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刚度调节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0958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悬架刚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悬架刚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稳定杆和分别设在横向稳定杆两端头的摇臂调节机构,所述摇臂调节机构包括机壳体和转动连接在机壳体上的叶片调节摇臂,所述叶片调节摇臂的第一端伸出机壳体并固定连接于角度调节垫片的第一端,角度调节垫片的第二端与布设在机壳体端面侧部的若干个通孔可拆连接,所述叶片调节摇臂的第二端伸出机壳体并与防倾杆的下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悬架刚度调节机构在调节悬架刚度时,只需要将角度调节垫片连带的叶片调节摇臂摆转至不同角度,即可实现通过防倾杆针对悬架刚度的调节,调节方便、快捷,且机构部件数量少、重量轻。

Suspension stiffness adjustment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悬架刚度调节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悬架刚度调节机构。
技术介绍
:为适应车辆不同的驾驶工况,往往需要对悬架的刚度进行调节,其中通过对横向稳定杆的刚度调节是改变悬架刚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通过横向稳定杆调节悬架刚度的调节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采用实体杆稳定杆结构,二是采用两端封闭的空心杆,三是采用分离式的稳定杆,即中间的扭杆和杆张紧机构可拆卸,通过改变摇臂的长度来调节悬架刚度。但以上三种通过稳定杆来调节悬架刚度的技术都存在明显的缺点,第一种技术由于其采用实心结构,重量大,难以调节,且通常用于客车、货车等重型车辆;第二种技术虽然达到了轻量化的目的,但其由于两端封闭,稳定杆的刚度调节范围小;第三种技术通过改变摇臂长度的方式来调节悬架刚度,其调节工序繁琐,安装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签于现有上述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架刚度调节机构,该悬架刚度调节机构设计合理、重量轻,调节方便。本技术悬架刚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稳定杆和分别设在横向稳定杆两端头的摇臂调节机构,所述摇臂调节机构包括机壳体和转动连接在机壳体上的叶片调节摇臂,所述叶片调节摇臂的第一端伸出机壳体并固定连接于角度调节垫片的第一端,角度调节垫片的第二端与布设在机壳体端面侧部的若干个通孔可拆连接,所述叶片调节摇臂的第二端伸出机壳体并与防倾杆的下端部铰接,防倾杆的上端部与悬架连接,所述叶片调节摇臂第二端伸出机壳体部分为非回转体。进一步的,上述非回转体的截面为矩形。进一步的,上述防倾杆的下端螺纹连接有正反牙轴承,所述正反牙轴承的轴心孔与叶片调节摇臂第二端部的圆柱螺杆穿接并由螺母锁紧固定。进一步的,上述通孔至少具有三个,其中第一个通孔的轴心线和叶片调节摇臂的轴心线所在的平面为水平面,其中第二个通孔的轴心线和叶片调节摇臂的轴心线所在的平面为竖直面,而另外的通孔位于第一个通孔与第二个通孔之间。进一步的,上述横向稳定杆的两端头通过塞打螺丝和与塞打螺丝锁紧固定的螺母连接固定。进一步的,上述叶片调节摇臂的第一端销头呈扁平状,角度调节垫片第一端具有呈扁平状销头配合的扁平状槽孔,以在角度调节垫片摆转时,叶片调节摇臂同步转动。进一步的,上述角度调节垫片的第二端通过塞打螺丝和与塞打螺丝锁紧固定的螺母连接固定在通孔上。进一步的,上述叶片调节摇臂与机壳体的转动连接处还套设有衬套。本技术悬架刚度调节机构的工作方法,其中悬架刚度调节机构包括横向稳定杆和分别设在横向稳定杆两端头的摇臂调节机构,所述摇臂调节机构包括机壳体和转动连接在机壳体上的叶片调节摇臂,所述叶片调节摇臂的第一端伸出机壳体并固定连接于角度调节垫片的第一端,角度调节垫片的第二端与布设在机壳体端面侧部的若干个通孔可拆连接,所述叶片调节摇臂的第二端伸出机壳体并与防倾杆的下端部铰接,防倾杆的上端部与悬架连接,所述叶片调节摇臂第二端伸出机壳体部分为非回转体;工作时,当需要调节悬架刚度时,将角度调节垫片的第二端与通孔拆除连接,旋转叶片调节摇臂和其上的非回转体,使非回转体处于不同旋转位置,然后重新锁紧角度调节垫片第二端与通孔的连接,即可实现悬架刚度的调节。进一步的,上述非回转体的截面为矩形时,即在矩形的长边与水平面垂直时,实现悬架刚度调节至最小;在矩形的长边与水平面平行时,实现悬架刚度调节至最大。本技术悬架刚度调节机构在调节悬架刚度时,只需要将角度调节垫片连带的叶片调节摇臂摆转至不同角度,即可实现通过防倾杆针对悬架刚度的调节,调节方便、快捷,且机构部件数量少、重量轻。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使用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爆炸图;图3是摇臂调节机构的连接立体图;图4是图3的剖面立体图。