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机构的水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7784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2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具机构的水口装置,其包括:进水口,所述进水口用于注胶;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进水口下方,并可进出所述进水口;分流管,所述分流管与所述进水管下端相连通;以及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端与所述分流管相连通,下端插入型腔入口。采用上述设计,使得水口装置在使用时可根据生产需要往下压或者往上拉,还可与型腔脱离,便于后期维护和清理,其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制作工艺又极其简单。

A kind of nozzle device of mould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具机构的水口装置
本技术涉及模具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具机构的水口装置。
技术介绍
模具(mújù),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模具一般包括动模和定模(或凸模和凹模)两个部分,二者可分可合。分开时取出制件,合拢时使坯料注入模具型腔成形。通常从水口注入原料,原料经由水口流入模具型腔,成型后再脱模出来。由此可见水口的设计至关重要。传统的水口是固定不动的,给人们生产过程中带来许多不便。因此,现在亟需设计一种能解决上述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的模具机构的水口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具机构的水口装置。本技术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具机构的水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机构的水口装置包括:进水口,所述进水口用于注胶;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进水口下方,并可进出所述进水口;分流管,所述分流管与所述进水管下端相连通;以及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端与所述分流管相连通,下端插入型腔入口。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上端呈漏斗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下端设有与所述分流管相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处设有分别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进水管相配合的第一通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管至少为两个。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流管上靠近所述出水管处还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分流管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二通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块上还设有螺栓,所述螺栓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包括:进水口,所述进水口用于注胶;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进水口下方,并可进出所述进水口;分流管,所述分流管与所述进水管下端相连通;以及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端与所述分流管相连通,下端插入型腔入口。采用上述设计,使得水口装置在使用时可根据生产需要往下压或者往上拉,还可与型腔脱离,便于后期维护和清理,其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制作工艺又极其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进水口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组装在A板和B板上的状态参考图;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组装在A板和B板上另一视角的状态参考图;图5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A板和B板合在一起后的状态参考图。图中:1、进水口;2、进水管;3、分流管;4、出水管;5、限位块;6、螺栓;7、凹槽;8、A板;81、长槽;9、B板;91、型腔通孔;92、盲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浅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如图1-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具机构的水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机构的水口装置包括:进水口1,所述进水口1用于注胶;进水管2,所述进水管2设置在所述进水口1下方,并可进出所述进水口1;分流管3,所述分流管3与所述进水管2下端相连通;以及出水管4,所述出水管4上端与所述分流管3相连通,下端插入型腔入口。具体的,进水口1固定在A板8上,在B板9上分别设置与出水管4相配合的型腔通孔91,及与限位块5和螺栓6相配合的盲孔92。其中B板9的型腔通孔91与固定在B板9上的上型腔相通。详细的说,进水口1的上端可以与A板8的上表面齐平,进水口1的下表面与A板8的下表面齐平,A板8的下表面还设有与凹槽7和分流管3相配合的长槽81。进水管2处于进水口1的正下方,需要注塑时,进水管2插入凹槽7处的第一通孔,便于原料从进水口1流入进水管2处。开模时,抬起A板8,又可令进水管2从第一通孔处分离。原料经由进水管2流入与进水管2相连通的分流管3内,再经由分流管3流入各出水管4处,直至从出水管4流入型腔内成型。在分流管3处设置与其固定连接的限位块5,限位块5上穿过一螺栓6,螺栓6的螺柱从下往上穿过限位块5并可在限位块5上来回滑动,螺柱的顶部插入A板8并与A板8固定连接,螺栓6的栓头直径大于限位块5上第二通孔的直径,所以螺栓6的栓头又对限位块5有一个限位作用。所以抬起A板8时,由于螺栓6与A板8的固定连接,使得整个水口装置挂在A板8上。在注塑时,将上下型腔合拢在一起,将出水管4插入B板9上与之相对应的型腔通孔91,将限位块5和螺栓6插入B板9上与之相对应的盲孔92处,需要说明的是,盲孔92为上大下小,大的地方与限位块5相配合,小的地方与螺栓6相配合,且盲孔92的深度足够在A板8下压到极限后完全容纳螺栓6。位置定好后,将A板8往下压,由于盲孔92对限位块5的限位作用,使得在A板8下压过程中限位块5不动,出水管4保持不动,螺栓6向下运动,使得进水口1和进水管2连接在一起,直至A板8不能继续往下,此时分流管3正好卡入凹槽7和A板8的长槽81里。原料依次从进水口1、进水管2、分流管3及出水管4流入型腔内。成型后,掀开A板8,使得水口装置随着A板8运动,与型腔分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1上端呈漏斗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1下端设有与所述分流管3相配合的凹槽7,所述凹槽7处设有分别与所述进水口1和所述进水管2相配合的第一通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管4至少为两个。具体的,传统的出水管4一般采用一个出水管4,即一次注塑成型一个模具,在数量为两个或者更多时,通常采用将水口装置固定的方式。本实施例出水管4为两个以上时,可以同时注塑多个模具,且可将水口装置脱离开,便于后期维护和清理等工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流管3上靠近所述出水管4处还设有限位块5,所述限位块5与所述分流管3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5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二通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块5上还设有螺栓6,所述螺栓6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具体的,螺栓6的螺柱穿过限位块5的第二通孔并与A板8固定连接,螺栓6的栓头直径大于第二通孔的直径,因此限位块5不能从螺栓6上脱落下来。使得螺栓6在随着A板8运动时,限位块5也随着运动,连带着与限位块5相连的分流管3也随着运动。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进水口1,所述进水口1用于注胶;进水管2,所述进水管2设置在所述进水口1下方,并可进出所述进水口1;分流管3,所述分流管3与所述进水管2下端相连通;以及出水管4,所述出水管4上端与所述分流管3相连通,下端插入型腔入口。采用上述设计,使得水口装置在使用时可根据生产需要往下压或者往上拉,还可与型腔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具机构的水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机构的水口装置包括:/n进水口,所述进水口用于注胶;/n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进水口下方,并可进出所述进水口;/n分流管,所述分流管与所述进水管下端相连通;以及/n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端与所述分流管相连通,下端插入型腔入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机构的水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机构的水口装置包括:
进水口,所述进水口用于注胶;
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进水口下方,并可进出所述进水口;
分流管,所述分流管与所述进水管下端相连通;以及
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端与所述分流管相连通,下端插入型腔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机构的水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上端呈漏斗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机构的水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下端设有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小钢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星钜精密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