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氏循环的热工装置如各种“管氏各级”热流体发电同步制冷,大型核电火电石化循环水冷却、制冷、制热、空调、超低温制冷装置,它由“管氏各级”(A+B)和/或透平、蒸发器和/或单向阀和/或泵、“双同系统(C+D)”和/或毛细管、回热器等组件构成。用公知无氧的“碳溶药无工质”在该闭路中循环,特征:有首创的“管氏双同步技术和理论,因此,“工质-循复态”过程中都有个“工质双循,环温难扰,回低近蒸温同升降特点的蒸凝双同过程”,冷热源温差一般为40-80℃左右,蒸发温度越低产冷量越大,“三性特点”越显著。(*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热力工程和热工装置的
,特别是关于“蒸凝双同步环形过程热力循环的热工装置”(下简为管氏循环的热工装置)的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蒸凝双同步环形过程热力循环技术(下简为管氏双同步技术或管氏技术),它包括蒸凝双同步环形过程热力循环理论(下简为管氏双同步理论或管氏理论)及其实现这一理论的各种管氏单级或多级串联或单级并联或多级串联的并联的液体的或汽体的(是指液体的或汽体的公知喷射器与公知的发生器、压缩机等动力装置相结合构成新型动力装置的组合形式,单级是指一个喷射器,多级串联是指二个以上单级喷射器的串联喷射器,多级串联的并联是指二个以上多级串联喷射器的并联喷射器,单级并联是指二个以上单级喷射器的并联喷射器,下简为管氏各级或管氏各级动力装置(A+B)或管氏各级(A+B),A和B为实施方案图上的喷射器的符号B和发生器、压缩机等动力装置的符号A,下同)发生喷制冷或空调系列装置、热流体发生喷发电同步制冷系列装置、手泵喷制冷系列装置、机泵喷制冷或空调系列装置、压缩喷制冷或制热或空调系列装置,及“管氏各级”机泵喷、发生喷和压缩喷制冷或空调系列装置的一种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同的或不相同的单级循环系统(这里的单级专指一个单机的循环系统,下同)相互组合构成或相互交叉组合构成“管氏各级”的发生喷或机泵喷或压缩喷或发生压缩喷或发生机泵喷或机泵发生喷或机泵压缩喷或……等复迭式制冷或空调系列装置(管氏复迭式制冷或空调系列装置一般由高温部分和低温部分组成,一般可由二个至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是一个单级循环系统,下同)。例如管氏单级并联机泵喷复迭式制冷或空调系列装置;其高温部分和低温部分的循环系统均为一个,“单级”的管氏单级并联机泵喷制冷或空调系列装置的循环系统(其它的管氏循环的复迭式制冷或空调系列装置的高低温部分的组合构成形式均以此类推)。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核心问题,首先说明解决方案附图中各种符号的内容 (回热器)、D(低冷器)、C(空冷器)、E(蒸发器)、W(液泵)、F(是被引射的低温蒸汽3即循环温熵图上的数字3,下同)、T(透平机)、И(粗而短的毛细管,比在先技术的毛细管短50%左右,直径大50%左右)、X(单向阀)、m(发电机)。本专利技术用公知的发生器A、公知的手动或机动的容积式往复双作用柱塞泵A(下简为手泵、机泵)和公知的六种蒸汽压缩制冷机A(活塞式、轴流式、离心式、螺杆式、滑片式、滚动转子式蒸汽压缩机,下同),与上述的各种喷射器B相组合构成各种新型的“管氏各级”发生喷、热流体发生喷、手泵喷、机泵喷、压缩喷等“管氏各级”系列动力装置(A+B)(即在实施方案图3、4、5、6、7上的A和B的符号)。众所周知在先技术为蒸凝非同步双制约环形过程的热力循环技术(下简为在先双制约技术)和在先热力循环理论为蒸凝非同步双制约环形过程的热力循环理论(下简为在先双制约理论),170年来在先技术虽然在热工部件的进步,合理利用能源和开发利用新型制冷剂等方面成绩巨大,但是在热力循环理论的基础方面没有较大的实质性的进步,在先技术最少有十二个大问题,首先是蒸凝过程非同步双制约,整体系统难以优化;其次冷凝换热过程受控于环境温度,循环的外部不可逆性较大。热力完善程度较差;第3蒸汽压缩机的吸气压力较小,直接影响产冷量的进一步提高;4、节流减压装置前的液体工质更低温度的过冷难度较大,因而机器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特性较差;5、制冷过程的获得是在工质完成每一个封闭循环都周期性地恢复到始态(下简为工质一循复态)时才获得(是专指在先技术的蒸汽压缩式、各吸收式和吸附式制冷机的循环问题,下同),因此初始降温速度缓慢工作效率低;第6至12的问题是“六高一低”问题—高压、高温、高阻力、高压力差、高压缩比高温差和低流速。