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半灌浆套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6080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半灌浆套筒,包括:套筒本体;所述套筒本体的一端开设有用于连接第一连接筋的第一通孔;所述套筒本体的另一端开设有用于连接第二连接筋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通过灌浆空间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套筒本体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灌浆空间连通的注料口,所述套筒本体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灌浆空间连通的出料口;所述套筒本体的内壁开设有从所述注料口延伸至出料口的螺旋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装配式半灌浆套筒,不仅提高了灌浆效率,而且浆料通过螺旋凹槽推进的过程中不会产生空气驻留的现象,可避免浆料凝固后产生气泡,提高了施工质量。此外,浆料凝固后对连接筋的握紧力更大,其对接效果更佳。

A kind of assembled semi grouting slee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半灌浆套筒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半灌浆套筒。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连接主要采用灌浆套筒技术,采用灌浆套筒的建筑施工方法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材料在实现建筑节能和结构性能方面的利用率,克服施工场地和环境条件对现象施工的限制,减少现象施工劳动力数量,减少建筑垃圾和施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提高建筑功能和结构性能。灌浆套筒采用金属制造,内部设有凹凸环槽,增加其抗拉、抗剪强度。现有的装配式半灌浆套筒的内壁开设有多个环槽,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环槽对浆料具有一定的阻尼作用,容易造成少量空气在套筒内部的驻留,导致套筒内部浆料凝固后形成小气泡,影响了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半灌浆套筒。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装配式半灌浆套筒,包括:套筒本体;所述套筒本体的一端开设有用于连接第一连接筋的第一通孔;所述套筒本体的另一端开设有用于连接第二连接筋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通过灌浆空间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套筒本体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灌浆空间连通的注料口,所述套筒本体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灌浆空间连通的出料口;所述套筒本体的内壁开设有从所述注料口延伸至出料口的螺旋凹槽。进一步的,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固定在所述套筒本体内部;所述第二连接筋穿过所述定位件;所述第一连接筋与所述第二连接筋同轴定位。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件包括:定位环及至少两个支脚;所述定位环设置在所述套筒本体内部,所述定位环、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重合;所述支脚的一端与所述定位环固定连接,所述支脚的另一端与所述套筒本体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支脚与所述定位环所在的平面呈30-75°倾斜角。进一步的,所述支脚对称分布。进一步的,所述螺旋凹槽的宽度为所述灌浆空间总长度的1/10~1/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筋与所述第一通孔螺接固定。本技术提供的装配式半灌浆套筒,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装配式半灌浆套筒,套筒本体的内壁开设有从注料口延伸至出料口的螺旋凹槽,采用螺旋凹槽代替了传统的环状凹槽结构;在灌浆的过程中,螺旋凹槽对浆料具有导向作用,降低了套筒本体内部对浆料的阻尼作用,使浆料均匀、快速的由注料口的一侧流向出料口的一侧,不仅提高了灌浆效率,而且浆料通过螺旋凹槽推进的过程中不会产生空气驻留的现象,可避免浆料凝固后产生气泡,提高了施工质量。此外,由于螺旋凹槽从注料口连续延伸至出料口,与传统的分散式的环形凹槽相比,浆料凝固后对连接筋的握紧力更大,其对接效果更佳。进一步,本技术提供的装配式半灌浆套筒,在套筒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定位件,定位件可对第二连接筋的内端进行定位,防止第二连接筋的内端发生偏离而影响施工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半灌浆套筒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定位件主视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套筒本体,2-注料口,3-出料口,4-螺旋凹槽,5-定位件,6-第一连接筋,7-第二连接筋,51-定位环,52-支脚。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半灌浆套筒,包括:套筒本体1。