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翻盖式弹簧接线端子
:本技术涉及一种接线端子,特别涉及一种翻盖式弹簧接线端子。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通信及光伏等行业的基础设施设备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对外形尺寸的要求却越来越小型化。现有弹簧接线时,需要用手直接按压金属弹簧使得金属弹簧与金属导流条相卡扣连接,在使用过程中用手直接接触金属弹簧会存在安全隐患。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翻盖式弹簧接线端子,其通过在金属弹簧的上方增加了一个翻盖结构,翻盖结构上预留起子操作孔,避免了直接接触金属弹簧的风险。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一种翻盖式弹簧接线端子,包括第一壳体、弹簧接插组件、与第一壳体安装于一起的第二壳体、翻盖,所述弹簧接插组件包括金属电流条以及与金属电流条相枢转连接的接线弹片,金属电流条上远离接线弹片枢转连接点的末端凹陷形成有凹槽,凹槽的侧壁上凸起形成有圆弧部,所述接线弹片上凸起形成有卡设于凹槽中的卡扣部,所述翻盖与第一壳体相枢转连接且位于接线弹片的上方,翻盖上形成有供起子操作的操作孔,所述接线弹片上设有与操作孔相上下对齐的开孔,所述翻盖上位于操作孔后方的位置向下延伸形成有在将翻盖打开时带动接线弹片翻转的钩部。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电流条的左、右侧壁上位于圆弧部的后方位置形成有平台部,金属电流条的底壁上形成有限位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设有前后方向贯穿的收容孔,第二壳体的左、右外侧壁上形成有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与收容孔相贯通的通孔,第一壳体的左右外侧壁上凸起形成有与卡槽卡扣于一起的卡扣块。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内侧壁上凸起形成有抵靠于平台部上的卡勾部。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底壁上凸起形成有安装于限位孔中的限位柱。进一步地,所述收容孔和通孔的个数分别为四个,上下分别设有两个。进一步地,还包括与金属电流条上远离接线弹片枢转连接点的末端相连接的辅助弹片。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在接线弹片的上方增加了一个翻盖结构,避免了直接接触接线弹片,提高了接线操作的舒适度,同时大大增加了用户的操作安全感。(2).充分利用外部接线空间,在现有操作空间基础上,将翻盖式弹簧接线端子的接线容量和通流能力增大了一倍,实现了产品小型化、高性能的目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翻盖式弹簧接线端子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中弹簧接插组件的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翻盖式弹簧接线端子的局部组装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翻盖式弹簧接线端子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本技术翻盖式弹簧接线端子包括第一壳体1、弹簧接插组件2、第二壳体3、翻盖4,弹簧接插组件2包括金属电流条20、与金属电流条20后侧壁的上末端相枢转连接的接线弹片21以及与金属电流条20的前末端相连接的辅助弹片23,金属电流条20左、右侧壁的前末端向下凹陷形成有凹槽200,凹槽200后侧壁的上末端向前凸起形成有圆弧部201。金属电流条20左、右侧壁上位于圆弧部201的后方位置形成有平台部202,金属电流条20的底壁上形成有限位孔203。接线弹片21的前末端凸起形成有卡设于凹槽200中的卡扣部210,卡扣部210的后方形成有开孔211。通过圆弧部201可以将卡扣部210滑入固定于凹槽200中。第二壳体3包括第一收容部30和第二收容部31,第一收容部30中设有四个前后方向贯穿的收容孔300,四个收容孔300上下分别设有两个,第二收容部31的左、右外侧壁上形成有卡槽310。第一壳体1上设有四个相贯通的通孔10,通孔10上下分别设有两个。通孔10的排列位置与收容孔300的排列位置相一致。