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包括前转向拉杆、与前转向拉杆一端球接的前车轮装置、后转向拉杆、与后转向拉杆一端球接的后车轮装置、方向驱动舵机、前方向导轨、后方向导轨,前方向导轨的上部在靠近两端处对称设有第一螺丝孔,前方向导轨从靠近第一螺丝孔端到另一端依次设有同向转动螺丝固定槽、舵机输出轴固定孔、反向转动螺丝固定槽,后方向导轨从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设有螺丝连接槽、轴承套、随动转向功能锁定螺丝孔、第二螺丝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后轮与前轮反向转向时可以提升模型车辆的转向能力;后轮与前轮同向转向时可以在完成漂移时改善模型车辆姿态并延长漂移距离及时间;后轮不随前轮转向时,增加直线行驶的稳定性。
Model car rear wheel follow-up steer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
本技术涉及模型车转向
,具体是指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
技术介绍
模型车的种类有很多,大体上可分为遥控模型车和汽车模型,其中遥控模型车可以根据操作者的操控进行奔跑,可以用于生活中的消遣娱乐和比赛,所以模型车的内部结构要求较高,现有的各种比例模型车一般在转向时通过前轮转向带动整个模型车转向,后轮不转动,这样导致模型车转向半径大,转向时间长,不能适应狭小的转道,虽然有些模型车后轮可随前轮转向,但是转向时后轮转向角度大,导致模型车行驶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提供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包括前转向拉杆、与前转向拉杆一端球接的前车轮装置、后转向拉杆、与后转向拉杆一端球接的后车轮装置、方向驱动舵机;所述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包括前方向导轨、后方向导轨,所述前方向导轨呈“T”型,“T”型所述前方向导轨的上部在靠近两端处对称设有第一螺丝孔,“T”型所述前方向导轨从靠近第一螺丝孔端到另一端依次设有同向转动螺丝固定槽、舵机输出轴固定孔、反向转动螺丝固定槽,所述后方向导轨从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设有螺丝连接槽、轴承套、随动转向功能锁定螺丝孔、第二螺丝孔,所述第二螺丝孔共两个,所述第二螺丝孔对称设于后方向导轨一端两侧。作为改进,所述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包括前后方向导轨连接螺丝,所述前方向导轨、后方向导轨可以通过同向转动螺丝固定槽、螺丝连接槽、前后方向导轨连接螺丝连接,所述前方向导轨、后方向导轨也可以通过反向转动螺丝固定槽、螺丝连接槽、前后方向导轨连接螺丝连接。作为改进,所述方向驱动舵机的输出轴固连在舵机输出轴固定孔内,所述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在工作时,所述方向驱动舵机位于前方向导轨的上方。作为改进,所述轴承套内转动连接有旋转轴承,所述旋转轴承的一端伸出后方向导轨并转动连接有固定座,所述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在工作时,所述固定座位于后方向导轨的下方。作为改进,所述前转向拉杆的远离前车轮装置端与前方向导轨通过第一螺丝孔螺纹连接,所述后转向拉杆的远离后车轮装置端与后方向导轨通过第二螺丝孔螺纹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后轮与前轮反向转向时可以缩小模型车辆转向半径,提升模型车辆的转向能力;采用后轮与前轮同向转向时可以在完成漂移等极限动作时改善模型车辆姿态并延长漂移距离及时间;采用后轮不随前轮转向时,增加直线行驶的稳定性,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具有很好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的前后轮同向转向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的前后轮反向转向示意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的前方向导轨、后方向导轨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1、前转向拉杆,2、前车轮装置,3、后转向拉杆,4、后车轮装置,5、方向驱动舵机,6、前方向导轨,7、后方向导轨,8、第一螺丝孔,9、同向转动螺丝固定槽,10、舵机输出轴固定孔,11、反向转动螺丝固定槽,12、螺丝连接槽,13、轴承套,14、随动转向功能锁定螺丝孔,15、第二螺丝孔,16、前后方向导轨连接螺丝,17、旋转轴承,18、固定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结合附图1-7,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包括前转向拉杆1、与前转向拉杆1一端球接的前车轮装置2、后转向拉杆3、与后转向拉杆3一端球接的后车轮装置4、方向驱动舵机5;所述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包括前方向导轨6、后方向导轨7,所述前方向导轨6呈“T”型,“T”型所述前方向导轨6的上部在靠近两端处对称设有第一螺丝孔8,“T”型所述前方向导轨6从靠近第一螺丝孔8端到另一端依次设有同向转动螺丝固定槽9、舵机输出轴固定孔10、反向转动螺丝固定槽11,所述后方向导轨7从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设有螺丝连接槽12、轴承套13、随动转向功能锁定螺丝孔14、第二螺丝孔15,所述第二螺丝孔15共两个,所述第二螺丝孔15对称设于后方向导轨7一端两侧。