套筒本体1的一端开设有用于连接第一连接筋6的第一通孔,具体的,第一连接筋6与第一通孔螺接固定。套筒本体1的另一端开设有用于连接第二连接筋7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通过灌浆空间与第二通孔连通。套筒本体1的一端设有与灌浆空间连通的注料口,套筒本体1的另一端设有与灌浆空间连通的出料口;套筒本体1的内壁开设有从注料口延伸至出料口的螺旋凹槽4。本技术实施例中,参见图1及图2,还包括定位件5;定位件5固定在套筒本体1内部;第二连接筋7穿过定位件5,第一连接筋6与第二连接筋7同轴定位;定位件5用于对第二连接筋7的内端进行定位,防止第二连接筋7的内端发生偏离而影响施工质量。其中,参见图2,定位件5包括:定位环51及至少两个支脚52,支脚52对称分布;例如,本实施例采用三个对称分布的支脚52,两个相邻的支脚52之间呈120°夹角。定位环51设置在套筒本体1内部,定位环51、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轴线重合。支脚52的一端与定位环51固定连接,支脚52的另一端与套筒本体1固定连接。支脚52与定位环51所在的平面呈30-75°(如30°、50°或75°)倾斜角。本实施例中,定位件5为喇叭形状结构;其中,口径较大的一端朝向第二连接件;孔径较小的一端朝向第一连接筋6;喇叭状结构更有助于将第二连接筋7导入至定位件5中。当然,考虑到工业成本,定位件5可与套筒本体1一体化铸造。本技术实施例中,参见图1,螺旋凹槽4的宽度为灌浆空间总长度的1/10~1/15,螺旋凹槽4的宽度设置为灌浆空间总长度的1/10~1/15,浆料凝固后,对连接件具有较强的握紧力,同时浆料的流动性较佳,灌浆效率高,同时可有效防止气泡的形成。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半灌浆套筒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将第一连接筋6固定在第一连接孔内,第一连接筋6的内端伸入灌浆空间内;然后将第二连接筋7从第二连接孔伸入至灌浆空间内直至第二连接筋7的内端穿过定位件5。将注料口与灌浆设备连接,浆料经注料口进入灌浆空间,浆料在螺旋凹槽4的导向作用下,使浆料均匀、快速的由注料口的一侧流向出料口的一侧,浆料通过螺旋凹槽4推进的过程中不会产生空气驻留的现象。浆料从出料口稳定排出后,封闭注料口及出料口,待浆料完全凝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半灌浆套筒,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半灌浆套筒,套筒本体的内壁开设有从注料口延伸至出料口的螺旋凹槽,采用螺旋凹槽代替了传统的环状凹槽结构;在灌浆的过程中,螺旋凹槽对浆料具有导向作用,降低了套筒本体内部对浆料的阻尼作用,使浆料均匀、快速的由注料口的一侧流向出料口的一侧,不仅提高了灌浆效率,而且浆料通过螺旋凹槽推进的过程中不会产生空气驻留的现象,可避免浆料凝固后产生气泡,提高了施工质量。此外,由于螺旋凹槽从注料口连续延伸至出料口,与传统的分散式的环形凹槽相比,浆料凝固后对连接筋的握紧力更大,其对接效果更佳。进一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半灌浆套筒,在套筒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定位件,定位件可对第二连接筋的内端进行定位,防止第二连接筋的内端发生偏离而影响施工质量。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半灌浆套筒,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本体;/n所述套筒本体的一端开设有用于连接第一连接筋的第一通孔;所述套筒本体的另一端开设有用于连接第二连接筋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通过灌浆空间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n所述套筒本体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灌浆空间连通的注料口,所述套筒本体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灌浆空间连通的出料口;所述套筒本体的内壁开设有从所述注料口延伸至出料口的螺旋凹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半灌浆套筒,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本体;
所述套筒本体的一端开设有用于连接第一连接筋的第一通孔;所述套筒本体的另一端开设有用于连接第二连接筋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通过灌浆空间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所述套筒本体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灌浆空间连通的注料口,所述套筒本体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灌浆空间连通的出料口;所述套筒本体的内壁开设有从所述注料口延伸至出料口的螺旋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半灌浆套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固定在所述套筒本体内部;所述第二连接筋穿过所述定位件,所述第一连接筋与所述第二连接筋同轴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半灌浆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定位环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略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乾道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