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8525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包括自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基层、夯土层、透水层、海绵混凝土层和透水沥青层,道路两侧还分别设有蓄水暗沟,透水层内还铺设有多根蓄水管,蓄水管上设有与蓄水暗沟相通的溢水管、通气管;该路面结构内还设有沿竖直方向铺设的吸水管,吸水管的底端伸入所述蓄水管,吸水管的自下至上依次穿过透水层、海绵混凝土层和透水沥青层且吸水管的顶端位于透水沥青层内,吸水管内填充有吸水棉条且吸水管的管壁上设有透水透气孔。本申请通过在道路两侧设置蓄水暗沟、在透水层内设置蓄水管,蓄水能力强;还可通过水的蒸发降低道路表面温度,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A pavement structure based on sponge C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
本技术涉及道路工程技术,尤其是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城市建设中道路面积占据了很大部分,大部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都是采用沥青、水泥混凝土、石板、水泥彩砖等不透水材料进行铺装,由此形成了封闭地表,封闭地表虽然可以改善交通、道路状况和美化环境,但也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不管是沥青路面还是水泥路面的温度都会高于气温很多,其原因是路面在长时间的光照下充分吸收热量,这种现象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下雨时能起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作用,需要时再讲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进而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如中国公开专利文件CN206477210U公开的“海绵混凝土路面结构”,从下至上一次铺设为夯土层、三维骨架层、找平层、透水层和海绵混凝土层,找平层上开设有若干点状分布的通孔且通孔内填充有与透水层相同的材料并与透水层同步成型,在所述透水层上表面开始有若干点状分布的盲孔且在盲孔内填充有与海绵混凝土层相同的材料并与海绵混凝土层同步成型,通过采用多层锚固设计,结构稳定可靠,利用海绵保持水特性对缓解热岛现象有利。该文件公开的路面结构,虽然能通过海绵混凝土层、透水层蓄水,但蓄水能力差,不能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用于解决现有路面结构蓄水能力差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包括自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基层、夯土层、透水层、海绵混凝土层和透水沥青层,道路两侧还分别设有蓄水暗沟,所述蓄水暗沟的顶面不高于所述透水层且所述蓄水暗沟的底面不低于所述夯土层,所述透水层内还铺设有多根蓄水管,所述蓄水管上高于蓄水管的管径中心的位置还设有与所述蓄水暗沟相通的溢水管,所述蓄水管的顶部还通过通气管与所述蓄水暗沟相通,所述通气管的铺设高度大于所述溢水管的铺设高度;所述路面结构内还设有沿竖直方向铺设的吸水管,所述吸水管的底端伸入所述蓄水管且所述吸水管的底端靠近所述蓄水管的底部,所述吸水管的自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透水层、所述海绵混凝土层和所述透水沥青层且所述吸水管的顶端位于所述透水沥青层内,所述吸水管内填充有吸水棉条且所述吸水管的管壁上设有透水透气孔,所述吸水管内的棉条可利用毛细作用将所述蓄水管内的水向上传递至所述海绵混凝土层和所述透水沥青层。本技术提供的基于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进一步地,所述透水沥青层采用透水性沥青混合材料PAC-20铺设,厚度为11cm,孔隙率为22%,渗水系数为5760ml/min。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暗沟的内壁上还覆设有防水层。进一步地,所述吸水管的长径比不太大于30。进一步地,所述透水透气孔为圆孔且所述透水透气孔的直径不大于十分之一的所述吸水管的内径。进一步地,所述透水透气孔为椭圆孔,所述透水透气孔的长轴与所述吸水管的中心轴线平行,所述透水透气孔的长轴不大于十分之一的所述吸水管的内径。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道路两侧设置蓄水暗沟、在透水层内设置蓄水管,雨水可经过透水沥青层、海绵混凝土层后在透水层和蓄水管内储存,当雨量较大时多余的雨水可通过溢水管流入蓄水暗沟,蓄水能力强;通过设置吸水管,当路面温度较高时(即透水沥青层、海绵混凝土层温度较高时),吸水管内的吸水棉条可利用毛细作用将蓄水管内的水向上传递至透水沥青层、海绵混凝土层,通过水的蒸发降低道路表面温度,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路面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路面结构的另一个位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吸水