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降雨型滑坡防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948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降雨型滑坡防控结构,包括截排水沟、透水铺装坡道、生态植物带和跌水井,截排水沟设于坡体的顶部,跌水井设于坡体的底部,坡体的顶部与底部之间设有多条沿坡体向下的透水铺装坡道,相邻两条透水铺装坡道之间设有生态植物带,生态植物带遍及整个坡体,在不影响原有水文特征和山体形态的情况下,建立生态植物带,镶嵌结合,保证水分的高效吸收,多条透水铺装坡道与生态植物带镶嵌结合,将整个坡体分区管理吸收,利用生态植物带高效的吸水性、蓄水性、渗水性和净水性以及透水铺装坡道的透水性,将引导水流更大程度的吸收利用,并及时阻断对坡体本身的危害和渗透,减少对坡体岩石和岩土力学性质的破坏。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ucture of rainfall type landslid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ponge C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降雨型滑坡防控结构
本技术涉及降雨型滑坡的防控
,特别是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降雨型滑坡防控结构。
技术介绍
自二十世纪初中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人类活动空间范围的逐渐扩展,以及重大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程度的不断加剧,加之受到全球极端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滑坡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呈增长之势,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不断加大。滑坡对我国甚至世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对于乡村,毁坏农田,屋舍,摧毁森林,污染水源,甚至损坏水利水电工程设施造成更大区域的灾难;对于城镇,更大的就是群众人身安全,造成交通堵塞等。而滑坡大多与地质与气候等因素有关,气候占更大影响。所以降雨型滑坡的防控成为治理滑坡的一大难关。如若能将导致滑坡的绝大多数因素—水收集起来,不仅大程度降低了滑坡的可能性,还高效利用了水资源。目前,滑坡的防控方式包括:一、开挖回填裂缝开挖回填裂缝与灌浆回填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坝裂缝进行处理。此方法适用于中等深度的滑坡裂缝。当水库水位较高,不易全部采用开挖回填法处理时,开挖有困难部位,对裂缝的上部采用开挖回填法,对裂缝的下部采用灌浆法进行处理。在回填时按上述布孔原则预埋灌浆管,然后采用重力或压力灌浆,将下部裂缝进行灌浆处理。此方法需配合多种方法共同实施,且普适性不高,只能运用于滑坡后的处理。二、抛石固脚此方法是对库岸,坡底的防固措施。通过人工抛石于机械抛石,将预选石料抛掷运输到施工位置对应的堤防上。此方法劳动强度大,劳动力需求大,安全隐患多,施工效率不高,且对石料要求高。三、增做反滤层反滤层可起到滤土、排水的作用,保护土壤不流失。设置反滤层后渗透水流出时就带不走堤坝体或地基中的土壤,从而可防止管涌和流土的发生。反滤层常设于土石等材料修筑的堤坝或透水地基上,也常用于防汛中处理管涌、流土等险情。反滤层是由2-4层颗粒大小不同的砂、碎石或卵石等材料做成的,顺着水流的方向颗粒逐渐增大,任一层的颗粒都不允许穿过相邻较粗一层的孔隙。同一层的颗粒也不能产生相对移动。此方法对于适用于长期积水的处理,但不适用于降雨型滑坡或其他地质导致的滑坡。四、其他方法竖井抽水,隧洞疏干,支撑盲沟等,效果皆与增做反滤层类似,不能对突发性的滑坡做出及时的反应。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的管渠、泵站等“灰色”措施并不能有效的处理利用雨水资源,而海绵城市利用海绵体(“绿色”措施)可达到高效环保地利用水资源,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给缺水城市提供另一供水源头。通过让建筑与小区绿起来,道路进行透水铺装,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绿地,设计雨水池塘湿地等设施调蓄雨水,选择适宜生态植物调养水源。海绵城市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与传统雨水系统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如若将该理念与基础工程相结合,将达到长期蓄水与应付突发事件相结合的双赢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降雨型滑坡防控结构。