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栽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59015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栽培装置,包括栽培管和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结构,所述栽培管的内部空间形成储水腔,栽培管的侧壁开设有种植杯安置孔,所述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结构包括外筒体和内管体,外筒体的两端均密封,外筒体侧壁设置有进水孔;所述内管体的上段与外筒体套接,内管体的下段穿过栽培管的底部,内管体的顶端与外筒体的内顶面之间存在间隙,内管体的底端为出水孔。采用该结构的栽培装置,在栽培基质或土壤被浸润后利用虹吸原理自动排水,将水位下降到确保植株不被长时间浸泡的位置,从而实现了植物从灌溉到排水全过程全自动一体化完成,整体结构简单可靠,大大节约了灌溉和排水成本。

A siphon irrigation drainag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栽培装置
本技术涉及植物栽培
,具体涉及一种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栽培装置。
技术介绍
在植物栽培领域,无论是有土栽培还是无土栽培,灌溉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按灌溉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喷灌、滴灌和根苗吸水式等方式。目前,大部分容器栽培植物都采用根苗吸水的方式进行灌溉,其具体的过程为:在栽培容器内形成一储水区和一种植区,种植区内可直接填充土壤或基质栽培植物,也可以采用种植杯的形式栽培植物,灌溉时,储水区的水位上涨浸没种植区的土壤或基质,通过根苗吸取水分。对于根苗吸水式的灌溉方式,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灌水浸润栽培土壤或栽培基质后,如何避免因水位长时间过高而导致根苗被长时间淹没的问题,因为植株长时间被浸泡可能导致淹死。目前,通常采用相应的水位调节系统来解决该问题,采用水位调节系统,需布置相应的动力型排水结构,整体结构复杂,不利于节约栽培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栽培装置,使其整体结构简单可靠、以便节约灌溉和排水成本。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一种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栽培装置,包括通过立架支撑的栽培管,所述栽培管的内部空间形成储水腔,栽培管的侧壁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与储水腔连通的种植杯安置孔,每个种植杯安置孔处均卡接安装有种植杯,种植杯的下段浸入储水腔,种植杯的下段开设有渗水孔或渗水槽,所述储水腔的底部安装有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结构,所述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结构包括外筒体和内管体,所述外筒体安装在储水腔内,外筒体的两端均密封,外筒体侧壁靠近底部的位置设置有与储水腔连通的进水孔;所述内管体的上段密封穿过外筒体的底部且与外筒体套接,内管体的下段穿过栽培管的底部且与栽培管的底部固定连接,内管体的顶端与外筒体的内顶面之间存在间隙,内管体的底端为出水孔。进一步,所述内管体的下段与栽培管底部螺纹连接。进一步,所述外筒体的顶端通过与外筒体螺纹连接的盖体密封。进一步,所述内管体的上段密封穿过外筒体底部的中心且与外筒体套接,内管体包括螺纹连接的上管体和下管体,上管体的外壁至少设置有一根与盖体内顶面连接的连接杆。进一步,所述下管体的内壁设置有环状的气囊层,所述气囊层上通过充气管设置有充气嘴,所述充气嘴处可拆卸设置有充气囊,充气嘴处还设置有充气阀。进一步,所述进水孔处设置有滤网。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栽培装置,包括栽培管,所述栽培管的内部空间形成储水腔,栽培管的侧壁开设有种植杯安置孔,所述储水腔的底部安装有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结构,所述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结构包括外筒体和内管体,外筒体的两端均密封,外筒体侧壁靠近底部的位置设置有与储水腔连通的进水孔;所述内管体的上段密封穿过外筒体的底部且与外筒体套接,内管体的下段穿过栽培管的底部且与栽培管的底部固定连接,内管体的顶端与外筒体的内顶面之间存在间隙,内管体的底端为出水孔。采用该结构的栽培装置,在栽培基质或土壤被浸润后利用虹吸原理自动排水,将水位下降到确保植株不被长时间浸泡的位置,从而实现了植物从灌溉到排水全过程全自动一体化完成,整体结构简单可靠,大大节约了灌溉和排水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侧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结构的剖视图;图3为实施例2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结构的剖视图;图4为实施例3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栽培装置,包括栽培管1和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结构。