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4867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天线罩,其中,罩体包括上卡槽、下卡槽、多个叶片、第一固定管、第二固定管、第三固定管、第四固定管,所述多个叶片的上端与上卡槽的外侧相互配合、下端与下卡槽的外侧相互配合形成栅栏;第一固定管与第二固定管相交设置于上卡槽内,所述第三固定管与第四固定管相交设置于下卡槽内;升高架组件设置于所述罩体的下方;所述水泥配重设置于所述升高架组件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散热性能极佳、可满足不同设备尺寸要求,且安装便捷,运输成本低。

Rado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天线罩
本技术涉及天线
,尤其是涉及天线罩。
技术介绍
室外天线通常置于露天工作,直接受到自然界中暴风雨、冰雪、沙尘以及太阳辐射等的侵袭,致使天线精度降低、寿命缩短和工作可靠性差。一般情况下,天线系统都会设置有天线罩。天线罩的目的是保护天线系统免受风雨、冰雪、沙尘和太阳辐射等的影响,使天线系统工作性能比较稳定、可靠,同时减轻天线系统的磨损、腐蚀和老化,延长使用寿命。但是,目前5G传统天线罩材料透波率不达标;罩体散热慢,效率低;罩体外观单一化;罩体安装难度高,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天线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天线罩。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内容:天线罩,包括罩体、升高架组件和水泥配重,其中,所述罩体包括上卡槽、下卡槽、多个叶片、第一固定管、第二固定管、第三固定管、第四固定管,所述多个叶片的上端与上卡槽的外侧相互配合、下端与下卡槽的外侧相互配合形成栅栏;所述第一固定管的一端与上卡槽的内侧左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管的另一端与上卡槽的内侧右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管的一端与上卡槽的内侧前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管的另一端与上卡槽的内侧后端连接,且所述第一固定管与第二固定管相交;所述第三固定管的一端与下卡槽的内侧左端连接,所述第三固定管的另一端与下卡槽的内侧右端连接,所述第四固定管的一端与下卡槽的内侧前端连接,所述第四固定管的另一端与下卡槽的内侧后端连接,且所述第三固定管与第四固定管相交;所述升高架组件设置于所述罩体的下方;所述水泥配重设置于所述升高架组件的下方。优选地,所述升高架组件包括框体、立杆、支撑杆和斜杆,所述框体通过螺栓与所述下卡槽连接,所述框体的四角设置有立杆,所述立杆两两之间均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框体与所述立杆的两侧均连接有斜杆。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管、第二固定管、第三固定管和第四固定管上均设置有多个对穿通孔以及与所述对穿通孔相适配的抱箍。通过调节第一固定管、第二固定管、第三固定管和第四固定管的位置、以及调节相应抱箍的两端相配合的对穿通孔,使本天线罩可适用于不同设备的型号、尺寸。优选地,所述上卡槽的外侧等距离的设置有多个上凹槽,所述下卡槽的外侧等距离的设置有多个下凹槽,所述叶片的上端与上凹槽相互配合先粘接后通过铆钉固定、下端与下凹槽相互配合粘接固定形成栅栏。便于拆卸、安装,以及运输。优选地,所述上卡槽与下卡槽的形状均为方形或圆形。不同造型的功能一致,根据不同环境或需求可以选择不同形状搭配,具有伪装性和美观性。优选地,每个所述上凹槽与上卡槽的外侧边之间的夹角均呈30°,每个所述下凹槽与下卡槽的外侧边之间的夹角均呈30°,所述夹角的角度波动范围为±10°。阻尘的同时使风更好的从天线罩内流通,具有良好的散热功能。优选地,每个所述上凹槽与上卡槽上相应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均呈30°,每个所述下凹槽与下卡槽上相应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均呈30°,所述夹角的角度波动范围为±10°。阻尘的同时使风更好的从天线罩内流通,具有良好的散热功能。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满足5G高透波要求;2、采用栅格整体设计,具有美化兼通风散热的功能,并减小天线罩的风阻;3、可调节式设计,满足不同设备尺寸要求;4、整体连接结构均采用可拆卸连接,安装便捷,运输成本低。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天线罩的爆炸图;图2是本技术的天线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天线罩的上卡槽的结构示意图;图4a是本技术的天线罩的方形上卡槽的俯视图;图4b是图4a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的天线罩的升高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天线罩的第一固定管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天线罩的第二固定管的结构示意图;图8a是本技术的天线罩的圆形上卡槽的俯视图;图8b是图8a的局部放大图;图中,各附图标记为:1-上卡槽,2-下卡槽,3-叶片,4-升高架组件,5-第一固定管,6-第二固定管,7-第三固定管,8-第四固定管,9-上凹槽,10-下凹槽,11-对穿通孔,12-抱杆,13-框体,14-立杆,15-支撑杆,16-斜杆,17-水泥配重,18-第一抱箍,19-第二抱箍,20-第三抱箍,21-第四抱箍。