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降雨型滑坡防控结构,包括截排水沟、透水铺装坡道、生态植物带和跌水井,所述截排水沟设于坡体的顶部,所述跌水井设于坡体的底部,所述坡体的顶部与底部之间设有多条沿坡体向下的透水铺装坡道,相邻两条透水铺装坡道之间设有生态植物带,生态植物带遍及整个坡体,在不影响原有水文特征和山体形态的情况下,建立生态植物带,镶嵌结合,保证水分的高效吸收,多条透水铺装坡道与生态植物带镶嵌结合,将整个坡体分区管理吸收,利用生态植物带高效的吸水性、蓄水性、渗水性和净水性以及所述透水铺装坡道的透水性,将引导水流更大程度的吸收利用,并及时阻断对坡体本身的危害和渗透,减少对坡体岩石和岩土力学性质的破坏。进一步地,所述透水铺装坡道的上端与截排水沟连接,所述透水铺装坡道的下端与跌水井连接,控制水流的引导与储蓄。进一步地,所述跌水井的下部与引流管的一端连通,引流管的另一端与污水收集池连通,当水位较低时,部分水通过最下方引流管流入污水收集池。进一步地,所述跌水井的上部与导流洞的一端连通,导流洞的另一端与蓄水池连通,当水位较高时,水通过上方导流洞,将水流引入蓄水池。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设于坡体的后方,所述导流洞穿过坡体,并将跌水井与蓄水池连通。导流洞根据山体情况穿过山体或者绕过山体,经过由透水铺装坡道铺设的导流洞进入山后的蓄水池,将长期储存水量供各种用途。进一步地,所述生态植物带内种植有水保植物。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降雨初期,截排水沟拦截大部分水流,经过透水铺装坡道进入跌水井,此时,生态植物带对透水铺装坡道的渗透水源进行吸收,净化,高效的收集水流。2、雨水在跌水井中收集,大部分水流经过导流管流向蓄水池,随着水流流走,水位降低,少量雨水与较脏雨水通过下方引流管流入污水收集池,模型简单,普适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坡体,2-截排水沟,3-透水铺装坡道,4-生态植物带,5-跌水井,6-引流管,7-污水收集池,8-导流洞,9-蓄水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如图1和图2所示,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降雨型滑坡防控结构,包括截排水沟2、透水铺装坡道3、生态植物带4和跌水井5,所述截排水沟2设于坡体1的顶部,所述跌水井5设于坡体1的底部,所述坡体1的顶部与底部之间设有多条沿坡体1向下的透水铺装坡道3,相邻两条透水铺装坡道3之间设有生态植物带4,将坡体1分成多个生态净水区,在不影响原有水文特征和山体形态的情况下,建立生态植物带4,镶嵌结合,保证水分的高效吸收,多条透水铺装坡道6与生态植物带4镶嵌结合,将整个坡体1分区管理吸收,利用生态植物带4高效的吸水性、蓄水性、渗水性和净水性以及所述透水铺装坡道3的透水性,将引导水流更大程度的吸收利用,并及时阻断对坡体1本身的危害和渗透,减少对坡体岩石和岩土力学性质的破坏。进一步地,所述透水铺装坡道3的上端与截排水沟2连接,所述透水铺装坡道3的下端与跌水井5连接,控制水流的引导与储蓄。进一步地,所述跌水井5的下部与引流管6的一端连通,引流管6的另一端与污水收集池7连通,当水位较低时,部分水通过最下方引流管流入污水收集池。进一步地,所述跌水井5的上部与导流洞8的一端连通,导流洞8的另一端与蓄水池9连通,当水位较高时,水通过上方导流洞,将水流引入蓄水池。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9设于坡体1的后方,所述导流洞8穿过坡体1,并将跌水井5与蓄水池9连通。导流洞8也可根据山体情况穿过山体或者绕过山体,经过由透水铺装坡道6铺设的导流洞8进入山后的蓄水池9,将长期储存水量供各种用途。进一步地,所述生态植物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降雨型滑坡防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截排水沟(2)、透水铺装坡道(3)、生态植物带(4)和跌水井(5),所述截排水沟(2)设于坡体(1)的顶部,所述跌水井(5)设于坡体 (1)的底部,所述坡体(1)的顶部与底部之间设有多条沿坡体(1)向下的透水铺装坡道(3),相邻两条透水铺装坡道(3)之间设有生态植物带(4)。/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降雨型滑坡防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截排水沟(2)、透水铺装坡道(3)、生态植物带(4)和跌水井(5),所述截排水沟(2)设于坡体(1)的顶部,所述跌水井(5)设于坡体(1)的底部,所述坡体(1)的顶部与底部之间设有多条沿坡体(1)向下的透水铺装坡道(3),相邻两条透水铺装坡道(3)之间设有生态植物带(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降雨型滑坡防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铺装坡道(3)的上端与截排水沟(2)连接,所述透水铺装坡道(3)的下端与跌水井(5)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降雨型滑坡防控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鹏程赵璐刘永浩卞振泉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