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瑞湄专利>正文

压缩机回路运作程序方法及压缩机回路取热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53957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缩机回路运作程序方法及压缩机回路取热方法,为压缩机系统的低压蒸发回路运转期间从低压蒸发端喂至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器中的程序,一排放温控器设于低压吸入回路中,控制吸入端温度需求,蒸发端回路设一热交换器,用以交换低压冷媒温度供冷气负载,同时使包括在冷源负载饱和时,提供另一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器及排放回路与大气热交换,用以使压缩机回路温度平衡,另该热源是在一压缩机系统运转期间从该高压吐出端喂至热交换器中的程序,压缩机系统运转的高压吐出回路制高温,热交换输送泵回路,将热源从该高压吐出端带出提供负载,同时在热源负载饱和时,提供热交换器及排放回路与大气热交换,以使压缩机回路温度平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其中该压缩机系统的低压蒸发回路运转期间从低压蒸发端喂至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器中的程序且其中提供一排放温控器,排放温控器位于该低压吸入回路中,用以控制吸入端温度需求,且包括在蒸发端回路中提供一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器,用以交换低压冷媒温度供冷气负载,同时使包括在冷源负载饱和时,以外加方式提供另一冷媒与非冷媒介质(水)热交换器及排放回路与大气热交换,以使压缩机回路温度平衡,另该热源是在一压缩机系统运转期间从该高压吐出端喂至冷媒与非冷媒介质(水)热交换器中的程序,其中该压缩机系统运转的高压吐出回路会产生高温,且其中以外加方式提供的该冷媒与非冷媒介质(水)热交换输送泵回路,可以将热量从该高压吐出端由泵带出热源提供负载,同时使包括在热源负载饱和时,提供另一冷媒与非冷媒介质(水)热交换器及排放回路与大气热交换,用以使压缩机回路温度平衡。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为习用的压缩循环回路,其回路上包含有一压缩机10、二热交换装置11、12、一膨胀阀13,其动作上为压缩机10作动压出高温高压冷媒经由热交换装置11时,热交换装置11将该热能经由冷凝热交换设备14(如冷却水塔)散热,冷媒再经由膨胀阀13后,进入到热交换装置12,其低温冷媒的低温可供应冷气负载15,由此完成其压缩循环回路。但其问题点为若增加热源负载时,欠缺冷端余冷排放装置,致使回路无法正常运作。如图2所示,为另一习用压缩循环回路,该习用压缩机循环回路20包含压缩机21、原设的热交换装置22、冷凝热交换装置23、膨胀阀24、原设的热交换装置25、冷气负载26、热源负载31、新设冷媒或非冷媒介质热交换装置30、新设冷媒或非冷媒介质热交换装置32、电源40、温控器41、温控器42、循环泵浦43、循环泵浦44、管路45、管路46,其增加负载或新设热交换装置均需截断冷媒管,故该种习用压缩循环回路的其一问题点在于增加负载回路而截断冷媒管,再接新回路装置会使其原有冷媒散失,形成无形的损失与环境的污染,而其截管后所增加的冷媒容量是否为原设定磅数压缩机所能推动,也是一重大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从事省能设备及其相关产品制造业多年,深知其省能设备的制造方法及其优缺点,致力于改良其缺点,以期使之更为实用,经由多年的努力研究并屡为试作,终于创作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消除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压缩机回路运作程序方法。该方法是这样实现的其中该压缩机系统的低压蒸发回路运转期间从低压蒸发端喂至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器中的程序且其中提供一排放温控器,排放温控器位于该低压吸入回路中,用以控制吸入端温度需求,且包括在蒸发端回路中提供一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器,用以交换低压冷媒温度供冷气负载,进一步包括以外加方式提供吸入端另一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器及低温排放循环泵,更进一步包括热交换回路并包括热交换器,用以低温季节低或无冷气负载时,回路会产生多余的冷源可与大气热交换用以提升吸入端温度。该程序方法包括a.在该压缩机低压回路中,以不破坏原有冷媒回路的外加方式,提供温控器及二组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装置;且b.低压蒸发冷媒回路先流过负载回路冷媒与非冷媒介质(水)热交换器,再流经外加的另一冷媒与非冷媒介质(水)热交换器予排放回路与大气热交换且c.控制该吸入端温度及排放循环泵的启闭,其包括以下步骤I.监视该吸入端温度,以决定何时启闭排放循环泵及排放热交换器;II.当该吸入端温度低于该吸入端温度需求时,且由排放温控器开启排放循环泵,提供非冷媒介质(水)与大气热交换,以使得吸入端需求温度控制在设定范围以上,且更进一步维持该压缩机回路顺畅运作。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回路取热方法。其中该热源是在一压缩机系统运转期间从该高压吐出端喂至冷媒与非冷媒介质(水)热交换器中的程序,其中该压缩机系统运转的高压吐出回路会产生高温,经由外加方式提供另一冷媒与非冷媒热交换回路装置且其中该冷媒与非冷媒介质(水)热交换输送泵回路,可以将热量从该高压吐出端由泵带出热源提供负载,同时使包括在热源负载饱和时,提供另一冷媒与非冷媒介质(水)热交换器及排放回路与大气热交换,用以使压缩机回路温度平衡。