众所周知“六高一低问题”就意味着循环的性能较差、高能耗、高噪音、高环境污染、高成本、低效能比、低热效率、低工作效率、使用寿命短、维修难度大、制造工艺设备复杂、辅助设备多,特别是当蒸发温度越低其机组的台数就越多,而辅助设备越多能耗就成倍地增长,效能比却成倍的下降,热效率和工作效率就更低,产冷量成倍下降,由于“六高一低问题”的存在,使得换热器的总价格、重量和尺寸均大于压缩机,且换热器对制冷机的所有质量指标都造成极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强制通风换热器的噪音有的比压缩机的噪音还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六高一低”的问题,在先的制冷机对工质的热力学性能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可使用的工质极少,且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严重,由于“六高一低”问题的影响,在先压缩制冷装置对工质最佳灌装重量上下界限误差极小,否则严重影响到制冷机的循环特性,甚至难以正常工作,因此生产流水线上的灌装设备的灌装精度较高,被灌装的管路要求长时间的高温处理,而维修单位却不具备这些设备,因此经维修单位修理过的制冷机全部达不到应有的最佳灌装质量标准,不仅能耗大、制冷效果差,而且使消费者的利益长期受到损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一种全新的“管氏双同步技术”和“管氏双同步理论”以及实现这一理论的各种“管氏各级”手泵喷制冷系列装置、机泵喷制冷或空调系列装置、发生喷制冷或空调系列装置、热流体发生喷发电同步制冷系列装置、压缩喷制冷或空调或制热系列装置的单机及各种“管氏各级”发生喷、机泵喷、压缩喷、发生机泵喷、发生压缩喷、机泵压缩喷……等复迭式制冷或空调系列装置。本专利技术在同等工况和能耗的条件下(下述所有相比条件均同此),可将循环的外部不可逆性减小70%左右,热效率增加到50%左右,制冷量增加7倍左右,制冷效能比达到1∶5左右,将公知的高中低温制冷剂的有效应用范围的上下温度界限同时扩宽20~50℃左右,冷热源温差一般可达40~80℃左右,从而将世界制冷工程和热工装置的技术水平及理论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里程碑的高度,以全面满足高科技时代各种科学实验和各种军民商车船航天航空大核电火电石化装置,对各种大制冷量的高中低和超低温的迫切要求及可使用多种能源,大量节电的要求,这就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以管氏双同步技术和理论为依据,用普通技术员所公知的工艺设备,常规热工部件和生产加工的方法将公知的冷凝器的一部分置于公知的扩大了蒸发器的输出端管路中,“扩大了的输出端管路”即构成了一个新型的高效率“回热器 ”,而置于回热器 中的那部分冷凝器就是新型的高效率的“低冷器D,”而未置于回热器 中的那部分冷凝器就构成了新型的“空冷器C”低冷器D和空冷器C就构成了新型的“双温同步冷凝系统”(C+D),低冷器D的输出端管路与蒸发器E的输入端管路间,除了管氏压缩喷制冷或制热或空调系列装置有比在先技术阻力小50%左右,短50%左右的毛细管节流装置И外,其它的各种管氏热工装置均没有毛细管等减压装置И,低冷器D的输出端管路与蒸发器E的输入端管路是直接相连通的,蒸发器E与回热器 的输入端管路是相通连的,回热器 的输出端管路是与公知喷射器B(液体的或汽体的喷射器,下同)的吸入端管路相通连,喷射器B的喷咀的输入端管路是与公知的发生器A或蒸汽压缩机A或手泵A或机泵A或热流体发生器A的高压工作蒸汽或液体的输出端管路相通连,不同的管氏热工装置其扩压器输出端管路与空冷器C的输入端管路的连接方法各不相同如果是管氏发生喷、机泵喷和手泵喷热工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各种“管氏各级”发生喷制冷或空调系列装置单机由各种管氏各级发生喷系列动力装置(A+B)空冷器C、低冷器D、回热器囗、蒸发器E、单向阀X和液泵W组成,使用一些“碳溶药无工质”在所述的各组件构成的闭路中循环,其特征在于有先进的各种“管氏各级”发生喷动力装置(A+B)及首创的管氏双同步技术和管氏双同步理论,因此“工质一循复态”过程中都有一个“工质双循,环温难扰,回低近蒸温同升降特点的蒸凝双同过程”,有一个首创的“双同系统(C+D)”,没有毛细管等节流减压装置,这类装置基本上没有运动部件,可使用多种能源工作,冷热源温差一般为40-80℃,在蒸发器E、低冷器D和发生器A30%左右的容积中均灌有一些“碳溶药无工质”,当蒸发温度越低产冷量越大时“三性特点”越显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定丰,
申请(专利权)人:管定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