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媒加注及回收设备的外壳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7113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媒加注及回收设备的外壳组件,它包括外壳组件本体,其外壳组件本体包括:两个侧面框架、背部框架组成的冷媒加注及回收设备主体外壳,安装在侧面框架的上端的顶部支架,分别安装在主体外壳正面的下端与上端的底部框架和面板框架,其两端保持主体外壳两个侧面之间距离,所述顶部支架上设置控制面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更加安全可靠的外壳,实现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外壳组件,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冷媒加注及回收设备 的外壳组件。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为了保护设备或使设备具有理想的外观, 一般都配备一种外 壳,这种外壳不仅可以保护内部的组件,而且能起到外观美化的作用。而在现有的加注或回收装置中,也是类似的,有外壳在外部,这样可以 起到保护内部元件和外观美化的作用,但是由于加注或回收装置有特殊性, 所以在外壳上有一些特殊的部件了,常见的加注或回收装置由外壳、面板、 控制面板、底部框架、顶部罩,其中,外壳形成加注或回收装置外观,并且 在该外壳内部设置部件。面板设在外壳的正面,该面板上设有通气孔,作为 加注或回收装置迸气和出气的通道。控制面板设在面板的上方,操作按钮等 设置在该控制面板上,底部框架形成在面板的下方,该底部框架是为了美观 上的要求而设置的。顶部罩设置在外壳的上方。如上所述,传统技术的加注或回收装置外壳结构中,虽然能够保护和美 观加注或回收装置,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中,会产生部分油,因而,这样就 很容易漏出来,污染环境,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不方便。比如专利号为200630022119. 5的外观专利,图形中可以看出冷媒加注机 的外壳部分。因此,特别使用方便,能装使用中产生的油,而且能在使用中放置一些 使用工具,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更加安全可靠的外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冷媒加注及回收设备的外壳组件,弥补现有冷媒加注及回收设备的外壳组件所带来的不足,通过对此 具体结构设计,减小尺寸,结构简单,做到安全可靠,成本低廉。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冷媒加注及回收设备的外壳组件,它包括外壳组件本体,所述外壳 组件本体包括两个侧面框架、背部框架组成的冷媒加注及回收设备主体外壳,安装在 侧面框架的上端的顶部支架,分别安装在主体外壳正面的下端与上端的底部 框架和面板框架,其两端保持主体外壳两个侧面之间距离,所述顶部支架上 设置控制面板。所述面板框架是由顶部框架部、正面框架部、安装部组成,顶部框架部 上以一定间隔设有安装孔,正面框架部与顶部框架部相互垂直,安装部分别 设在正面框架部的两端,固定在侧面框架的正面。所述的顶部支架是由主体部、延长部、扩张部构成,主体部宽度大于侧 面框架的上端宽度,主体部的末端向顶部框架方向延长形成延长部,主体部 的末端是向面板框架末端的,在延长部的末端向主体部方向倾斜连接形成扩 张部。所述顶部支架的主体部、延长部、扩张部是形成一体的结构。 所述侧面框架上具有至少一个U形槽。在所述正面框架部上具有前后两个面板,所述的前面板和所述的后面板 为一体结构,前后面板之间形成的空间可以放置物品。本技术的冷媒加注及回收设备的外壳组件,在所述外壳组件中设置 了多个U槽,这样不仅起到回收利用水和油,而且避免了环境的污染,而且 本技术通过结构的改变,增加了外壳多种功能,方便使用者在操作和修 理中使用,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更加安全可靠的外壳,对于实现本实 用新型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冷媒加注及回收设备外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l正面的结构示意图3为正面框架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l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的另一局部放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 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在下面的描述中,在说明书和附图中相同的部件分别用同样的标号。