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包括停车区域、升降通道、出入口区域三部分,停车区域位于建筑物顶部,设置至少一层停车层,升降通道单独建造或附建在建筑物侧面或内部,作为连接建筑物顶部停车区域和出入口区域的竖向通道,出入口区域设置在升降通道底部的地面层,与行车道路相连通,升降通道内布置有升降机,通过升降通道及其内部升降机完成车库出入口区域与建筑物顶部停车区域之间的车辆交换,可有效解决场地狭小区域的停车难问题。
A mechanical garage on the top of a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
本技术涉及机械立体车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现有停车泊位数量难以满足日常需求,造成停车难、停车乱的现象,特别是在老旧小区,因前期停车位规划不足,现有停车位难以满足居民停车要求,停车矛盾更为突出,为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改善周边环境,开发建设立体停车设施逐步得到认可和支持。机械式立体车库具有空间利用率高,出入口布置方便的优点在近几年得到了大力发展,针对老旧小区及其他土地资源较为紧缺的场地,可利用边角的空余场地建造地上或地下机械式立体车库。但对于某些老旧小区,其场地狭小或地下存在难以改移的管线,往往找不到完整的可用于建造立体车库的场地;对于某些新建或改建项目,开发地下空间用于建造停车位所需成本巨大。利用建筑物顶部空间建造机械式立体车库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途径。但该种停车方式涉及到机械式立体车库与已有建筑物的相互结合,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安全及使用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到机械式立体车库的存取效率、停车数量等因素,现阶段未查询到相关专利及案例。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专利提出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为实现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方案为: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停车区域、升降通道、出入口区域三部分;所述停车区域设置在建筑物顶部,设置至少一层停车层,所述停车层上布置有停车位;所述升降通道布置在建筑物周围或内部,作为连接建筑物顶部停车区域和出入口区域的竖向通道;所述出入口区域设置在升降通道底部的地面层,与行车道路相连通;所述升降通道内布置有升降机,所述升降机上布置有载车平台,所述升降机能将放置于载车平台上的车辆提升到建筑物顶部指定停车层;所述停车区域内布置有车辆搬运器,所述车辆搬运器能将升降机载车平台上的车辆搬运到指定停车位。可选地,所述升降通道至少布置一个,所述升降通道单独建造或附建在建筑物侧面和/或内部;所述出入口区域与所述升降通道相匹配;当布置多个出入口区域时,每一个出入口区域都能存车和/或取车,且车辆从其中一个出入口区域驶入,能从任意出入口区域驶出;当布置多个出入口区域时,出入口区域包括专用的进口和出口。可选地,所述升降机上布置有载车平台,所述载车平台上能够布置旋转装置;所述停车区域内布置有车辆搬运器,所述车辆搬运器上能够布置旋转装置;所述出入口区域能够布置旋转装置;在上述三个部位的任一部位布置旋转装置,保证车辆正进正出。可选地,所述停车区域在新建建筑物建造时同时设置或在既有建筑物改造时增设。可选地,所述停车区域布置有钢筋混凝土或钢材建造的停车位结构,停车位结构自身荷载及所停车辆的荷载通过传力构件直接传递或通过增设的转换结构间接传递到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上。可选地,当停车区域建造于既有建筑物顶部时,需检查既有建筑物承载能力,当既有建筑物的整体承载能力或单个构件的承载能力不足时,先对既有建筑物的承重结构进行加固补强;加固补强不满足要求时,通过新增设结构构件的方式将荷载传递至基础。可选地,所述车辆搬运器采用梳齿交换式设备、夹持式设备、载车板式设备、带式设备、滚筒式设备或AGV设备。可选地,建筑物顶部停车区域与建筑物之间设置具有防火、降噪功能的装置,进行防火分隔处理以及减小车库运行噪音对建筑物内人员的影响;在车库出入口区域、升降通道及停车区域设置有消防系统。可选地,所述停车位设置有充电系统,对车辆实现接触式充电或无线充电;停车区域和/或建筑物的外立面能布置太阳能板,为车库提供电源;在所述出入口区域外侧布置有存车等候区;所述出入口区域外部入口位置处设有电子显示器和车辆号码识别系统,能显示总车位数和剩余车位数,并能对进入识别区的车辆进行车牌扫描,记录车辆相关信息;出入口区域内布置有探测系统,防止人员尚未离开时设备运行造成的人身伤害;建筑物顶部设置有楼梯间,能够用于机械设备检修及日常维护。可选地,所述出入口区域外布置有操作平台,所述操作平台能操作进行存取车和自助缴费,或使用配套的应用程序进行预约存取车或在线缴费。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停车区域设置在建筑物顶部,设置至少一层停车层,升降通道单独建造或附建在建筑物侧面和/或内部,作为连接建筑物顶部停车区域和出入口区域的竖向通道,升降通道内布置有升降机,出入口区域设置在升降通道底部的地面层,与行车道路相连通,停车位结构自身荷载及所停车辆的荷载通过传力构件直接传递或通过增设的转换结构间接传递到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上,通过升降通道及其内部升降机完成车库出入口区域与建筑物顶部停车区域之间的车辆交换,有效解决场地狭小区域的停车难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剖面图传力构件直接传递荷载。