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梯形防松密封垫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8999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密封垫圈,特别涉及一种梯形防松密封垫圈,属于垫圈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梯形防松密封垫圈,包括梯形垫圈,梯形垫圈的内部开设有开槽,且开槽为环形,开槽位于梯形垫圈内部的边侧处,开槽的一侧内壁上通过粘合剂粘合连接有第一弹簧钢圈,开槽的另一侧内壁上通过粘合剂粘合连接有第二弹簧钢圈,第一弹簧钢圈的底端与第二弹簧钢圈的底端固定连接,第一弹簧钢圈的外壁上和第二弹簧钢圈的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套环,两个套环的内腔中滑动穿插连接有弹簧钢环,通过弹簧钢环防止第二弹簧钢圈弹性形变过度而发生断裂的情况,通过第二弹簧钢圈的弹性势能会给梯形垫圈的外壁提供一定的回复力。

A kind of trapezoid lock gas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梯形防松密封垫圈
本技术涉及一种密封垫圈,特别涉及一种梯形防松密封垫圈,属于垫圈

技术介绍
橡胶垫圈具有耐油、耐酸碱、耐寒热、耐老化等性能,可直接切割成各种形状的密封垫片,广泛应用于医药、电子、化工、抗静电、阻燃、食品等行业。在橡胶垫圈的使用中,一般有橡胶平垫圈和橡胶密封垫圈,而橡胶密封垫圈的形状一般为圆环形或是梯形,在梯形橡胶垫圈的使用中,由于梯形橡胶垫圈的外壁为斜面,通常是将梯形橡胶垫圈放置于沉孔中,利用其倾斜的外壁对沉孔进行密封,但当梯形橡胶垫圈的外壁与沉孔的内壁相接触时,由于橡胶的材质较软,这就使得橡胶垫圈的外壁容易长时间变形,然而当变形超出橡胶的弹性限度外,这就可能造成垫圈的永久性形变,不能再次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梯形防松密封垫圈,解决现有设备中梯形垫圈的外壁由于挤压过度,回复不了梯形垫圈原始状态的情况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梯形防松密封垫圈,包括梯形垫圈,梯形垫圈的内部开设有开槽,且所述开槽为环形,所述开槽位于梯形垫圈内部的边侧处,所述开槽的一侧内壁上通过粘合剂粘合连接有第一弹簧钢圈,所述开槽的另一侧内壁上通过粘合剂粘合连接有第二弹簧钢圈,所述第一弹簧钢圈的底端与第二弹簧钢圈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钢圈的外壁上和第二弹簧钢圈的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套环,两个所述套环的内腔中滑动穿插连接有弹簧钢环,所述弹簧钢环两端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套环的顶部开设有与滑块相配合的滑槽,所述滑块的顶端穿过滑槽固定连接有限位球。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第二弹簧钢圈内壁的底部等距环绕固定连接有至少三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一端与第一弹簧钢圈外壁的底部固定连接。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第一弹簧钢圈的外部设置有第一磁石,所述第二弹簧钢圈内部且与第一磁石的位置相对应处设置有第二磁石,所述第一磁石与第二磁石均为环形,所述第一磁石与第二磁石同性磁极相对。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第一磁石通第一连接座固定连接于第一弹簧钢圈的中部,所述第二磁石通过第二连接座固定连接于第二弹簧钢圈的中部。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为:所述梯形垫圈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位于梯形垫圈的中部。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第一弹簧钢圈呈圆筒形,所述第二弹簧钢圈的横截面为梯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减小套环与弹簧钢环连接位置的应力,通过弹簧钢环防止第二弹簧钢圈弹性形变过度而发生断裂的情况,而第二弹簧钢圈对梯形垫圈的外部也有一定的缓冲支撑作用,第二弹簧钢圈的弹性势能会给梯形垫圈的外壁提供一定的回复力,防止梯形垫圈的外壁由于挤压过度,回复不了其原始状态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梯形垫圈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开槽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滑槽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第一弹簧钢圈和第二弹簧钢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梯形垫圈,2-开槽,3-第一弹簧钢圈,4-第二弹簧钢圈,5-套环,6-弹簧钢环,7-滑块,8-滑槽,9-限位球,10-加强筋,11-第一磁石,12-第二磁石,13-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梯形防松密封垫圈,包括梯形垫圈1,梯形垫圈1的内部开设有开槽2,且开槽2为环形,开槽2的横截面为梯形,开槽2内腔顶端的内径大于开槽2内腔底端的内径,开槽2位于梯形垫圈1内部的边侧处,开槽2的一侧内壁上通过粘合剂粘合连接有第一弹簧钢圈3,第一弹簧钢圈3可以对梯形垫圈1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