所述栽培管通过立架支撑,栽培管的两端封闭,栽培管的内部空间形成储水腔2,储水腔通过外界供水装置供水或者人工加水,栽培管的侧壁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与储水腔连通的种植杯安置孔,每个种植杯安置孔处均卡接安装有种植杯3,种植杯内种植有苗木,种植杯的下段浸入储水腔,种植杯的下段开设有渗水孔或渗水槽4。所述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结构包括外筒体5和内管体6,所述外筒体安装在储水腔内,外筒体的底端一体形成密封用的底板,外筒体的顶端通过盖体9密封,具体来说,外筒体的上段设置有外螺纹段,盖体的内侧壁设置有与外螺纹段匹配的内螺纹,盖体与外螺纹段螺纹配合。外筒体侧壁靠近底部的位置设置有与储水腔连通的进水孔7,进水孔处设置有滤网15,通过滤网阻挡杂质进入内管体,从而可以避免内管体堵塞。所述内管体6的上段密封穿过外筒体5的底板且与外筒体5套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筒体可与内管体一体成型,内管体6的下段从栽培管1的底部穿出栽培管且与栽培管1的底部固定连接,一个优选地方式是内管体6的下段与栽培管1的底部螺纹连接,以方便拆卸。内管体6的顶端与盖体9的内顶面之间存在间隙,内管体6的底端为出水孔8。具体使用时,往储水腔2内加水,储水腔内的水位慢慢上升,由于进水孔7与储水腔连通,因此外筒体5内的水位也会慢慢上升,水位上升到种植杯3杯底时,种植杯3内的基质或土壤开始吸收水分,以便满足苗木的生长需求,随着水位的持续上升,水位逐步漫过内管体6的顶端入水口,当种植杯内的土壤或基质浸润到满足需求时,停止加水,此时,根据虹吸原理,只要漫过内管体6顶端的水体量足以填充内管体的内部空间,那么进水孔7和出水孔8之间就会形成虹吸式排水,储水腔内的水逐步排放而使水位会逐步降低到进水孔高度,这样就确保了种植杯的下段不会被长时间浸润,满足了植物灌溉的排水需求,整体结构简单可靠、大大节约了排水成本。此外,有必要补充说明是:在浸润灌溉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边进水、边排水的情况,此时,只要合理调控进水速率,即可满足水位的上涨需求,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公知常识可以毫无疑问确定的内容。综上所述,采用该结构的栽培装置,在栽培基质或土壤被浸润后利用虹吸原理自动排水,将水位下降到确保植株不被长时间浸泡的位置,从而实现了植物从灌溉到排水全过程全自动一体化完成,整体结构简单可靠,大大节约了灌溉和排水成本,可广泛应用于绿墙结构体系。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所述内管体6的上段密封穿过外筒体5底部的中心且与外筒体套接,外筒体和内管体均为圆管状,内管体包括螺纹连接的上管体601和下管体602,具体来说,上管体601的下段插入下管体602且与下管体螺纹配合,上管体601的外壁至少设置有一根与盖体9内顶面连接的连接杆1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旋转盖体9,调节盖体9与外筒体5的外螺纹段的重合尺寸,使盖体9升降并且不脱离外筒体5,此时在连接杆10带动下,上管体601也会同步相对下管体602旋转,即可使上管体601相对下管体602升降,从而调节上管体的顶端高度,即调节内管体顶端入水口高度,以便满足土壤不同浸润深度的需求,具体来说,内管体顶端入水口的高度越高,达到虹吸排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立架支撑的栽培管,所述栽培管的内部空间形成储水腔,栽培管的侧壁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与储水腔连通的种植杯安置孔,每个种植杯安置孔处均卡接安装有种植杯,种植杯的下段浸入储水腔,种植杯的下段开设有渗水孔或渗水槽,所述储水腔的底部安装有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结构,所述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结构包括外筒体和内管体,所述外筒体安装在储水腔内,外筒体的两端均密封,外筒体侧壁靠近底部的位置设置有与储水腔连通的进水孔;所述内管体的上段密封穿过外筒体的底部且与外筒体套接,内管体的下段穿过栽培管的底部且与栽培管的底部固定连接,内管体的顶端与外筒体的内顶面之间存在间隙,内管体的底端为出水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立架支撑的栽培管,所述栽培管的内部空间形成储水腔,栽培管的侧壁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与储水腔连通的种植杯安置孔,每个种植杯安置孔处均卡接安装有种植杯,种植杯的下段浸入储水腔,种植杯的下段开设有渗水孔或渗水槽,所述储水腔的底部安装有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结构,所述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结构包括外筒体和内管体,所述外筒体安装在储水腔内,外筒体的两端均密封,外筒体侧壁靠近底部的位置设置有与储水腔连通的进水孔;所述内管体的上段密封穿过外筒体的底部且与外筒体套接,内管体的下段穿过栽培管的底部且与栽培管的底部固定连接,内管体的顶端与外筒体的内顶面之间存在间隙,内管体的底端为出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式灌溉排水一体化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体的下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柳青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