上轮靠近中心面设置能够使绳体拉紧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更均匀的分布于底盘的车轮上,减少车轮之间的正压力差,从而减少侧滑现象。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其中一个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预缠绕一段相对应的绳体。由此,至少其中一个同步轮预缠绕一段绳体,即第一同步轮预缠绕一段第一绳体,或第二同步轮预缠绕一段第二绳体,或两同步轮均预缠绕一段绳体,使得拉紧状态的绳体和松放状态的绳体能够顺利的被伺服电机驱动,避免转动时因绳体的预留长度不足而不能顺利转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绳体和第二绳体均于同一侧开始缠绕于相应的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第一绳体与第二绳体的缠绕方向相反。由此,使得两同步轮转动时,其一同步轮实现其一绳体拉紧,另一同步轮实现另一绳体松放。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平衡机构设有第一调节轮组和第二调节轮组,电位计和伺服电机相配合,根据转向盘的转动方向调节第一调节轮组与第二调节轮组的拉紧或松放状态,使车辆转弯时,车体能够及时的调节倾斜角度并摆正,从而提高转弯时车辆的平稳性;伺服电机通过两个同步轮实现同时驱动第一调节轮组和第二调节轮组,提高车体的调节精度;第一上轮和第二上轮靠近中心面设置,能够一定程度均化绳体于拉紧状态时反作用于底盘的作用力,减少各车轮之间受到正压力差,减少侧滑现象;电位计能够利用其正反转信号输出和电位差供电功能配合伺服电机实现车体角度的调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平衡结构的后视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平衡结构的左转弯时车体因离心力作用会向右倾斜的结构图;图3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平衡结构的第一同步轮拉紧第一绳体的转动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平衡结构的第二同步轮拉紧第二绳体的转动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平衡结构的转向盘的结构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平衡结构的转向盘、电位计和伺服电机的信号电连接示意图;其中:10-中心面;1-车体;11-调节架;2-底盘;21-第一固定柱;22-第二固定柱;3-转向盘;31-转向轴;4-平衡机构;41-电位计;42-伺服电机;421-第一同步轮;422-第二同步轮;43-第一调节轮组;431-第一上轮;432-第一下轮;433-第一转接轮;44-第二调节轮组;441-第二上轮;442-第二下轮;443-第二转接轮;45-第一绳体;451-刚性段;452-弹性段;46-第二绳体;47-预紧部;48-处理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考图1至图7,车辆平衡结构,包括车体1、底盘2、转向盘3和平衡机构4,平衡机构4包括电位计41、伺服电机42、第一调节轮组43和第二调节轮组44;第一调节轮组43和第二调节轮组44均与车体1的底部的调节架11相连接;电位计41能够检测转向盘3的转动;电位计41与伺服电机42电连接;伺服电机42的输出端能够通过相应的绳体分别与第一调节轮组43和第二调节轮组44传动连接。进一步说明,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车辆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底盘(2)、转向盘(3)和平衡机构(4),/n所述平衡机构(4)包括电位计(41)、伺服电机(42)、第一调节轮组(43)和第二调节轮组(44);/n所述第一调节轮组(43)和所述第二调节轮组(44)均与所述车体(1)的底部的调节架(11)相连接;/n所述电位计(41)能够检测所述转向盘(3)的转动;/n所述电位计(41)与所述伺服电机(42)电连接;/n所述伺服电机(42)的输出端能够通过相应的绳体分别与所述第一调节轮组(43)和所述第二调节轮组(44)传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车辆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底盘(2)、转向盘(3)和平衡机构(4),
所述平衡机构(4)包括电位计(41)、伺服电机(42)、第一调节轮组(43)和第二调节轮组(44);
所述第一调节轮组(43)和所述第二调节轮组(44)均与所述车体(1)的底部的调节架(11)相连接;
所述电位计(41)能够检测所述转向盘(3)的转动;
所述电位计(41)与所述伺服电机(42)电连接;
所述伺服电机(42)的输出端能够通过相应的绳体分别与所述第一调节轮组(43)和所述第二调节轮组(44)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辆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机构(4)还包括第一绳体(45)和第二绳体(46);
所述伺服电机(42)的输出端联动有第一同步轮(421)和第二同步轮(422),所述第一同步轮(421)和所述第二同步轮(422)能够同步转动;
所述第一绳体(4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轮组(43)连接,所述第一绳体(4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同步轮(421)连接;
所述第二绳体(46)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调节轮组(44)连接,所述第二绳体(4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同步轮(42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车辆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轮组(43)包括第一上轮(431)和第一下轮(432);
所述第二调节轮组(44)包括第二上轮(441)和第二下轮(442);
所述第一绳体(45)的一端与所述底盘(2)连接,所述第一绳体(45)的另一端依次经过第一下轮(432)和第一上轮(431)后连接于第一同步轮(421);
所述第二绳体(46)的一端与所述底盘(2)连接,所述第二绳体(46)的另一端依次经过第二下轮(442)和第二上轮(441)后连接于第二同步轮(4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庆旺
申请(专利权)人:林庆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