所述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包括前后方向导轨连接螺丝16,所述前方向导轨6、后方向导轨7可以通过同向转动螺丝固定槽9、螺丝连接槽12、前后方向导轨连接螺丝16连接,所述前方向导轨6、后方向导轨7也可以通过反向转动螺丝固定槽11、螺丝连接槽12、前后方向导轨连接螺丝16连接。所述方向驱动舵机5的输出轴固连在舵机输出轴固定孔10内,所述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在工作时,所述方向驱动舵机5位于前方向导轨6的上方。所述轴承套13内转动连接有旋转轴承17,所述旋转轴承17的一端伸出后方向导轨7并转动连接有固定座18,所述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在工作时,所述固定座18位于后方向导轨7的下方。所述前转向拉杆1的远离前车轮装置2端与前方向导轨6通过第一螺丝孔8螺纹连接,所述后转向拉杆3的远离后车轮装置4端与后方向导轨7通过第二螺丝孔15螺纹连接。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时,方向驱动舵机5带动前方向导轨6转动,通过前后方向导轨连接螺丝16从而带动后方向导轨7的转动,实现后车轮装置4随前车轮装置2转向的功能,通过前后方向导轨连接螺丝16选择前方向导轨6的不同固定槽进行固定,可以实现后轮与前轮同向转向或反向转向:当前后方向导轨连接螺丝16通过同向转动螺丝固定槽9固定并通过螺丝连接槽12连接后方向导轨7时,在前轮转向时,后轮将以相同的方向进行转向,当前后方向导轨连接螺丝16通过反向转动螺丝固定槽11固定并通过螺丝连接槽12连接后方向导轨7时,在前轮转向时,后轮将以相反的方向进行转向,当后轮不需要实现随动转向时,只需将前后方向导轨连接螺丝16通过随动转向功能锁定螺丝孔14拧紧固定即可。后轮随动转向角度的大小可以通过调整前后方向导轨连接螺丝16在同向转动螺丝固定槽9、反向转动螺丝固定槽11中的位置进行调整。本技术后轮与前轮反向转向时可以缩小模型车辆转向半径,提升模型车辆的转向能力;采用后轮与前轮同向转向时可以在完成漂移等极限动作时改善模型车辆姿态并延长漂移距离及时间;采用后轮不随前轮转向时,增加直线行驶的稳定性,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以上对本技术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转向拉杆(1)、与前转向拉杆(1)一端球接的前车轮装置(2)、后转向拉杆(3)、与后转向拉杆(3)一端球接的后车轮装置(4)、方向驱动舵机(5);/n所述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包括前方向导轨(6)、后方向导轨(7),所述前方向导轨(6)呈“T”型,“T”型所述前方向导轨(6)的上部在靠近两端处对称设有第一螺丝孔(8),“T”型所述前方向导轨(6)从靠近第一螺丝孔(8)端到另一端依次设有同向转动螺丝固定槽(9)、舵机输出轴固定孔(10)、反向转动螺丝固定槽(11),所述后方向导轨(7)从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设有螺丝连接槽(12)、轴承套(13)、随动转向功能锁定螺丝孔(14)、第二螺丝孔(15),所述第二螺丝孔(15)共两个,所述第二螺丝孔(15)对称设于后方向导轨(7)一端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转向拉杆(1)、与前转向拉杆(1)一端球接的前车轮装置(2)、后转向拉杆(3)、与后转向拉杆(3)一端球接的后车轮装置(4)、方向驱动舵机(5);
所述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包括前方向导轨(6)、后方向导轨(7),所述前方向导轨(6)呈“T”型,“T”型所述前方向导轨(6)的上部在靠近两端处对称设有第一螺丝孔(8),“T”型所述前方向导轨(6)从靠近第一螺丝孔(8)端到另一端依次设有同向转动螺丝固定槽(9)、舵机输出轴固定孔(10)、反向转动螺丝固定槽(11),所述后方向导轨(7)从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设有螺丝连接槽(12)、轴承套(13)、随动转向功能锁定螺丝孔(14)、第二螺丝孔(15),所述第二螺丝孔(15)共两个,所述第二螺丝孔(15)对称设于后方向导轨(7)一端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包括前后方向导轨连接螺丝(16),所述前方向导轨(6)、后方向导轨(7)可以通过同向转动螺丝固定槽(9)、螺丝连接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冶,
申请(专利权)人:陶冶,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