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园林雨水渗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524930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园林雨水渗透系统,所述园林雨水渗透系统包括水收集管网系统、水过滤系统、持水花园系统和人工湖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园林雨水渗透系统通过水收集管网子系统的集水口、地表排水沟渠系统的沟渠、及其地下管路将雨水汇集后通过进水管进入收集井过滤沉淀,由于集水井井口设置有球面型向上的滤网,将滤网设置为球面型向上的滤网更好的减少了滤网的堵塞,雨水经过收集井过滤和沉淀后,经过循环水泵喷淋至持水花园系统,部分为花园中的植物提供水分,部分渗透进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补充至集水井或者经过渗透层进一步过滤后进入人工湖,实现了地下水循环过滤渗透,增加了水体净化效果。

A kind of infiltration system of garden rainw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园林雨水渗透系统
本技术属于雨水渗透净化
,具体涉及一种园林雨水渗透系统。
技术介绍
城市园林绿地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提供更加轻松和快乐的环境空间。同时,城市园林可以优化社会生态功能,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物质支撑。但是,在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园林雨水渗透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园林雨水渗透系统,所述园林雨水渗透系统包括水收集管网系统、水过滤系统、持水花园系统和人工湖系统;所述水收集管网系统包括若干个水收集管网子系统,所述水收集管网子系统包括若干个分布在地表且由地表通下地下的集水口、与集水口连通的地下支管或者地下支路水渠、连通地下支管或者地下支路水渠的总管或者总水渠;所述水过滤系统包括若干个水过滤子系统,所述水过滤子系统包括进水管和集水井,所述水收集管网子系统的总管或者总水渠与所述进水管连通,集水井井口设置有锥形向上或者球面型向上的滤网,进水管出口位于滤网上方,集水井水面以下设置有循环水泵和水位探测装置;所述持水花园系统包括若干个持水花园子系统,所述持水花园子系统设置有喷淋系统,所述喷淋系统包括若干个分布于地表的喷淋头和位于地表以下的喷淋管路,喷淋管路与集水井中的循环水泵的出水口通过管路连通,喷淋头和喷淋管路连通;所述人工湖系统包括储水部,所述若干个持水花园子系统环布在人工湖系统周围。本技术的园林雨水渗透系统能够快速的将雨水汇集引入地下或者人工湖,实现了雨天迅速排水;本技术的园林雨水渗透系统通过多个集水井对雨水初步过滤和沉淀后,通过喷淋系统进入持水花园子系统,部分为花园中的植物提供水分,部分渗透进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补充至集水井或者人工湖,实现了地下水循环过滤渗透,增加了水体净化效果;水位探测装置可以探测集水井水位,并根据集水井水位进行循环泵喷淋调节集水井水位。优选地,所述持水花园子系统与人工湖之间设置有纵向的渗透层,所述渗透层从持水花园子系统到人工湖方向顺序包括砾石层、粗砂层土工布层和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上设置有若干横向贯通混凝土层的通孔,最低位置的通孔高于人工湖的水面。分布在人工湖周围的持水花园子系统对来自集水井的水过滤渗透后经过持水花园子系统与人工湖之间设置的纵向的渗透层的进一步渗透净化后,进入人工湖系统,雨水的净化效果加强。优选地,所述砾石层的厚度为0.2-0.4米,所述粗砂层的厚度为0.15-0.3米,所述混凝土层的厚度为0.1-0.2米。优选地,所述持水花园子系统的种植土壤的地表设置有若干通向人工湖的具有坡度的水渠。优选地,所述土工布层为250-350g/m2的长丝土工布层,所述砾石层的空隙率大于30%,砾石的平均粒径为15-25mm。优选地,所述集水井分布于所述持水花园子系统的周围,所述集水井的井壁由混凝土层制备,所述混凝土井壁上设置有贯通混凝土井壁的水管都,水管设置于离地表井口1-4米的井壁上,密度为3-5个/m2,水管的内径为2-5cm,水管的管口设置有过滤纱网布。集水井壁混凝土层的设置增加了园林雨水渗透系统的结构强度,贯通混凝土井壁的水管的设置实现了经过持水花园子系统渗透后的地下水能够进入集水井实现循环。优选地,园林雨水渗透系统还包括地表排水沟渠系统,所述水收集管网子系统的集水口位于地表排水沟渠系统的沟渠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园林雨水渗透系统,本技术的园林雨水渗透系统能够快速的将雨水汇集引入地下或者人工湖,实现了雨天迅速排水;本技术的园林雨水渗透系统通过多个集水井对雨水初步过滤和沉淀后,通过喷淋系统进入持水花园子系统,部分为花园中的植物提供水分,部分渗透进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补充至集水井或者人工湖,实现了地下水循环过滤渗透,增加了水体净化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园林雨水渗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园林雨水渗透系统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园林雨水渗透系统的渗透层的示意图,其中(a)为纵向剖面图,(b)为右视图,(c)为左视图。