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的中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8219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2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的中药,可有效解决气虚血瘀证中风的用药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中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生黄芪30‑45g、续断12‑18g、全虫9‑12g、地龙9‑12g、川芎9‑15g、桃仁9‑15g和黑木耳6‑12g,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疗效显著,是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药物上的创新。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apoplexy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的中药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领域,特别是一种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的中药。
技术介绍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由于中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气虚血瘀证是中风病常见证型之一,可见于中风病的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古代医家亦谓“年逾四旬气衰之际”而“多有此疾(中风)”。盖因年逾四旬之人,脏腑气血渐渐衰弱,元气逐渐不足。“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元气不足,则气虚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成瘀;气能摄血,元气不足,则气不摄血,血溢于脉外,离经之血亦是瘀血。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气虚血瘀,舌本失养,故语言謇涩;气虚失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因此,专利技术一种有效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的药物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的中药,可有效解决气虚血瘀证中风的用药问题。中风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据此,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中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生黄芪30-45g、续断12-18g、全虫9-12g、地龙9-12g、川芎9-15g、桃仁9-15g和黑木耳6-12g,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分成两份,即得。本专利技术具有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疗效显著,是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药物上的创新。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时,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生黄芪37g、续断15g、全虫10g、地龙10g、川芎12g、桃仁12g和黑木耳9g,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分成两份,即得。实施例2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时,还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生黄芪30g、续断12g、全虫9g、地龙9g、川芎9g、桃仁9g和黑木耳6g,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分成两份,即得。实施例3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时,还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生黄芪45g、续断18g、全虫12g、地龙12g、川芎15g、桃仁15g和黑木耳12g,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分成两份,即得。本专利技术方中,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川芎、桃仁、地龙、全虫活血化瘀,搜风通络;黑木耳补气养血,益气强身、滋肾养胃、活血;续断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络。现代研究发现:黑木耳能抗血凝、抗血栓、降血脂,黑木耳的作用降低血粘,软化血管,使血液流动动畅,减少心血管病发生,诸药合用,具有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疗效显著,并经临床试验得到了充分证明,相关实验资料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病例资料观察病例共120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6.6±12.3)岁。对照组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7.2±13.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颁布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气虚血瘀证,主症:肢体软弱,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气促乏力,心悸、面色晄白,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细缓或细涩。1.1.3纳入标准符合西医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且符合气虚血瘀证;年龄40~75周岁;签订知情同意书。2治疗方案2.1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包括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14d为1个疗程。控制血糖、血压,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合并颅内压高者给予降颅压。2.2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制得的中药汤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14d为一疗程,治疗14d后观察疗效。疗效判定标准中医证候疗效积分判定标准:根据积分量表,采用尼莫地平方法:(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基本痊愈:临床症状、体征、中医症候疗效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中医症候疗效积分减少70%~94%;有效:临床症状、体征、中医症候疗效积分减少30%~69%;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症候疗效积分减少<30%。总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总例数×100%。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均经SPSS16.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1两组间临床综合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60103413395.00%对照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生黄芪30-45g、续断12-18g、全虫9-12g、地龙9-12g、川芎9-15g、桃仁9-15g和黑木耳6-12g,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分成两份,即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生黄芪30-45g、续断12-18g、全虫9-12g、地龙9-12g、川芎9-15g、桃仁9-15g和黑木耳6-12g,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分成两份,即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生黄芪37g、续断15g、全虫10g、地龙10g、川芎12g、桃仁12g和黑木耳9g,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分成两份,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良芝常学辉郭健丁虹杜凤丽许培东张创业金阳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