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48359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2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热连轧钢带的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轧制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钢带表面质量和成材率的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钢坯加热后依次进行6道次粗轧、热卷箱成卷、精轧、层流冷却、卷取,得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所述精轧经过7个道次进行轧制,第1道次的轧制速度≥10m/s;第7道次的轧制速度≤15.5m/s;所述精轧的开轧温度为1080℃~1150℃;终轧温度为860℃~920℃。本发明专利技术轧制方法稳定性高,所得热连轧钢带表面质量好,成材率可达95%以上。

Rolling method of hot continuous rolling strip with extremely thin gau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热连轧钢带的生产
,具体涉及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轧制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对能源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节能和环保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目前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研究表明,降低汽车重量能够有效降低油耗以及排放,整车质量每下降10%,油耗下降6%~8%,排放下降4%~10%,轻量化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新材料的应用则被认为是实现汽车“减重”的关键。汽车结构用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经酸洗后作为部分冷轧产品的理想替代产品,具有生产流程短、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降低产品成品的优点,尤其是近年来,高表面质量、高成形性酸洗板替代厚规格冷轧板已成为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但是,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开发和生产存在诸如:钢带尾部轧烂、表面氧化铁皮压入、麻坑、麻点、空洞、浪形、甚至轧废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钢带表面质量和成材率的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轧制方法。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钢坯加热后依次进行6道次粗轧、热卷箱成卷、精轧、层流冷却、卷取,得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所述精轧经过7个道次进行轧制,第1道次的轧制速度≥10m/s;第7道次的轧制速度≤15.5m/s;所述精轧的开轧温度为1080℃~1150℃;终轧温度为860℃~920℃。进一步地,所述钢坯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组成:C≤0.12%,Si≤0.50%,Mn≤1.5%,Cr≤0.80%,Ti≤0.06%,Als≥0.010%,P≤0.015%,S≤0.01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进一步地,所述钢坯的长度≤9.5m;钢坯的加热温度为1240℃~1280℃。进一步地,所述粗轧工序的奇数道次进行高压除鳞,除鳞水水压≥20MPa。进一步地,所述粗轧后获得34~38mm的中间坯。进一步地,所述钢坯经粗轧工序后进行高压除鳞后进入热卷箱成卷;所述除鳞水水压≥20MPa。进一步地,所述精轧采用七架热连轧机组进行轧制,热连轧机机架之间各活套的张力和套量值满足如下要求:活套L1张力为6.0~7.0MPa,套量为9.0~10.0mm;活套L2张力为9.0~10.0MPa,套量为14.0~15.0mm;活套L3张力为11.0~12.0MPa,套量为12.0~13.0mm;活套L4张力为13.0~14.0MPa,套量为11.0~12.0mm;活套L5张力为14.0~15.0MPa,套量为8.0~9.0mm;活套L6张力为15.5~17.0MPa,套量为7.0~8.0mm;所述活套的起套角度为15°~25°。进一步地,所述精轧机组的轧辊使用周期为20km~50km。进一步地,所述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厚度为1.0~1.8mm。进一步地,所述层流冷却采用稀疏冷却模式,冷却水上下集管开放比例分别为20%~50%和50%~80%。进一步地,所述卷取的温度为540~66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采用6道次粗轧和7道次精轧的轧制方式,并配以本专利技术钢坯的加热工艺,得到的热连轧钢带具有表面质量高的优点,避免了现有技术在制备钢带过程中出现的钢带尾部轧烂、表面氧化铁皮压入、麻坑、麻点、空洞、浪形、轧废等缺陷。本专利技术轧制方法稳定性高,可以提高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成材率,成材率可达95%以上。