其中,1、水过滤系统,11、进水管,12、集水井,13、滤网,14、循环水泵,15、集水井的井壁,16、水管,2、持水花园系统,21、喷淋管路,22、喷淋头,3、人工湖系统,4、渗透层,41、砾石层,42、粗砂层,43、土工布层,44、混凝土层,45、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更好的说明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园林雨水渗透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园林雨水渗透系统包括水收集管网系统(图中未示出)、水过滤系统1、持水花园系统2和人工湖系统3;所述水收集管网系统包括若干个水收集管网子系统,所述水收集管网子系统包括若干个分布在地表且由地表通下地下的集水口、与集水口连通的地下支管或者地下支路水渠、连通地下支管或者地下支路水渠的总管或者总水渠;所述水过滤系统包括若干个水过滤子系统1,所述水过滤子系统包括进水管11和集水井12,所述水收集管网子系统的总管或者总水渠与所述进水管11连通,集水井井口设置有球面型向上的滤网13,进水管11出口位于滤网13上方,集水井水面以下设置有循环水泵14和水位探测装置;所述持水花园系统2包括若干个持水花园子系统,所述持水花园子系统设置有喷淋系统,所述喷淋系统包括若干个分布于地表的喷淋头22和位于地表以下的喷淋管路21,喷淋管路21与集水井中的循环水泵14的出水口通过管路连通,喷淋头22和喷淋管路21连通;所述人工湖系统3包括储水部,如图2所示,所述若干个持水花园子系统2环布在人工湖系统周围3,所述持水花园子系统与人工湖之间设置有纵向的渗透层4,所述渗透层从持水花园子系统到人工湖方向顺序包括砾石层41、粗砂层42、土工布层43和混凝土层44,如图3所示,所述混凝土层上设置有若干横向贯通混凝土层的通孔45,最低位置的通孔高于人工湖的水面;所述砾石层的厚度为0.2-0.4米,所述粗砂层的厚度为0.15-0.3米,所述混凝土层的厚度为0.1-0.2米,所述土工布层为250-350g/m2的长丝土工布层,所述砾石层的空隙率大于30%,砾石的平均粒径为20mm;所述持水花园子系统的种植土壤的地表设置有若干通向人工湖的具有坡度的水渠;结合图1、图2所示,所述集水井分布于所述持水花园子系统的周围,所述集水井的井壁15由混凝土层制备,所述混凝土井壁上设置有贯通混凝土井壁的水管16,水管设置于离地表井口1-4米的井壁上,密度为3-5个/m2,水管的内径为2-5cm,水管的管口设置有过滤纱网布;园林雨水渗透系统还包括地表排水沟渠系统,所述水收集管网子系统的集水口位于地表排水沟渠系统的沟渠里。本技术的园林雨水渗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园林雨水渗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园林雨水渗透系统包括水收集管网系统、水过滤系统、持水花园系统和人工湖系统;/n所述水收集管网系统包括若干个水收集管网子系统,所述水收集管网子系统包括若干个分布在地表且由地表通下地下的集水口、与集水口连通的地下支管或者地下支路水渠、连通地下支管或者地下支路水渠的总管或者总水渠;/n所述水过滤系统包括若干个水过滤子系统,所述水过滤子系统包括进水管和集水井,所述水收集管网子系统的总管或者总水渠与所述进水管连通,集水井井口设置有锥形向上或者球面型向上的滤网,进水管出口位于滤网上方,集水井水面以下设置有循环水泵和水位探测装置;/n所述持水花园系统包括若干个持水花园子系统,所述持水花园子系统设置有喷淋系统,所述喷淋系统包括若干个分布于地表的喷淋头和位于地表以下的喷淋管路,喷淋管路与集水井中的循环水泵的出水口通过管路连通,喷淋头和喷淋管路连通;/n所述人工湖系统包括储水部,所述若干个持水花园子系统环布在人工湖系统周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园林雨水渗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园林雨水渗透系统包括水收集管网系统、水过滤系统、持水花园系统和人工湖系统;
所述水收集管网系统包括若干个水收集管网子系统,所述水收集管网子系统包括若干个分布在地表且由地表通下地下的集水口、与集水口连通的地下支管或者地下支路水渠、连通地下支管或者地下支路水渠的总管或者总水渠;
所述水过滤系统包括若干个水过滤子系统,所述水过滤子系统包括进水管和集水井,所述水收集管网子系统的总管或者总水渠与所述进水管连通,集水井井口设置有锥形向上或者球面型向上的滤网,进水管出口位于滤网上方,集水井水面以下设置有循环水泵和水位探测装置;
所述持水花园系统包括若干个持水花园子系统,所述持水花园子系统设置有喷淋系统,所述喷淋系统包括若干个分布于地表的喷淋头和位于地表以下的喷淋管路,喷淋管路与集水井中的循环水泵的出水口通过管路连通,喷淋头和喷淋管路连通;
所述人工湖系统包括储水部,所述若干个持水花园子系统环布在人工湖系统周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园林雨水渗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持水花园子系统与人工湖之间设置有纵向的渗透层,所述渗透层从持水花园子系统到人工湖方向顺序包括砾石层、粗砂层、土工布层和混凝土层,所述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秋燕张秋霞吴晓和刘小川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景晖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