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层式空气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3612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中央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层式空气热交换装置。所述一种分层式空气热交换装置,包括:导流罩一、导流罩二、导流罩三、导流罩四、导流罩五、导流罩六、导流罩七、螺旋管。所述导流罩三的右端面与导流罩六的左端面相连接,所述导流罩四的右端面与导流罩七的左端面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占用体积小,便于使用与维护,使用螺旋管路且采用逆流的方式使经过热交换的进风之间混合,使经过热交换后的进风在导出时温度保持恒定,同时延长了热交换时间。

A layered air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层式空气热交换装置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分层式空气热交换装置。
技术介绍
热交换就是由于温差而引起的两个物体或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热交换一般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完成。利用室内排风中的能量来预冷(热)引入的室外新风,能够达到降低新风系统能耗的目的。将热交换器应用于中央空调系统中,不但可以提高室内空气品质,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新风负荷,减少冷热源设备的装机容量,提高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节省系统运行费用等。因此,如何使经过热交换后的进风在导出时温度保持恒定以及如何延长热交换时间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层式空气热交换装置来延长热交换时间,同时使经过热交换后的进风在导出时温度保持恒定。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分层式空气热交换装置,包括:导流罩一、导流罩二、导流罩三、导流罩四、导流罩五、导流罩六、导流罩七、螺旋管;所述导流罩一为管状体结构,其左端面为圆形,右端面为矩形;所述导流罩二为管状体结构,其右端面为圆形,左端面为矩形;所述导流罩三为管状体结构,其左端面为圆形,右端面为矩形;所述导流罩四为管状体结构,其左端面为圆形,右端面为矩形;所述导流罩五为矩形体结构,其在左右方向设有一个矩形体的通孔;所述导流罩一的右端面与导流罩五的左端面相连接;所述导流罩二的左端面与导流罩五的右端面相连接;所述导流罩六为矩形体结构,其在左端面设有一个矩形体的凹槽;所述导流罩三的右端面与导流罩六的左端面相连接;所述导流罩四的右端面与导流罩七的左端面相连接;所述螺旋管为螺旋形管状体结构,其数量为多个,且均设置在导流罩的内部;所述螺旋管的前端口穿过导流罩七的后端面并与导流罩七的内部相通连;所述螺旋管的前端口朝向右方;所述螺旋管的后端口穿过导流罩六的前端面并与导流罩七的内部相通连。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旋管的内壁面及外壁面均设置凹槽。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旋管的外壁面设置凸起。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罩五、导流罩七的内壁面均设置凸起或凹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结构简单,占用体积小,便于使用与维护。2.使用螺旋管路且采用逆流的方式使经过热交换的进风之间混合,使经过热交换后的进风在导出时温度保持恒定,同时延长了热交换时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爆炸结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技术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技术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技术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技术,与本技术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分层式空气热交换装置,包括:导流罩一1、导流罩二2、导流罩三3、导流罩四4、导流罩五5、导流罩六6、导流罩七7、螺旋管8;所述导流罩一1为管状体结构,