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保护管防渗水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057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保护管防渗水连接结构,包括套设在相邻两根管体上的接头和包裹带,接头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接头上安装有连接套,连接套的内壁开设有与外螺纹啮合的内螺纹,接头和连接套螺纹连接,连接套内壁固定安装有固定块,连接套内安装有包裹带,包裹带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固定块卡设于第一凹槽内,包裹带的另一端安装有连接杆,接头内壁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接头上开设有第二滑槽,连接杆穿设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接头上开设有第一通孔,连接套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来解决雨水渗入电力电缆保护管内的问题。

A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cable protection pipe against water seep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缆保护管防渗水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力电缆
,尤其涉及一种电缆保护管防渗水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行,电力、电缆的铺装工程越来越多,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电力电缆保护管、通信光缆保护管,一般都用聚乙烯PE管、聚丙烯PP管材、聚氯乙烯PVC管以及玻璃钢管材等。而一般电力电缆保护管采用改性聚丙烯为主要原材料,施工时无须大量挖泥、挖土及破坏路面,适用于在道路、铁路、建筑物、河床下等特殊地段敷设管道、电缆等施工工程。在现有技术中,施工人员通常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将两种材料制成的电缆保护管连接到一起,这样做虽然施工起来较为方便,但是密封性较差,在使用过程中,会有水渗入电缆保护管内,导致电缆受潮甚至长期浸泡在水中带险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缆保护管防渗水连接结构,来解决雨水渗入电力电缆保护管内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电缆保护管防渗水连接结构,包括套设在相邻两根管体连接位置上的接头和包裹带,所述接头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接头上安装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内壁开设有与外螺纹啮合的内螺纹,所述接头和连接套螺纹连接,所述连接套内壁固定安装有固定块,所述连接套内安装有包裹带,所述包裹带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固定块卡设于第一凹槽内,所述包裹带的另一端安装有连接杆,所述接头内壁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接头相对于第一滑槽的位置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位置对应,所述连接杆穿设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所述接头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连接套上开设有第二通孔。进一步,所述包裹带的内壁设置有多个密封条,所述密封条均匀分布,使包裹带与管体紧密接触,避免雨水的进入。进一步,所述包裹带的外壁于相邻两个密封条之间设置有防滑条,所述防滑条均匀分布,使包裹带在裹紧时,避免打滑。进一步,所述包裹带的两端均设有倒角,使包裹带在裹紧时能贴合的更紧密,也能避免雨水从包裹带的端口处进入。进一步,所述连接杆穿设于包裹带内,避免连接杆在拆卸时脱落。进一步,所述连接杆穿设出接头的外壁上安装有螺帽,使包裹带裹紧两根管体后,两根管体不会轻易被拉开。本技术的一种电缆保护管防渗水连接结构,通过包裹带和固定板的配合结构,能使管体在旋紧时,将包裹带紧紧缠绕在管体上,避免雨水的进入;包裹带的两端安装倒角,使包裹带之间能紧密闭合,防止雨水从包裹带的两端进入;通过螺帽使连接杆固定在接头的外壁上,使两根管体连接得更牢靠。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电缆保护管防渗水连接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电缆保护管防渗水连接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电缆保护管防渗水连接结构的包裹带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种电缆保护管防渗水连接结构的连接板放大结构示意图;其中,管体1、接头2、连接套201、固定块202、第一通孔203、第二通孔204、第二滑槽205、包裹带3、防滑条301、密封条302、连接杆303、倒角304、第三凹槽305、第一凹槽306、固定板4、第一滑槽401、螺帽5。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5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电缆保护管防渗水连接结构,包括套设在相邻两根管体1上的接头2和包裹带3,接头2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接头2上安装有连接套201,连接套201的内壁上开设有与外螺纹啮合的内螺纹,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的啮合,实现接头2与连接套201螺纹连接。