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手机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0278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5: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手机壳的技术领域,公开了多功能手机壳,包括壳体以及齿轮组,壳体的背面形成放置空间,放置空间用于放置手机;齿轮组活动安设壳体的正面,且齿轮组具有延伸至壳体外的第一拨动部。通过壳体的放置空间,实现手机的放置,以及实现壳体与手机的结合;在打电话或闲暇时等情况下,通过拨动第一拨动部,实现齿轮组的拨动,实现齿轮组的联动,提高趣味性和减压效果;同时,通过拨动第一拨动部,实现气流的流通,起到散热作用,另外,通过壳体与齿轮组的配合,对手机起到防摔、减震作用。

Multi function mobile phone sh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手机壳
本技术专利涉及手机壳的
,具体而言,涉及多功能手机壳。
技术介绍
手机壳是对手机进行保护或装饰的装饰品;针对手机品牌和功能的增加,手机壳也呈多样化。根据手机壳的质地可分为皮革、硅胶、布料、硬塑、软塑料等。现有技术中,手机壳仅起到装饰与保护,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多功能手机壳,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手机壳功能单一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多功能手机壳,包括壳体以及齿轮组,所述壳体的背面形成放置空间,所述放置空间用于放置手机;所述齿轮组活动安设所述壳体的正面,且所述齿轮组具有延伸至所述壳体外的第一拨动部。进一步的,所述齿轮组包括第一拨动齿轮、主齿轮以及第二拨动齿轮,所述第一拨动齿轮和所述第二拨动齿轮分别与所述主齿轮呈啮合布置,所述第一拨动齿轮形成所述第一拨动部,所述第二拨动齿轮具有延伸至所述壳体外的第二拨动部。进一步的,沿所述壳体的两边,所述第一拨动部与所述第二拨动部呈对应布置。进一步的,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拨动部处于所述壳体的正面的中部。进一步的,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所述壳体的下部的1/3处形成对应区,所述第二拨动部处于所述对应区。进一步的,所述齿轮组包括保护齿轮,所述壳体具有照相口,当手机置于所述壳体时,手机的摄像头与所述照相口呈对应布置;所述保护齿轮与所述壳体的正面呈固定布置,所述保护齿轮与所述照相口呈对应布置。进一步的,所述多功能手机壳包括封盖片,所述封盖片固定所述壳体的正面,且所述齿轮组处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封盖片之间。进一步的,所述封盖片呈透明状布置。进一步的,所述封盖片固定有多个加固件,所述加固件的外端固定所述封盖片,所述加固件的内端固定所述壳体的正面。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背面设有减震条,所述减震条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当手机置于所述放置空间,手机背面贴附所述减震条。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顶部形成第一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填充有第一缓冲条;当手机置于所述放置空间时,手机的顶部贴附所述第一缓冲条。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底部形成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二缓冲部填充有第二缓冲条;当手机置于所述放置空间时,手机的底部贴附所述第二缓冲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手机壳,通过壳体的放置空间,实现手机的放置,以及实现壳体与手机的结合;在打电话或闲暇时等情况下,通过拨动第一拨动部,实现齿轮组的拨动,实现齿轮组的联动,提高趣味性和减压效果;同时,通过拨动第一拨动部,实现气流的流通,起到散热作用,另外,通过壳体与齿轮组的配合,对手机起到防摔、减震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手机壳的后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手机壳的左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手机壳的主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手机壳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手机壳的仰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手机壳的后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6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较佳实施例。