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2、3、4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天线罩,包括罩体、升高架组件4和水泥配重17,其中,所述罩体包括上卡槽1、下卡槽2、多个叶片3、第一固定管5、第二固定管6、第三固定管7、第四固定管8,上卡槽1与下卡槽2的形状的相同,上卡槽1的外侧等距离的设置有多个上凹槽9,下卡槽2的外侧等距离的设置有多个下凹槽10,叶片3的上端与上凹槽9相互配合先粘接后通过铆钉固定、下端与下凹槽10相互配合粘接固定形成栅栏,通过纵向的叶片布置来避开叶片材料强度的问题。上卡槽1与下卡槽2的形状为方形时,每个上凹槽9与上卡槽1的外侧边之间的夹角均呈30°,每个下凹槽10与下卡槽2的外侧边之间的夹角均呈30°,夹角的角度波动范围为±10°;如图8所示,上卡槽1与下卡槽2的形状为圆形时,每个上凹槽9与当前上凹槽和上卡槽1上相应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均呈30°,每个下凹槽10与下卡槽2上相应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均呈30°,夹角的角度波动范围为±10°。如图1、6、7所示,第一固定管5的一端与上卡槽1的内侧左端连接,第一固定管5的另一端与上卡槽的内侧右端连接,第二固定管6的一端与上卡槽1的内侧前端连接,第二固定管1的另一端与上卡槽1的内侧后端连接,且所述第一固定管5与所述第二固定管6相交;第三固定管7的一端与下卡槽2的内侧左端连接,第三固定管7的另一端与下卡槽2的内侧右端连接,第四固定管8的一端与下卡槽2的内侧前端连接,第四固定管8的另一端与下卡槽2的内侧后端连接,且所述第三固定管7与所述第四固定管8相交。第一固定管5、第二固定管6、第三固定管7、第四固定管8上均设有多个对穿通孔11,抱箍的两端可以根据抱杆12的型号、尺寸选择与不同对穿通孔11相配合。通过第一抱箍18与第一固定管5配合环绕包夹住抱杆12的上端,通过第二抱箍19与第二固定管6配合环绕包夹住抱杆12的上端,使抱杆12的上端固定于第一固定管5和第二固定管6相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天线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罩体、升高架组件和水泥配重,其中,/n所述罩体包括上卡槽、下卡槽、多个叶片、第一固定管、第二固定管、第三固定管、第四固定管,所述多个叶片的上端与上卡槽的外侧相互配合、下端与下卡槽的外侧相互配合形成栅栏;所述第一固定管的一端与上卡槽的内侧左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管的另一端与上卡槽的内侧右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管的一端与上卡槽的内侧前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管的另一端与上卡槽的内侧后端连接,且所述第一固定管与第二固定管相交;所述第三固定管的一端与下卡槽的内侧左端连接,所述第三固定管的另一端与下卡槽的内侧右端连接,所述第四固定管的一端与下卡槽的内侧前端连接,所述第四固定管的另一端与下卡槽的内侧后端连接,且所述第三固定管与第四固定管相交;/n所述升高架组件设置于所述罩体的下方;/n所述水泥配重设置于所述升高架组件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天线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罩体、升高架组件和水泥配重,其中,
所述罩体包括上卡槽、下卡槽、多个叶片、第一固定管、第二固定管、第三固定管、第四固定管,所述多个叶片的上端与上卡槽的外侧相互配合、下端与下卡槽的外侧相互配合形成栅栏;所述第一固定管的一端与上卡槽的内侧左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管的另一端与上卡槽的内侧右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管的一端与上卡槽的内侧前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管的另一端与上卡槽的内侧后端连接,且所述第一固定管与第二固定管相交;所述第三固定管的一端与下卡槽的内侧左端连接,所述第三固定管的另一端与下卡槽的内侧右端连接,所述第四固定管的一端与下卡槽的内侧前端连接,所述第四固定管的另一端与下卡槽的内侧后端连接,且所述第三固定管与第四固定管相交;
所述升高架组件设置于所述罩体的下方;
所述水泥配重设置于所述升高架组件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高架组件包括框体、立杆、支撑杆和斜杆,所述框体通过螺栓与所述下卡槽连接,所述框体的四角设置有立杆,所述立杆两两之间均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框体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雅晶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纳言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