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剖面图转换结构间接传递荷载。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剖面图转换结构与新增设结构构件组合传递荷载。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剖面图新增设结构构件直接传递荷载。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升降通道处平面图。图中:1、停车区域;2、升降通道;3、出入口区域;4、停车层;5、停车位;6、升降机;7、载车平台;8、车辆搬运器;9、旋转装置;10传力构件;11、转换结构;12、新增设结构构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6所示,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停车区域1、升降通道2、出入口区域3三部分;所述停车区域1设置在建筑物顶部,设置两层停车层4,所述停车层4上布置有停车位5;所述升降通道布置在建筑物周围外围,作为连接建筑物顶部停车区域1和出入口区域3的竖向通道;所述出入口区域3设置在升降通道底部的地面层,与行车道路相连通;所述升降通道内布置有升降机6,所述升降机6上布置有载车平台7,所述升降机6能将放置于载车平台7上的车辆提升到建筑物顶部指定停车层4;所述停车区域1内布置有车辆搬运器8,所述车辆搬运器8能将升降机6载车平台7上的车辆搬运到指定停车位5。本实施例中,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升降通道布置为两个,所述升降通道附建在建筑物侧面;所述出入口区域3与所述升降通道相匹配;此外,当布置多个出入口区域3时,每一个出入口区域3都能存车和/或取车,且车辆从其中一个出入口区域3驶入,能从任意出入口区域3驶出;当布置多个出入口区域3时,出入口区域3包括专用的进口和出口。本实施例中,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出入口区域3布置有旋转装置9,该旋转装置9能够对车辆进行旋转,以保证车辆的正进正出;此外,所述升降机6上布置有载车平台7,所述载车平台7上能够布置旋转装置9;所述停车区域1内布置有车辆搬运器8,所述车辆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停车区域、升降通道、出入口区域三部分;所述停车区域设置在建筑物顶部,设置至少一层停车层,所述停车层上布置有停车位;所述升降通道布置在建筑物周围或内部,作为连接建筑物顶部停车区域和出入口区域的竖向通道;所述出入口区域设置在升降通道底部的地面层,与行车道路相连通;所述升降通道内布置有升降机,所述升降机上布置有载车平台,所述升降机能将放置于载车平台上的车辆提升到建筑物顶部指定停车层;所述停车区域内布置有车辆搬运器,所述车辆搬运器能将升降机载车平台上的车辆搬运到指定停车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停车区域、升降通道、出入口区域三部分;所述停车区域设置在建筑物顶部,设置至少一层停车层,所述停车层上布置有停车位;所述升降通道布置在建筑物周围或内部,作为连接建筑物顶部停车区域和出入口区域的竖向通道;所述出入口区域设置在升降通道底部的地面层,与行车道路相连通;所述升降通道内布置有升降机,所述升降机上布置有载车平台,所述升降机能将放置于载车平台上的车辆提升到建筑物顶部指定停车层;所述停车区域内布置有车辆搬运器,所述车辆搬运器能将升降机载车平台上的车辆搬运到指定停车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通道至少布置一个,所述升降通道单独建造或附建在建筑物侧面和/或内部;所述出入口区域与所述升降通道相匹配;当布置多个出入口区域时,每一个出入口区域都能存车和/或取车,且车辆从其中一个出入口区域驶入,能从任意出入口区域驶出;出入口区域包括专用的进口和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车平台上能够布置旋转装置;所述车辆搬运器上能够布置旋转装置;所述出入口区域能够布置旋转装置;所述旋转装置能够保证车辆正进正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区域在新建建筑物建造时同时设置或在既有建筑物改造时增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位于建筑物顶部的机械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区域布置有钢筋混凝土或钢材建造的停车位结构,停车位结构自身荷载及所停车辆的荷载通过传力构件直接传递或通过增设的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晓青,张雷刚,刘光磊,程允,康增柱,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岩智泊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