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涵专利>正文

一种机械全自动垃圾桶的撑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1147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4: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械全自动垃圾桶的撑袋装置,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中的一种装置,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机械撑袋功能的装置,技术方案为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一端的活动抽屉,设置在箱体上方的撑袋组件,所述撑袋组件包括依次固定设置在箱体两侧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置于收纳区和后备区的上方,所述后备区的上方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后限位杆和第二后限位杆,第一后限位杆和第二后限位杆置于活动抽屉的两侧并穿过活动抽屉的后端板;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械全自动垃圾桶的撑袋装置,采用机械式的操作,实现对垃圾袋的撑袋操作,避免了采用电控设备实现撑袋的多种问题。

A kind of bag supporting device of mechanical full-automatic garbage ca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械全自动垃圾桶的撑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保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机械全自动垃圾桶的撑袋装置。
技术介绍
垃圾桶多数以金属或塑胶制,用时放入塑料袋,当垃圾盛满便可扎起袋丢掉。多数垃圾桶都有盖以防垃圾的异味四散,有些垃圾桶可以以脚踏开启。垃圾桶是人们生活中“藏污纳垢”的容器,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折射。家居的垃圾桶多数放于厨房,以便放置厨余。有些家庭会在主要房间都各置一个。有些游乐场的垃圾桶会特别设计成可爱的人物。现在的垃圾桶收垃圾都需要人工手动将垃圾袋扎结在一起再抽出,不卫生,市场过去对自动垃圾桶的关注点集中在投放垃圾时,桶盖的自动开合,后在电控装置的辅助下经专用垃圾袋的辅助,新增了垃圾袋自动套袋、自动撑袋、自动收袋。如申请号CN201822266907.9公开了一种垃圾桶盖自动开合机构及智能垃圾桶,属于环卫设备领域,一种垃圾桶盖自动开合机构,该垃圾桶盖的一侧与垃圾桶的上边沿铰接;垃圾桶盖自动开合机构至少包括:检测垃圾桶附近是否有人存在的人体红外传感器;驱动垃圾桶盖开合的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控制垃圾桶盖开合的连杆;所述驱动电机固定于垃圾桶壁;连杆与垃圾桶壁平行;连杆的一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垂直固定,连杆的另一端与垃圾桶盖固定连接;控制驱动电机运转的控制机构;所述人体红外传感器通过数据线与所述控制机构连接。该技术方案克服了现有垃圾桶使用手扶或脚踏才能打开桶盖投掷或清理垃圾的不便,更加清洁卫生、智能、使用便捷。电控条件下垃圾袋已经具备一键全自动使用目的,但正因为电控的介入,衍生出两个问题:1、电控需要插电或安装电池,使用场景受限,且环保性能上可能因电池回收不当造成次生危害;2、电控设备可靠性不如机械装置,使用寿命受品控影响较大。由此针对上述的诸多问题,针对机械式的垃圾桶的撑袋装置亟待研发。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械全自动垃圾桶的撑袋装置,采用机械式的操作,实现对垃圾袋的撑袋操作,避免了采用电控设备实现撑袋的多种问题。一种机械全自动垃圾桶的撑袋装置,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一端的活动抽屉,设置在箱体上方的撑袋组件,所述撑袋组件包括依次固定设置在箱体两侧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置于收纳区和后备区的上方,所述后备区的上方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后限位杆和第二后限位杆,第一后限位杆和第二后限位杆置于活动抽屉的两侧并穿过活动抽屉的后端板。优选地,所述箱体内部设置有收纳区和后备区,收纳区和后备区沿箱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后限位杆置于第一支撑杆正上方,第二后限位杆置于第二支撑杆正上方,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远离活动抽屉一端设置有前限位装置,第一后限位杆和第二后限位杆远离活动抽屉一端设置有后限位头。优选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后限位杆和第二后限位杆相互平行设置。优选地,所述前限位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支撑杆上的限位键,与收纳区侧壁铰接设置的分离杆组件,分离杆组件中的分离杆相对限位键转动的区域为垃圾袋分离区,所述分离杆末端与收纳区内壁之间固定设置有拉伸弹簧。优选地,所述分离杆在箱体的水平面上转动。优选地,所述限位件包括与第二支撑杆铰接设置限位片,所述限位片与第二支撑杆之间固定设置有压缩弹簧。优选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后限位杆和第二后限位杆均为不锈钢材料。优选地,所述后限位头为圆柱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撑袋组件中设置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将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分别穿过垃圾袋的下端设置的支撑杆导孔,将第一后限位杆和第二后限位杆分别穿过垃圾袋的上端设置的限位杆导孔,对垃圾袋的上端进行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并朝着箱体上设置的第二活动门的方向上运动,由于前端面的限位杆导孔直径大于后端面的限位杆导孔直径,由此对垃圾袋的前端面进行拉动时,垃圾袋的前端面完全滑动至第二活动门的附近,而垃圾袋的后端面中设置的限位杆导孔直径较小,由此将后端面卡在第一后限位杆和第二后限位杆端部的后限位头上,由此实现了对整个垃圾袋的撑开的操作,通过机械式的结构对垃圾袋进行撑口操作,只需对垃圾袋的前端面的上方进行拉动即可实现对垃圾袋的撑开,操作简单而有效,克服了采用复杂的机械结构或通过电控带来的诸多问题。