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手机壳,用于解决现有的手机壳功能单一的问题。多功能手机壳,包括壳体10以及齿轮组20,壳体10的背面形成放置空间14,放置空间14用于放置手机;齿轮组20活动安设壳体10的正面,且齿轮组20具有延伸至壳体10外的第一拨动部21。上述的多功能手机壳,通过壳体10的放置空间14,实现手机的放置,以及实现壳体10与手机的结合;在打电话或闲暇时等情况下,通过拨动第一拨动部21,实现齿轮组20的拨动,实现齿轮组20的联动,提高趣味性和减压效果;同时,通过拨动第一拨动部21,实现气流的流通,起到散热作用,另外,通过壳体10与齿轮组20的配合,对手机起到防摔、减震作用。本实施例中,齿轮组20包括第一拨动齿轮23、主齿轮25以及第二拨动齿轮24,第一拨动齿轮23和第二拨动齿轮24分别与主齿轮25呈啮合布置,第一拨动齿轮23形成第一拨动部21,第二拨动齿轮24具有延伸至壳体10外的第二拨动部22;这样,无论拨动第一拨动部21或者第二拨动部22,均可使第一拨动齿轮23、主齿轮25和第二拨动齿轮24呈联动布置,极大提高趣味性和减压效果。壳体10的两边分别形成拨动槽13,第一拨动部21和第二拨动部22分别置于两边的拨动槽13,从而便于对第一拨动部21和第二拨动部22进行拨动。拨动槽13朝内凹陷布置,且第一拨动部21的外边沿与拨动槽13的槽口呈平齐布置,这样,对第一拨动齿轮23起到保护作用。第二拨动部22的外边沿与拨动槽13的槽口呈平齐布置,这样,对第二拨动齿轮24起到保护作用。沿壳体10的两边,第一拨动部21与第二拨动部22呈对应布置;实现多区域的操作,实现不同手势拿取手机时,均可实现齿轮组20联动。同时,第一拨动部21与第二拨动部22分别设有壳体10的两边,有助于降低手机碰摔时,对第一拨动部21与第二拨动部22的损害,从而起到保护作用。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第一拨动部21处于壳体10的正面的中部;便于操作者的拇指对第一拨动部21进行拨动,满足人体工程学。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壳体10的下部的1/3处形成对应区,第二拨动部22处于对应区;便于操作者的无名指或尾指对第二拨动部22进行拨动,满足人体工程学。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壳体10的两边分别形成通过口,第一拨动齿轮23贯穿通过口形成第一拨动部21,第二拨动齿轮24贯穿通过口形成第二拨动部22;便于拨动第一拨动部21与第二拨动部22;同时,降低第一拨动齿轮23和第二拨动齿轮24的设置影响手机的放置。齿轮组20包括保护齿轮27,壳体10具有照相口11,当手机置于壳体10时,手机的摄像头与照相口11呈对应布置;保护齿轮27与壳体10的正面呈固定布置,保护齿轮27与照相口11呈对应布置;在保护齿轮27的作用下,实现对手机的摄像头起到保护作用。保护齿轮27与主齿轮25呈啮合布置,实现第一拨动齿轮23、主齿轮25、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多功能手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齿轮组,所述壳体的背面形成放置空间,所述放置空间用于放置手机;所述齿轮组活动安设所述壳体的正面,且所述齿轮组具有延伸至所述壳体外的第一拨动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功能手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齿轮组,所述壳体的背面形成放置空间,所述放置空间用于放置手机;所述齿轮组活动安设所述壳体的正面,且所述齿轮组具有延伸至所述壳体外的第一拨动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组包括第一拨动齿轮、主齿轮以及第二拨动齿轮,所述第一拨动齿轮和所述第二拨动齿轮分别与所述主齿轮呈啮合布置,所述第一拨动齿轮形成所述第一拨动部,所述第二拨动齿轮具有延伸至所述壳体外的第二拨动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壳体的两边,所述第一拨动部与所述第二拨动部呈对应布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拨动部处于所述壳体的正面的中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所述壳体的下部的1/3处形成对应区,所述第二拨动部处于所述对应区。


6.如权利要求2-5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功能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组包括保护齿轮,所述壳体具有照相口,当手机置于所述壳体时,手机的摄像头与所述照相口呈对应布置;所述保护齿轮与所述壳体的正面呈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太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