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极间连接结构的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387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极间连接结构的断路器,包括:主体部和极间连接部,所述主体部包括至少具有三相相互隔离空间的断路器本体,每相内部均包括具有静触头和动触头的导电体,所述极间连接部包括联接排,所述联接排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外部,且所述联结排的一端与一相的导电体连接,另一端与其余某一相的导电体连接;绝缘件将极间连接部与断路器本体完全隔离,杜绝了极间连接部对断路器本体的影响,极大的提高绝缘水平;极间连接部隔离出来后,极间联接导电排产生的热量在独立的空间内,散热效果好,长期通电对断路器本体的零件及特性没有影响。

A circuit breaker with inter pole connection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极间连接结构的断路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低压电器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极间连接结构的断路器。
技术介绍
我国光伏发电产业已经有30多年发展历程。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为了消化光伏产能过剩,国家以各种方式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目前我国光伏产业无论技术、产业规模、应用方式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随着光伏发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低压电器元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电气保护元件的性能指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光伏系统电压的额定工作电压超过DC1000V。随着额定电压的提高,具备超过DC1500V额定电压的光伏专用直流塑壳断路器才能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目前市场上大部分采用的级联的方式提高直流断路器的额定工作电压。级联是通过同一层面或者两层排布结构形式将断路器的三极串联起来的。级联存在如下问题:一绝缘性:在断路器外形不变的情况下,级联导致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不足,使得断路器的绝缘性能降低;二、温升:这种级联结构能够达到工作电压的要求,但是串接联接排势必增加接触回路的电阻,此处的热积累增大,温度过高直接影响采用双金属片作为延时脱扣的动作特性和其他元件的工作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极间连接结构的断路器,解决了现有断路器的绝缘性能低以及散热效果差的问题。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极间连接结构的断路器,包括:主体部和极间连接部,所述主体部包括至少具有三相相互隔离空间的断路器本体,每相内部均包括具有静触头和动触头的导电体,所述极间连接部包括联接排,所述联接排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外部,且所述联结排的一端与一相的导电体连接,另一端与其余某一相的导电体连接。进一步地,包括:所述主体部还包括绝缘件,其设置于所述断路器本体的下背面。进一步地,包括:所述极间连接部还包括绝缘盖,其与所述断路器本体固定安装,并与所述断路器本体的下背面形成容置空间。进一步地,包括:所述联接排设置于所述断路器本体的下背面。进一步地,包括:所述联接排设置于所述绝缘件的下方,实现所述联接排和断路器本体的完全隔离。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1)绝缘件将极间连接结构与断路器本体完全隔离,杜绝了极间连接结构对断路器本体的影响,极大的提高绝缘水平;(2)极间连接结构隔离出来后,极间联接导电排产生的热量在独立的空间内,散热效果好,长期通电对断路器本体的零件及特性没有影响;(3)新型断路器的安装长度仅为断路器本体的长度,无需附加端部绝缘措施,因此降低断路器对柜体安装空间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断路器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绝缘盖半剖后的仰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断路器的爆炸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绝缘件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联接排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转接排的结构示意图;图8-9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两种不同的极联点的选择方法。图中包括:主体部1,断路器本体11,下背面111,绝缘件12,凸台121,开孔槽122,极间连接部2,联接排21,A端211,通孔2111,B端212,连接段213,第一转折部214,第二转折部215,绝缘盖22,卡扣部221,转接排3,第一固定部31,第一安装孔311,弯折部32,第二固定部33,固定件4,上凸台41,中间段42,下凸台43。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极间连接结构的断路器,包括:主体部1和极间连接部2,极间连接部2包括联接排21和绝缘盖22,主体部1至少具有三相相互隔离的空间的断路器本体11,每相内部均包括具有静触头和动触头的导电体,极间连接部2包括联接排21,联接排21设置于主体部1的外部,且联结排21的一端与一相的导电体连接,另一端与其余某一相的导电体连接,本申请所述的导电体可为包括静触头、动触头、与静触头连接的导电部件和与动触头连接的导电部件。因此,包含以下情况:(1)联结排21的一端与一相的静触头紧固相连,另一端与另一相的静触头连接;(2)联结排21的一端与一相的静触头紧固相连,另一端与另一相的动触头连接;(3)联接排的一端与一相的静触头直接连接,另一端通过导电部件与另一相的动触头连接;(4)联接排的一端与一相的动触头直接连接,另一端通过导电部件与另一相动触触头连接;(5)联接排的一端与一相的静触头直接连接,另一端通过导电部件与另一相的静触头连接;上述多种组合均可实现极间连接,联接排21使得不同的极间进行串联,形成一个导电回路。进一步地,本实施例采用三极断路器,分别记为一、二和三极,联接排21安装于断路器本体11的外部,其包括A端211和与A端211相对应的B端212,具体包括以下极间连接:静动触头极间连接:A端211与断路器第三极的静触头连接固定,也可通过与静触头相连的导电部件连接,B端212置于断路器的第二极,且B端与第二极的动触头直接连接,也可通过与动触头相连接的导电部件紧固连接,A端与其他部件的连接方式均可设置为在A端开设有通孔2111。如图2中的连接方式。静静触头极间连接:A端211与断路器第三极的静触头连接固定,也可通过与静触头相连的导电部件连接,B端212置于断路器的第二极,且B端与第二极的静触头直接连接,也可通过与静触头相连接的导电部件紧固连接,A端与其他部件的连接方式均可设置为在A端开设有通孔。动动触头极间连接:A端211与断路器第三极的动触头连接固定,也可通过与静触头相连的导电部件连接,B端212置于断路器的第二极,且B端与第二极的动触头直接连接,也可通过与动触头相连接的导电部件紧固连接,A端与其他部件的连接方式均可设置为在A端开设有通孔。具体的,联接排21的AB端之间还设有连接段23,其连接于A端21和B端22之间,由于要跨不同的极,其可设置为勾状结构,也可设置为其他可实现该功能的结构。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主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极间连接结构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1)和极间连接部(2),所述主体部(1)包括至少具有三相相互隔离空间的断路器本体(11),每相内部均包括具有静触头和动触头的导电体,所述极间连接部(2)包括联接排(21),所述联接排(21)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的外部,且所述联结排(21)的一端与一相的导电体连接,另一端与其余某一相的导电体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极间连接结构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1)和极间连接部(2),所述主体部(1)包括至少具有三相相互隔离空间的断路器本体(11),每相内部均包括具有静触头和动触头的导电体,所述极间连接部(2)包括联接排(21),所述联接排(21)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的外部,且所述联结排(21)的一端与一相的导电体连接,另一端与其余某一相的导电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极间连接结构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还包括绝缘件(12),其设置于所述断路器本体(11)的下背面(11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改红张海燕杜金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辉能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