2、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上设置前限位装置,前限位装置中包括分离杆组件和限位件之间形成垃圾袋分离区,垃圾袋的前端面在拉动下顺着第一支撑杆的滑动穿过第一支撑杆上设置的限位件,此时,在分离杆组件中的分离杆作用下,垃圾袋的前端面的上方停留在分离杆相对限位件转动的区域,即垃圾袋分离区中,分离杆组件中的分离杆滑动至满载垃圾袋的后端面空载垃圾袋的前端面之间,继续对满载垃圾袋施加拉力时,满载垃圾袋因本体受拉作用后端面牵引力大于分离杆阻力致使满载垃圾袋通过分离杆组件,后续空载垃圾袋因前端面粘块粘力小于分离杆阻力导致袋间粘力破坏留在分离杆组件后端,由此实现两个垃圾袋之间的分离,并将进行撑袋的垃圾袋的前端面停留在分离杆相对限位件转动的区域,依次类推,对垃圾袋叠放组中的垃圾袋实现套袋、撑袋的功能,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易操作,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3、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支撑杆上设置铰接的限位片,并在限位片与支撑杆铰接之间设置压缩弹簧,使得垃圾袋的靠近限位片在支撑杆上具有压缩回复效果,并使得限位片与支撑杆的铰接点置于靠近后备区的方向,支撑杆导孔从铰接点滑过,当支撑杆导孔滑过铰接点时,限位片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张开,由此对垃圾袋的前端面进行限位,由此有效的实现垃圾袋的前端面停留在分离杆相对限位件转动的区域中进行限位,使得垃圾袋处于张开的状态。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专利技术垃圾桶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垃圾桶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垃圾桶前限位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垃圾桶内部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垃圾桶内部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垃圾袋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垃圾袋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箱体,2-收纳区,3-后备区,4-第一活动门,5-第二活动门,6-撑袋组件,7-垃圾袋叠放组,8-活动抽屉,9-第一支撑杆,10-第二支撑杆,11-第一后限位杆,12-第二后限位杆,13-前限位装置,14-后限位头,15-限位键,16-分离杆组件,17-分离杆,18-门框架,19-第一转动门,20-第二转动门,21-封底端,22-前端面,23-后端面,24-导孔组,25-限位杆导孔,26-支撑杆导孔,27-束口组件,28-粘连区,29-束口线,30-开口端,31-束口线管孔,32-后端板,33-垃圾袋分离区,34-拉伸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械全自动垃圾桶的撑袋装置,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一端的活动抽屉,设置在箱体上方的撑袋组件(6),其特征在于:所述撑袋组件(6)包括依次固定设置在箱体(1)两侧的第一支撑杆(9)和第二支撑杆(10),第一支撑杆(9)和第二支撑杆(10)均置于收纳区(2)和后备区(3)的上方,所述后备区(3)的上方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后限位杆(11)和第二后限位杆(12),第一后限位杆(11)和第二后限位杆(12)置于活动抽屉(8)的两侧并固定于活动抽屉(8)的后端板(3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械全自动垃圾桶的撑袋装置,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一端的活动抽屉,设置在箱体上方的撑袋组件(6),其特征在于:所述撑袋组件(6)包括依次固定设置在箱体(1)两侧的第一支撑杆(9)和第二支撑杆(10),第一支撑杆(9)和第二支撑杆(10)均置于收纳区(2)和后备区(3)的上方,所述后备区(3)的上方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后限位杆(11)和第二后限位杆(12),第一后限位杆(11)和第二后限位杆(12)置于活动抽屉(8)的两侧并固定于活动抽屉(8)的后端板(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全自动垃圾桶的撑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部设置有收纳区(2)和后备区(3),收纳区(2)和后备区(3)沿箱体(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后限位杆(11)置于第一支撑杆(9)正上方,第二后限位杆(12)置于第二支撑杆(10)正上方,第一支撑杆(9)和第二支撑杆(10)远离活动抽屉一端设置有前限位装置(13),第一后限位杆(11)和第二后限位杆(12)远离活动抽屉一端设置有后限位头(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械全自动垃圾桶的撑袋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杆(9)、第二支撑杆(10)、第一后限位杆(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涵
申请(专利权)人:刘涵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