附 图并不需要按比例,为了更清楚和简明起见,某些部件的比例会有些夸大或 有些不清楚或只是示意。如图1,其中显示了一个冷媒加注及回收设备外壳组件1,本技术提供的冷媒加注及回收设备外壳组件1由主体外壳2、顶部支架3、底部框架4、 面板框架5组成,其中,主体外壳由两个侧面框架6、背部框架7组成,主 体外壳2形成冷媒加注及回收设备的外观,顶部支架3安装在侧面框架6的 上端,顶部支架3上设置控制面板24,控制面板24上有根据设备的需要设 置有按钮、显示屏等等。底部框架4形成在主体外壳2的正面下端,并与主 体外壳2连接在一起,面板框架5的两端安装在主体外壳2正面的上端,并 且与底部框架4共同保持主体外壳2的两侧面之间的距离。面板框架5由顶部框架部8、正面框架部9、安装部10组成,其中,顶 部框架部8上以一定间隔形成安装孔,正面框架部与顶部框架部相互垂直。 正面框架部9的两端各形成安装部。并且,通过螺丝安装在侧面框架上。顶 部框架部8、正面框架部9、安装部10形成一体,正如图2和图3所示。顶部支架3是由主体部11、延长部12、扩张部13构成,主体部11宽度 大于侧面框架6的上端宽度,主体部11的末端向顶部框架8方向延长形成延 长部12,主体部11的末端是向面板框架5末端的,在延长部12的末端向主 体部方向倾斜连接形成扩张部13。主体、延长部13和扩张部12形成一体。 面板框架5和顶部支架3结合在一起。在外壳的正面下方设置有底部框架4,在外壳的正面上方设置面板框架、5,其中,底部框架4由两个侧面框架15和背部框架14组成,面板框架5 的安装部通过螺丝安装在外壳的正面,面板框架5的顶部框架部形成外壳的正面上端。而且,正面框架部9形成外壳的上端正面。如图4、 5和6所示,接着,在一个侧面框架6上设置有两个U槽,U槽 16沿着侧面框架表面向内凹陷,凹陷的形状可以呈圆弧形状或矩形, 一直延 伸在侧面框架的同一面的另一侧,形成一个面凹陷,这样能放下一个塑料小 瓶或者其他容器,U槽16中能够设置安放器,用于更好的安放容器,U槽16 是向冷媒加注及回收设备内部进行凹陷,而且其对应于出油管23,能让出油 管23流进容器中。 一般来说,U槽17可以是垂直底部框架的,也可以形成 一定的角度。U槽17和U槽16结构类似,用于放置容器在其中,其具体的位置可以 在U槽1的下方,用于节出机器使用中产生的水,U槽17和U槽16可以设 置在侧面框架的同一侧,或者两侧。在正面框架部9上具有前后两个面板,前面板18和后面板19为一体结 构,前后面板之间形成的空间可以放置物品,比如工具等等,前面板18和后 面板19连接部分可以做成各种形状,比如做成弧线形状,其连接部分可以设 置一个小面板20,前面板18和后面板19之间的宽度为小面板20的大小尺 寸,这里宽度主要是保证物品的大小,其也是根据需要做成不同的规格,这 样不仅方便使用,而且能放置有些常使用的工作以及原料,在正面框架部9 上还设有出气口 21,出气口 21可以让设备中的热量散发出来,以及通风口 22,可以保存内部和外部的空气流通。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其优点。本行业 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 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 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 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 其等效物界定。权利要求1、一种冷媒加注及回收设备的外壳组件,它包括外壳组件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本体包括两个侧面框架、背部框架组成的冷媒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媒加注及回收设备的外壳组件,它包括外壳组件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本体包括: 两个侧面框架、背部框架组成的冷媒加注及回收设备主体外壳,安装在侧面框架的上端的顶部支架,分别安装在主体外壳正面的下端与上端的底部框架和面板框架,其两端保持主体外壳两个侧面之间距离,所述顶部支架上设置控制面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宏徐文虎游松高海鸥
申请(专利权)人:斯必克工业技术研究开发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