该程序包括以下步骤a.在该压缩机回路高压吐出端回路中,以不破坏原有冷媒回路的外加方式,提供二组冷媒与非冷媒介质(水)热交换装置;且b.高压吐出端高温先流过负载回路一冷媒与非冷媒介质(水)热交换器,再流经另一冷媒与非冷媒介质(水)热交换器予以排放回路与大气交换,使该驱动回路温度得以平衡。附图说明图1为习用压缩循环回路系统图。图2为习用压缩机回路运作程序系统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压缩机回路取热方法其一较佳实施例系统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压缩机回路排冷方法其一较佳实施例系统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装置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装置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于后,相信本专利技术上述的目的、构造及特征,当可由其得到一深入而具体的了解。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为使其能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设计及技术,谨配合附图再予说明如下 如图3所示,一种压缩机回路运作程序方法,举一较佳实施例说明一压缩机循环回路50,包含有压缩机51原设的热交换装置52,用以交换废热送出至冷凝热交换装置53,该冷凝热交换装置53得以为冷却水塔,一膨胀阀54设于热交换装置52后,一原设的热交换装置55装于冷源侧,以该原设的热交换装置55提供冷气负载56;其中,在热源侧的原设热交换装置52前的冷媒管路60上增设一新设的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装置61,以其新设的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装置61提供热源负载64。如图4所示,其冷源侧的原设热交换装置55后的冷媒管路70上可增设一新设的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装置91,该新设的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装置91接至蒸发热交换装置92,以作为冷源侧无负载时的无限热沈热交换排除废冷。如图3、4所示,一电源80接设控制各温控器74、65及循环泵浦63、73,其一温控器66装设于热源负载64,而另一温控器74装设于吸入端管路,泵浦63、73分别装设于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装置61至热源负载64间的管路66,或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装置91至蒸发热交换装置92间的管路93;以该新设热源负载64增加热源的供应功效,而其废热也可由管路引接至冷凝热交换装置53的冷却水塔,其实施时仅需在水塔上多钻二孔(或称一回路),管路接入孔后周边作防漏,废冷的水源排入冷却水塔,可经由冷却水塔作无限热沈的热交换,另可在冷却回路中直接并入原回路,可节省冷却水塔回路。上述该低及高温排放回路,可设汇流通路并入原排放回路予以应用,即于冷却水塔增设一回路,免其增购冷却水塔经费。其压缩机回路运作程序方法为压缩机循环回路50系统的低压蒸发回路运转期间从低压蒸发端喂至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器91中的程序且其中提供一排放温控器74,排放温控器74位于该低压吸入回路中,用以控制吸入端温度需求,且包括在蒸发端回路中提供一原设的热交换装置55,用以交换低压冷媒温度供冷气负载56,进一步包括提供吸入端一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器91及低温排放循环泵73,更进一步包括热交换回路并包括排放的蒸发热交换器92,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缩机回路运作程序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压缩机系统的低压蒸发回路运转期间从低压蒸发端喂至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器中的程序且其中提供一排放温控器,排放温控器位于该低压吸入回路中,且包括在蒸发端回路中提供一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器,用以交换低压冷媒温度供冷汽负载,进一步包括:以外加方式提供吸入端另一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器及低温排放循环泵,更进一步包括:热交换回路并包括:排放热交换器,该程序方法包括:a.在该压缩机低压回路中,以不破坏原有冷媒回路的外加方式,提供温控器及二 组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装置;且b.低压蒸发冷媒回路先流过负载回路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器,再流经外加的另一冷媒与非冷媒介质热交换器予排放回路与大气热交换;且c.控制该吸入端温度及排放循环泵的启闭,其包括以下步骤:Ⅰ .监视该吸入端温度,以决定何时启闭排放循环泵及排放热交换器;Ⅱ.当该吸入端温度低于该吸入端温度需求时,且由排放温控器开启排放循环泵,提供非冷媒介质与大气热交换,以使得吸入端需求温度控制在设定范围以上,且更进一步维持该压缩机回路顺畅运 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瑞湄黄瑞俏黄瑞蘋黄瑞舒黄奎瀚黄瑞芬黄绍光
申请(专利权)人:黄瑞湄黄瑞俏黄瑞蘋黄瑞舒黄奎瀚黄瑞芬黄绍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