其左端面为圆形,右端面为矩形;所述导流罩二2为管状体结构,其右端面为圆形,左端面为矩形;所述导流罩三3为管状体结构,其左端面为圆形,右端面为矩形;所述导流罩四4为管状体结构,其左端面为圆形,右端面为矩形;所述导流罩五5为矩形体结构,其在左右方向设有一个矩形体的通孔;所述导流罩一1的右端面与导流罩五5的左端面相连接;所述导流罩二2的左端面与导流罩五5的右端面相连接;所述导流罩六6为矩形体结构,其在左端面设有一个矩形体的凹槽;所述导流罩三3的右端面与导流罩六6的左端面相连接;所述导流罩四4的右端面与导流罩七7的左端面相连接;所述螺旋管8为螺旋形管状体结构,其数量为多个,且均设置在导流罩5的内部;所述螺旋管8的前端口穿过导流罩七7的后端面并与导流罩七7的内部相通连;所述螺旋管8的前端口朝向右方;所述螺旋管8的后端口穿过导流罩六6的前端面并与导流罩七7的内部相通连。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螺旋管8的内壁面及外壁面均设置凹槽,此设置增大了热交换面积且使气流经过时产生紊流,改善了热交换效果。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螺旋管8的外壁面设置凸起,此设置使气流经过时产生紊流,改善了热交换效果。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导流罩五5、导流罩七7的内壁面均设置凸起或凹槽,此设置增大了热交换面积且使气流经过时产生紊流,改善了热交换效果。本技术工作原理:①第一种工作状态:进风温度低于排风温度。进风通过导流罩三3导入至导流罩六6内,导流罩六6内的气流通过螺旋管8导入至导流罩七7内,然后通过导流罩四4内。排风通过导流罩一1导入至导流罩五5内,然后通过导流罩二2导出,在此过程中排风对螺旋管8内的气流进行加热,同时左端螺旋管8导入至导流罩七7内的气流与右端螺旋管8导入至导流罩七7的气流进行混合。②第二种工作状态:进风温度高于排风温度。进风通过导流罩三3导入至导流罩六6内,导流罩六6内的气流通过螺旋管8导入至导流罩七7内,然后通过导流罩四4内。排风通过导流罩一1导入至导流罩五5内,然后通过导流罩二2导出,在此过程中排风对螺旋管8内的气流进行降温,同时左端螺旋管8导入至导流罩七7内的气流与右端螺旋管8导入至导流罩七7的气流进行混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层式空气热交换装置,包括:导流罩一(1)、导流罩二(2)、导流罩三(3)、导流罩四(4)、导流罩五(5)、导流罩六(6)、导流罩七(7)、螺旋管(8);/n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一(1)为管状体结构,其左端面为圆形,右端面为矩形;/n所述导流罩二(2)为管状体结构,其右端面为圆形,左端面为矩形;/n所述导流罩三(3)为管状体结构,其左端面为圆形,右端面为矩形;/n所述导流罩四(4)为管状体结构,其左端面为圆形,右端面为矩形;/n所述导流罩五(5)为矩形体结构,其在左右方向设有一个矩形体的通孔;/n所述导流罩一(1)的右端面与导流罩五(5)的左端面相连接;/n所述导流罩二(2)的左端面与导流罩五(5)的右端面相连接;/n所述导流罩六(6)为矩形体结构,其在左端面设有一个矩形体的凹槽;/n所述导流罩三(3)的右端面与导流罩六(6)的左端面相连接;/n所述导流罩四(4)的右端面与导流罩七(7)的左端面相连接;/n所述螺旋管(8)为螺旋形管状体结构,其数量为多个,且均设置在导流罩五(5)的内部;/n所述螺旋管(8)的前端口穿过导流罩七(7)的后端面并与导流罩七(7)的内部相通连;/n所述螺旋管(8)的前端口朝向右方;/n所述螺旋管(8)的后端口穿过导流罩六(6)的前端面并与导流罩七(7)的内部相通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层式空气热交换装置,包括:导流罩一(1)、导流罩二(2)、导流罩三(3)、导流罩四(4)、导流罩五(5)、导流罩六(6)、导流罩七(7)、螺旋管(8);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一(1)为管状体结构,其左端面为圆形,右端面为矩形;
所述导流罩二(2)为管状体结构,其右端面为圆形,左端面为矩形;
所述导流罩三(3)为管状体结构,其左端面为圆形,右端面为矩形;
所述导流罩四(4)为管状体结构,其左端面为圆形,右端面为矩形;
所述导流罩五(5)为矩形体结构,其在左右方向设有一个矩形体的通孔;
所述导流罩一(1)的右端面与导流罩五(5)的左端面相连接;
所述导流罩二(2)的左端面与导流罩五(5)的右端面相连接;
所述导流罩六(6)为矩形体结构,其在左端面设有一个矩形体的凹槽;
所述导流罩三(3)的右端面与导流罩六(6)的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骏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五点五孵化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