接头2上开设有第二通孔204,连接套20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03。用于连接相邻两根管体1时,其中一根管体1穿设在第一通孔203内,另一根管体1穿设在第二通孔204内,实现使两根管体1连接。包裹带3缠绕在两根管体1的连接处,连接套201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固定块202,包裹带3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306,固定块202穿设在第一凹槽306内,实现包裹带3和连接套201的连接。接头2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板4,固定板4上开设有第一滑槽401,接头2相对于第一滑槽401的位置开设有第二滑槽205,包裹带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03,连接杆303穿设在第一滑槽401和第二滑槽205内,且连接杆303的一端位于接头2的外壁,连接杆303于接头2外壁安装有螺帽5。旋转连接套2,带动包裹带3裹紧管体1,继续旋转连接套201,使连接杆303能随连接套201移动,从而使连接杆201在接头2的外壁上伸长,通过螺帽5固定移动后的连接杆201,使包裹带3裹紧管体1的同时,也能稳定两根管体1的连接,使管体1不会轻易从接头2的空间内被拔出。包裹带3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密封条302,且密封条302均匀分布,使包裹带3在裹紧时,既能逐渐缩小与管体1裹得更紧,也能避免雨水从包裹带3的侧壁进入。包裹带3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防滑条301,防滑条301位于相邻两个密封条302之间,包裹带3的两端均设有倒角304,倒角304在包裹带3裹紧时,能避免雨水从包裹带3的两端进入,倒角304上开设有第三凹槽305,第三凹槽305的位置与防滑条301的位置相对应,从而使包裹带3在裹紧时,防滑条301卡入第三凹槽305,能避免包裹带3打滑,也能避免防滑条301与包裹带3形成在裹紧时形成间隙。本技术的一种电缆保护管防渗水连接结构,使用时,将包裹带3开设有第一凹槽306的一端卡入固定块202,将连接杆303卡在第二滑槽205内,将一根管体1插入第一通孔203,另一根管体1插入第二通孔204,两根管体1相抵,使两根管体1位于包裹带3中间,转动连接套201,使包裹带3裹紧管体1,连接杆303穿出第二滑槽205,再将螺帽5旋紧即可,通过包裹带3和包裹带3内壁的密封条302、包裹带3两端的倒角304,加强了连接结构的密封性,避免相邻两根管体1连接时,连接部位渗水;通过螺帽5旋紧穿出第二滑槽205的连接杆303,使两根管体1连接的更牢靠;拆卸时,先将螺帽5松开,旋转连接套201,使包裹带3松开,取出管体1即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技术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缆保护管防渗水连接结构,包括套设在相邻两根管体(1)上的接头(2)和包裹带(3),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2)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接头(2)上安装有连接套(201),所述连接套(201)的内壁开设有与外螺纹啮合的内螺纹,所述接头(2)和连接套(201)螺纹连接,所述连接套(201)内壁固定安装有固定块(202),所述连接套(201)内安装有包裹带(3),所述包裹带(3)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306),所述固定块(202)卡设于第一凹槽(306)内,所述包裹带(3)的另一端安装有连接杆(303),所述接头(2)内壁安装有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上开设有第一滑槽(401),所述接头(2)相对于第一滑槽(401)的位置开设有第二滑槽(205),所述第一滑槽(401)和第二滑槽(205)位置对应,所述连接杆(303)穿设在第一滑槽(401)和第二滑槽(205)内,所述接头(2)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04),所述连接套(201)上开设有第二通孔(20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保护管防渗水连接结构,包括套设在相邻两根管体(1)上的接头(2)和包裹带(3),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2)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接头(2)上安装有连接套(201),所述连接套(201)的内壁开设有与外螺纹啮合的内螺纹,所述接头(2)和连接套(201)螺纹连接,所述连接套(201)内壁固定安装有固定块(202),所述连接套(201)内安装有包裹带(3),所述包裹带(3)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306),所述固定块(202)卡设于第一凹槽(306)内,所述包裹带(3)的另一端安装有连接杆(303),所述接头(2)内壁安装有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上开设有第一滑槽(401),所述接头(2)相对于第一滑槽(401)的位置开设有第二滑槽(205),所述第一滑槽(401)和第二滑槽(205)位置对应,所述连接杆(303)穿设在第一滑槽(401)和第二滑槽(205)内,所述接头(2)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0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亚斌裘杨燕孙东华齐国良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鼎新建科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