当螺母等部件挤压梯形垫圈1的顶部时,第一弹簧钢圈3会给梯形垫圈1的内部提供支撑力,防止梯形垫圈1的形变过度,开槽2的另一侧内壁上通过粘合剂粘合连接有第二弹簧钢圈4,第二弹簧钢圈4与梯形垫圈1的侧壁相互平行,当梯形垫圈1侧壁向内运动时,便会使第二弹簧钢圈4向内运动,通过第二弹簧钢圈4的弹性回复力,便于对梯形垫圈1的侧壁进行缓冲支撑,第一弹簧钢圈3的底端与第二弹簧钢圈4的底端固定连接,第一弹簧钢圈3的外壁上和第二弹簧钢圈4的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套环5,两个套环5的内腔中滑动穿插连接有弹簧钢环6,弹簧钢环6为弧形向着加强筋10一侧的方向进行凹陷,弹簧钢环6两端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7,套环5的顶部开设有与滑块7相配合的滑槽8,滑块7的顶端穿过滑槽8固定连接有限位球9,限位球9可以对滑块7的运动进行限制,防止滑块7脱离出滑槽8的内腔。其中,第二弹簧钢圈4内壁的底部等距环绕固定连接有至少三个加强筋10,加强筋10可以加强第二弹簧钢圈4底部的稳定性,减小第二弹簧钢圈4底部的形变量,加强筋10的一端与第一弹簧钢圈3外壁的底部固定连接。其中,第一弹簧钢圈3的外部设置有第一磁石11,第二弹簧钢圈4内部且与第一磁石11的位置相对应处设置有第二磁石12,第一磁石11与第二磁石12均为环形,第一磁石11与第二磁石12同性磁极相对,通过第一磁石11和第二磁石12之间的相互排斥力,可以对第二弹簧钢圈4进行进一步的支撑,尽可能地减小梯形垫圈1外壁的形变量。其中,第一磁石11通第一连接座固定连接于第一弹簧钢圈3的中部,第二磁石12通过第二连接座固定连接于第二弹簧钢圈4的中部,通过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便于对第一磁石11和第二磁石12与第一弹簧钢圈3和第二弹簧钢圈4之间的连接。其中,梯形垫圈1上开设有通孔13,通孔13位于梯形垫圈1的中部,通孔13可以便于螺栓等定位部件的穿过。其中,第一弹簧钢圈3呈圆筒形,第一弹簧钢圈3与通孔13的内壁平行,第二弹簧钢圈4的横截面为梯形,第二弹簧钢圈4与梯形垫圈1的外壁平行。下面将具体阐述本技术的具体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当将梯形垫圈1放置于沉孔的内腔中时,向下按压梯形垫圈1,使梯形垫圈1的外壁与沉孔内壁的顶部相接触,然后继续按压梯形垫圈1,此时梯形垫圈1的外壁会发生局部变形,梯形垫圈1外壁的顶部会紧贴着沉孔的内壁向下移动,通过梯形垫圈1外壁与沉孔内壁的相互贴合,从而达到对沉孔密封的目的,而当梯形垫圈1的外壁发生局部变形时,会挤压第二弹簧钢圈4,使第二弹簧钢圈4向着第一弹簧钢圈3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当第二弹簧钢圈4向内发生弹性形变时,一个套环5会随着第二弹簧钢圈4向着另一个套环5的方向进行运动,从而使弹簧钢环6发生弹性形变对第二弹簧钢圈4的形变进行缓冲支撑,而当弹簧钢环6发生弹性形变时也会带动滑块7在滑槽8的内腔中进滑动,从而通过套环5给弹簧钢环6的形变以形变空间,减小套环5与弹簧钢环6连接位置的应力,通过弹簧钢环6防止第二弹簧钢圈4弹性形变过度而发生断裂的情况,而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梯形防松密封垫圈,包括梯形垫圈(1),其特征在于:梯形垫圈(1)的内部开设有开槽(2),且所述开槽(2)为环形,所述开槽(2)位于梯形垫圈(1)内部的边侧处,所述开槽(2)的一侧内壁上通过粘合剂粘合连接有第一弹簧钢圈(3),所述开槽(2)的另一侧内壁上通过粘合剂粘合连接有第二弹簧钢圈(4),所述第一弹簧钢圈(3)的底端与第二弹簧钢圈(4)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钢圈(3)的外壁上和第二弹簧钢圈(4)的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套环(5),两个所述套环(5)的内腔中滑动穿插连接有弹簧钢环(6),所述弹簧钢环(6)两端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7),所述套环(5)的顶部开设有与滑块(7)相配合的滑槽(8),所述滑块(7)的顶端穿过滑槽(8)固定连接有限位球(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梯形防松密封垫圈,包括梯形垫圈(1),其特征在于:梯形垫圈(1)的内部开设有开槽(2),且所述开槽(2)为环形,所述开槽(2)位于梯形垫圈(1)内部的边侧处,所述开槽(2)的一侧内壁上通过粘合剂粘合连接有第一弹簧钢圈(3),所述开槽(2)的另一侧内壁上通过粘合剂粘合连接有第二弹簧钢圈(4),所述第一弹簧钢圈(3)的底端与第二弹簧钢圈(4)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钢圈(3)的外壁上和第二弹簧钢圈(4)的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套环(5),两个所述套环(5)的内腔中滑动穿插连接有弹簧钢环(6),所述弹簧钢环(6)两端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7),所述套环(5)的顶部开设有与滑块(7)相配合的滑槽(8),所述滑块(7)的顶端穿过滑槽(8)固定连接有限位球(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形防松密封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钢圈(4)内壁的底部等距环绕固定连接有至少三个加强筋(10),所述加强筋(10)的一端与第一弹簧钢圈(3)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谷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阿特密特密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