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得到的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表面无“横折”缺陷,表面粗糙度Ra在1.5μm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为解决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如:钢带尾部轧烂、表面氧化铁皮压入、麻坑、麻点、空洞、浪形、甚至轧废等问题,实现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轧制稳定性轧制,提高表面质量和成材率,提出了一种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轧制方法。具体的,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钢坯在1240~1280℃加热后依次进行6道次粗轧,其中粗轧工序的奇数道次进行高压除鳞,粗轧完成后进行高压除鳞后进入热卷箱成卷,进入精轧工序,精轧经过7个道次进行轧制,轧制过程采用升速轧制,第1道次的轧制速度≥10m/s,第7道次的轧制速度≤15.5m/s,精轧的开轧温度为1080℃~1150℃,终轧温度为860℃~920℃。精轧采用七架热连轧机组进行轧制,热连轧机机架之间各活套的张力和套量值满足如下要求:活套L1张力为6.0~7.0MPa,套量为9.0~10.0mm;活套L2张力为9.0~10.0MPa,套量为14.0~15.0mm;活套L3张力为11.0~12.0MPa,套量为12.0~13.0mm;活套L4张力为13.0~14.0MPa,套量为11.0~12.0mm;活套L5张力为14.0~15.0MPa,套量为8.0~9.0mm;活套L6张力为15.5~17.0MPa,套量为7.0~8.0mm;活套的起套角度为15°~25°,精轧后进行层流冷却,卷取即得。本专利技术精轧时采用上述工艺参数能够确保带钢不会和出口导卫板产生擦挂,同时加大机架间张力后,带钢在机架间拉伸更加充分,不易发生带钢跑偏,进而提高极薄规格带钢轧制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精轧机组的轧辊使用周期为20km~50km。在本专利技术精轧过程中关闭所有机架冷却水和除鳞水。精轧的过渡厚度依次为2.0mm→1.8mm→1.65mm→1.5mm→1.4mm→1.3mm→1.2mm→1.1mm→1.0mm。即:当轧制成品厚度为1.0mm的热连轧钢带时,可以选择上述除厚度为2.0mm外的其他厚度的热连轧钢带成品按照上述过渡厚度依次进行轧制;当轧制成品厚度为1.4mm的热连轧钢带时,可以选择厚度为2.0mm、1.8mm、1.65mm和1.5mm的热连轧钢带按照上述过渡厚度依次进行轧制。采用上述轧制方法可以减少工序,节约能耗,大大降低成本。采用本专利技术粗轧、精轧的轧制方式,并配以合适的钢坯加热工艺,得到的热连轧钢带具有表面质量高的优点,表面无“横折”缺陷,表面粗糙度Ra在1.5μm以下。并且,本专利技术轧制方法稳定性高,可以提高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成材率,成材率可达95%以上。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阐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实施例和对比例实施例和对比例中钢坯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组成,见表1。表1实施例和对比例中钢坯的化学成分CSiMnPSCrTiAls实施例10.110.221.430.0120.0070.360.055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钢坯加热后依次进行6道次粗轧、热卷箱成卷、精轧、层流冷却、卷取,得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所述精轧经过7个道次进行轧制,第1道次的轧制速度≥10m/s;第7道次的轧制速度≤15.5m/s;所述精轧的开轧温度为1080℃~1150℃;终轧温度为860℃~920℃。/n

【技术特征摘要】
1.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钢坯加热后依次进行6道次粗轧、热卷箱成卷、精轧、层流冷却、卷取,得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所述精轧经过7个道次进行轧制,第1道次的轧制速度≥10m/s;第7道次的轧制速度≤15.5m/s;所述精轧的开轧温度为1080℃~1150℃;终轧温度为860℃~9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坯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组成:C≤0.12%,Si≤0.50%,Mn≤1.5%,Cr≤0.80%,Ti≤0.06%,Als≥0.010%,P≤0.015%,S≤0.01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坯的长度≤9.5m;钢坯的加热温度为1240℃~1280℃。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粗轧工序的奇数道次进行高压除鳞,除鳞水水压≥20MPa。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粗轧后获得34~38mm的中间坯。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极薄规格热连轧钢带的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创伟李正荣崔凯禹熊雪刚
申请(专利权)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