第一壳体1的左右外侧壁上凸起形成有卡扣块11,第一壳体1安装于第二收容部31中,其中通孔10与收容孔300相对齐前后设置,通过卡扣块11与卡槽310的配合将第一壳体1卡固于第二收容部31中。通孔10的内侧壁上凸起形成有抵靠于平台部202上的卡勾部100。通孔10的底壁上凸起形成有安装于限位孔203中的限位柱101。翻盖4共包括有四个,上下分别设有两个,翻盖4与通孔10的后侧壁相枢转连接,翻盖4上形成有供起子操作的操作孔40,翻盖4底壁上且位于操作孔40后方的位置向下延伸形成有两个左右间隔开的钩部41。钩部41位于接线弹片21的下方,在通过起子打开翻盖4的时候,起子穿过操作孔40后穿过开孔211,起子作用一向前的力在开孔211的前壁上,通过钩部41带动接线弹片21滑出圆弧部201进而脱离凹槽200。导线8安装于金属电流条20中且位于接线弹片21的下方。本技术翻盖式弹簧接线端子通过在接线弹片21的上方增加了一个翻盖4,翻盖4上预留了操作孔40。用户在接线时,用手按压翻盖4同时压紧接线弹片21,从而压紧导线8完成接线,避免了手指直接接触接线弹片21,提高了用户操作的舒适度和安全感。接线时,先用起子穿过翻盖4上的操作孔40和接线弹片21上的开孔211,钩部41带动接线弹片21滑出圆弧部201进而脱离凹槽200,接线弹片21的卡扣部210脱开后,旋转翻盖4,翻盖4通过两侧的钩部41带动接线弹片21旋转,从而完全打开接线弹片21,开始插入导线8,导线8插入后,用手按压翻盖4表面,由于翻盖4的内表面紧贴着接线弹片21的顶面,翻盖4会推着接线弹片21往下运动,当接线弹片21的卡扣部210滑入金属电流条20的凹槽200时,接线弹片21固定,导线8压紧,接线完成。本技术在接退线时合理利用了外部空间,接完线当翻盖合上后,整体产品尺寸变得非常紧凑。本技术在现有的光伏弹簧接线技术的基础上,采用背靠背式紧凑排布,在现有40x40的法兰空间内,接线容量由当前的3芯6平方提高至4芯16平方,同时通流能力也增大了一倍,由当前的30A提高至63A。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翻盖式弹簧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1)、弹簧接插组件(2)、与第一壳体安装于一起的第二壳体(3)、翻盖(4),所述弹簧接插组件(2)包括金属电流条(20)以及与金属电流条(20)相枢转连接的接线弹片(21),金属电流条(20)上远离接线弹片(21)枢转连接点的末端凹陷形成有凹槽(200),凹槽的侧壁上凸起形成有圆弧部(201),所述接线弹片(21)上凸起形成有卡设于凹槽(200)中的卡扣部(210),所述翻盖(4)与第一壳体(1)相枢转连接且位于接线弹片(21)的上方,翻盖(4)上形成有供起子操作的操作孔(40),所述接线弹片(21)上设有与操作孔(40)相上下对齐的开孔(211),所述翻盖(4)上位于操作孔(40)后方的位置向下延伸形成有在将翻盖(4)打开时带动接线弹片(21)翻转的钩部(4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翻盖式弹簧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1)、弹簧接插组件(2)、与第一壳体安装于一起的第二壳体(3)、翻盖(4),所述弹簧接插组件(2)包括金属电流条(20)以及与金属电流条(20)相枢转连接的接线弹片(21),金属电流条(20)上远离接线弹片(21)枢转连接点的末端凹陷形成有凹槽(200),凹槽的侧壁上凸起形成有圆弧部(201),所述接线弹片(21)上凸起形成有卡设于凹槽(200)中的卡扣部(210),所述翻盖(4)与第一壳体(1)相枢转连接且位于接线弹片(21)的上方,翻盖(4)上形成有供起子操作的操作孔(40),所述接线弹片(21)上设有与操作孔(40)相上下对齐的开孔(211),所述翻盖(4)上位于操作孔(40)后方的位置向下延伸形成有在将翻盖(4)打开时带动接线弹片(21)翻转的钩部(4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翻盖式弹簧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电流条(20)的左、右侧壁上位于圆弧部(201)的后方位置形成有平台部(202),金属电流条(20)的底壁上形成有限位孔(2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翻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车敏,张宝南,
申请(专利权)人:菲尼克斯亚太电气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