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至图3所示的本技术的基于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基于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包括自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基层10、夯土层20、透水层30、海绵混凝土层40和透水沥青层50,道路两侧还分别设有蓄水暗沟60,蓄水暗沟60的顶面不高于透水层30且蓄水暗沟60的底面不低于夯土层20;透水层30内还铺设有多根蓄水管70,蓄水管70上高于蓄水管的管径中心的位置还设有与蓄水暗沟相通的溢水管71,蓄水管70的顶部还通过通气管72与蓄水暗沟60相通,通气管72的铺设高度大于溢水管71的铺设高度;该路面结构内还设有沿竖直方向铺设的吸水管80,吸水管80的底端伸入蓄水管70且吸水管80的底端靠近蓄水管70的底部,吸水管80的自下至上依次穿过透水层30、海绵混凝土层40和透水沥青层50且吸水管80的顶端位于透水沥青层80内,吸水管80内填充有吸水棉条且吸水管80的管壁上设有透水透气孔81,吸水管80内的吸水棉条可利用毛细作用将蓄水管70内的水向上传递至海绵混凝土层40和透水沥青层50。该实施例中的基于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通过在道路两侧设置蓄水暗沟、在透水层内设置蓄水管,雨水可经过透水沥青层、海绵混凝土层后在透水层和蓄水管内储存,当雨量较大时多余的雨水可通过溢水管流入蓄水暗沟,蓄水能力强;通过设置吸水管,当路面温度较高时(即透水沥青层、海绵混凝土层温度较高时),吸水管内的吸水棉条可利用毛细作用将蓄水管内的水向上传递至透水沥青层、海绵混凝土层,通过水的蒸发降低道路表面温度,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具体而言,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通气管72可减小蓄水管中的雨水向蓄水暗沟流动时的阻力;通过设置通气管还可以消除吸水管中的负压,降低吸水棉条利用毛细作用将水向上传递时的阻力,可提高水的蒸发量以有效降低道路表面的温度。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透水沥青层50采用透水性沥青混合材料PAC-20铺设,厚度为11cm,孔隙率为22%,渗水系数为5760ml/min,由此可放置大直径堵塞物堵塞透水沥青层,保证透水沥青层对雨水的顺畅渗透,保持路面的透水效果,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优选地,蓄水暗沟的内壁上还覆设有防水层,由此可有效地留存部分雨水备用,具体而言,蓄水暗沟内还设有与地表相连的抽水管,可根据需要将蓄水暗沟内的雨水通过水泵抽送至地表进行绿化灌溉。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吸水管80的长径比不太大于30,由此保证通过吸水棉条能够将蓄水管中的水通过毛细作用向上传递至透水沥青层、海绵混凝土层以降低道路表面温度。优选地,透水透气孔81为圆孔且透水透气孔81的直径不大于十分之一的吸水管80的内径。优选地,透水透气孔81为椭圆孔,透水透气孔81的长轴与吸水管80的中心轴线平行,透水透气孔8的长轴不大于十分之一的吸水管80的内径,由此使得通过吸水管内的吸水棉条能可靠地将蓄水管中的水利用毛细作用输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基层、夯土层、透水层、海绵混凝土层和透水沥青层,道路两侧还分别设有蓄水暗沟,所述蓄水暗沟的顶面不高于所述透水层且所述蓄水暗沟的底面不低于所述夯土层,所述透水层内还铺设有多根蓄水管,所述蓄水管上高于蓄水管的管径中心的位置还设有与所述蓄水暗沟相通的溢水管,所述蓄水管的顶部还通过通气管与所述蓄水暗沟相通,所述通气管的铺设高度大于所述溢水管的铺设高度;所述路面结构内还设有沿竖直方向铺设的吸水管,所述吸水管的底端伸入所述蓄水管且所述吸水管的底端靠近所述蓄水管的底部,所述吸水管的自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透水层、所述海绵混凝土层和所述透水沥青层且所述吸水管的顶端位于所述透水沥青层内,所述吸水管内填充有吸水棉条且所述吸水管的管壁上设有透水透气孔,所述吸水管内的棉条可利用毛细作用将所述蓄水管内的水向上传递至所述海绵混凝土层和所述透水沥青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基层、夯土层、透水层、海绵混凝土层和透水沥青层,道路两侧还分别设有蓄水暗沟,所述蓄水暗沟的顶面不高于所述透水层且所述蓄水暗沟的底面不低于所述夯土层,所述透水层内还铺设有多根蓄水管,所述蓄水管上高于蓄水管的管径中心的位置还设有与所述蓄水暗沟相通的溢水管,所述蓄水管的顶部还通过通气管与所述蓄水暗沟相通,所述通气管的铺设高度大于所述溢水管的铺设高度;所述路面结构内还设有沿竖直方向铺设的吸水管,所述吸水管的底端伸入所述蓄水管且所述吸水管的底端靠近所述蓄水管的底部,所述吸水管的自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透水层、所述海绵混凝土层和所述透水沥青层且所述吸水管的顶端位于所述透水沥青层内,所述吸水管内填充有吸水棉条且所述吸水管的管壁上设有透水透气孔,所述吸水管内的棉条可利用毛细作用将所述蓄水管内的水向上传递至所述海绵混凝土层和所述透水沥青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龙波刘海波肖倩倩王月贞许喜鹏张晓科
申请(专利权)人:裕华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