图5是图1的局部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悬架刚度调节机构包括横向稳定杆1和分别设在横向稳定杆1两端头的摇臂调节机构2,所述摇臂调节机构2包括机壳体3和转动连接在机壳体3上的叶片调节摇臂4,所述叶片调节摇臂4的第一端伸出机壳体并固定连接于角度调节垫片5的第一端,角度调节垫片5的第二端与布设在机壳体端面侧部的若干个通孔6可拆连接,所述叶片调节摇臂4的第二端伸出机壳体并与防倾杆7的下端部铰接,防倾杆7的上端部与悬架8连接,所述叶片调节摇臂4第二端伸出机壳体部分为非回转体9(该非回转体9可以是伸出机壳体部分的全部或局部段),该非回转体的截面可以是椭圆形、矩形或菱形等,其目的是该非回转体转动至不同位置时,其对竖向的抗弯曲变形能力不同,即对防倾杆7和其上部连接的悬架的刚度不同。该非回转体的截面可以是椭圆形、矩形或菱形等,但为了加工制造方便,该非回转体的截面为矩形较佳。一种实施例是该非回转体的截面是矩形,即非回转体截面矩形的长边与水平面垂直,实现悬架刚度最小,而非回转体截面矩形的长边与水平面平行,实现悬架刚度最大;另一种实施例是该非回转体的截面是椭圆形,即非回转体截面椭圆形的长轴与水平面垂直,实现悬架刚度最大,而非回转体截面椭圆形的长轴与水平面平行,实现悬架刚度最小。为了便于安装,该非回转体在长度方向上为变截面,即靠近机壳体3的矩形截面较大,而远离机壳体的矩形截面较小,也即叶片调节摇臂4的第二端矩形截面较小,为了安装,在叶片调节摇臂4的第二端具有圆柱螺杆10,该圆柱螺杆10穿过防倾杆的下端螺纹连接的正反牙轴承A轴心孔11(正反牙轴承A为标准件,其轴心孔11为设在其上的轴承的中心孔,在正反牙轴承A上具有螺杆与防倾杆的下端螺纹连接),并由螺母锁紧圆柱螺杆10固定,在使用时,该叶片调节摇臂4的第二端受到防倾杆7轴向的作用力,该轴向即为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通过该非回转体处于不同的旋转位置,可实现对防倾杆7和其上部连接的悬架的刚度不同。当需要调节防倾杆的高度时,可以通过调整正反牙轴承A与防倾杆下端部的螺纹连接调节来实现。进一步的,为了实现多档位调节,上述通孔至少具有三个,本申请实施例及附图为四个均布的通孔6,该四个通孔的轴心位于以叶片调节摇臂4轴心为圆心的圆弧上,其中第一个通孔61的轴心线和叶片调节摇臂的轴心线所在的平面为水平面,其中第二个通孔62的轴心线和叶片调节摇臂的轴心线所在的平面为竖直面,而另外的通孔63位于第一个通孔与第二个通孔之间,在本申请实施例及附图中,当角度调节垫片5的第二端与第一个通孔61连接时,叶片调节摇臂垂直水平面摆放,即非回转体截面矩形的长边与水平面垂直,实现悬架刚度最小,而当角度调节垫片5的第二端与第二个通孔62连接时,叶片调节摇臂水平摆放,即非回转体截面矩形的长边与水平面平行,实现悬架刚度最大。进一步的,为了连接稳定可靠,上述横向稳定杆的两端头通过塞打螺丝12和与塞打螺丝锁紧固定的螺母连接固定,同样角度调节垫片的第二端也通过塞打螺丝13和与塞打螺丝锁紧固定的螺母连接固定在通孔上。进一步的,上述叶片调节摇臂的第一端销头14呈扁平状,角度调节垫片第一端具有呈扁平状销头配合的扁平状槽孔15,以在角度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架刚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稳定杆和分别设在横向稳定杆两端头的摇臂调节机构,所述摇臂调节机构包括机壳体和转动连接在机壳体上的叶片调节摇臂,所述叶片调节摇臂的第一端伸出机壳体并固定连接于角度调节垫片的第一端,角度调节垫片的第二端与布设在机壳体端面侧部的若干个通孔可拆连接,所述叶片调节摇臂的第二端伸出机壳体并与防倾杆的下端部铰接,防倾杆的上端部与悬架连接,所述叶片调节摇臂第二端伸出机壳体部分为非回转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架刚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稳定杆和分别设在横向稳定杆两端头的摇臂调节机构,所述摇臂调节机构包括机壳体和转动连接在机壳体上的叶片调节摇臂,所述叶片调节摇臂的第一端伸出机壳体并固定连接于角度调节垫片的第一端,角度调节垫片的第二端与布设在机壳体端面侧部的若干个通孔可拆连接,所述叶片调节摇臂的第二端伸出机壳体并与防倾杆的下端部铰接,防倾杆的上端部与悬架连接,所述叶片调节摇臂第二端伸出机壳体部分为非回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刚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回转体的截面为矩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刚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倾杆的下端螺纹连接有正反牙轴承,所述正反牙轴承的轴心孔与叶片调节摇臂第二端部的圆柱螺杆穿接并由螺母锁紧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刚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至少具有三个,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健贤查云飞刘子铭周华黄城斌陈克帅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