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发光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6403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致发光器件。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电子发射层,该电子发射层由导电银浆制成,该导电银浆由银纳米颗粒和银纳米线的混合物与高分子材料混合而成;蓄能反光层,附着于该电子发射层;电子激发层,附着于该蓄能反光层;电子回收层,附着于该电子激发层;第一电极,附着于电子发射层,第二电极,附着于电子回收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致发光器件是一种低压电致发光器件,运行电压人体安全电压范围内,可降低电致发光器件安全隐患,扩宽了应用领域。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致发光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尤其涉及一种低压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电致发光器件由于其柔性高、质量轻、能耗低以及响应速度快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电致发光器件的直接驱动电压较高,一般为AC60伏~150伏,容易使材料老化,形成击穿点,大大影响产品寿命。而且由于该驱动电压远远高于人体的安全电压,应用时存在较大的触电安全隐患,严重限制了其在与人体紧密接触的产品中的应用。为此,本领域亟需一种能以较低电压驱动的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电子发射层,所述电子发射层由导电银浆制成,所述导电银浆由银纳米颗粒和银纳米线的混合物与高分子材料混合而成;蓄能反光层,附着于所述电子发射层;电子激发层,附着于所述蓄能反光层;电子回收层,附着于所述电子激发层;以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电子发射层附着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附着于所述电子回收层。在一实例中,所述电子发射层由所述导电银浆通过涂敷、印刷或电镀制成。在一实例中,所述导电银浆的方阻小于等于10-4Ω。在一实例中,所述蓄能反光层包括由高分子材料与反光陶瓷微粉复合而成的薄膜层。r>在一实例中,所述蓄能反光层的高分子材料包括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酯、聚氨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在一实例中,所述反光陶瓷微粉包括结晶硫酸钡、结晶碳酸钡、结晶钛酸钡、钛酸锶中的一种或多种与氧化铜掺杂的混合物。在一实例中,所述电子激发层包括高分子材料与荧光材料微胶囊复合而成的薄膜层。在一实例中,所述电子激发层的高分子材料包括透光度大于等于99%的改性环氧树脂、聚丙烯酸酯、聚氨酯或一种或多种混合物。在一实例中,所述荧光材料微胶囊包括粒径为1μm-100μm的硫化物与稀土的混合物颗粒。在一实例中,所述电子回收层包括方阻值小于等于3×10-2Ω透明导电层。在一实例中,所述电子发射层、所述蓄能反光层、所述电子激发层和所述电子回收层各自通过丝印进行组装,各层厚度为0.01mm–0.03mm。在一实例中,所述电致发光器件呈线状,所述蓄能反光层包覆所述电子发射层、所述电子激发层包覆所述蓄能反光层,所述电子回收层包覆所述电子激发层。在一实例中,所述电致发光器件还包括中心电极、外电极和保护层,所述电子发射层包覆所述中心电极,所述外电极耦接至所述电子回收层,所述保护层包覆所述电子回收层和所述外电极。在一实例中,所述电致发光器件呈面状。在一实例中,所述电致发光器件还包括第一封装保护层和第二封装保护层,所述第一封装保护层和所述第二封装保护层分别覆盖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本案通过对电致发光器件的各功能涂层的材料的改进,提供了一种安全电压驱动的、超薄、高寿命电致发光产品及器件。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致发光产品的常规工作电压为AC5V-36V,可以在人体安全电压范围内工作。频率从100-20000HZ,亮度范围在20cd-100cd/m2。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电致发光器件可耐高压,当在AC36v-150v工作时,其亮度高于常规产品,可达100cd-200cd/m2,较同电压频率驱动的常规产品亮度提升10-20%。由于采用低压交流电驱动,大大延缓了发光材料的老化周期,使得发光产品寿命提升30%以上。使产品更加节能,消除了其较高电压驱动的安全隐患,大大拓宽了其应用范围,特别适用于对安全性、发光寿命要求较高的场景的应用。附图说明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各组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并且具有类似的相关特性或特征的组件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的低压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图;以及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的低压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图。附图标记100、200:电致发光器件110、210:电子发射层120、220:蓄能反光层130、230:电子激发层140、240:电子回收层1501:第一电极1502:第二电极2501:中心电极2502:外电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描述。注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描述的诸方面仅是示例性的,而不应被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进行任何限制。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的低压电致发光器件100的结构图。图1中示出的低压电致发光器件100呈面状。本案的低压电致发光器件100的常规工作电压为AC5V-36V,可以在人体安全电压范围内工作的电致发光产品,大大提高了安全性。由于采用低压交流电驱动,大大延缓了发光材料的老化周期,使得发光产品寿命提升30%以上。使产品更加节能,消除了其较高电压驱动的安全隐患,大大拓宽了其应用范围,特别适用于对安全性、发光寿命要求较高的场景的应用。如图1所示,电致发光器件100可包括电子发射层110、蓄能反光层120、电子激发层130和电子回收层140。具体地,蓄能反光层120无缝均匀地附着在电子发射层上110,电子激发层130无缝均匀地附着在蓄能反光层120上,电子回收层140无缝均匀地附着在电子激发层130上。电子发射层110可由高导电率材料制成,具体地,可由高导电率的银浆制成。特别地,为了降低电致发光器件100的工作电压,本专利技术的高导电率银浆可由银纳米颗粒和银纳米线的混合物与高分子材料混合而成。传统的导电浆料主要由纳米银颗粒和高分子复配组成,由于高分子的绝缘作用,导致制备的浆料导电效率没有达到期望值,使得浆料本身电阻较大,分担了部分电压,使得发光器件端的电压变小,亮度较低。本案的导电银浆由于主要是银纳米颗粒和银纳米线混合而成,降低了高分子对于银颗粒的绝缘作用,大大提升导电浆料的导电效率,进而改善了发光器件的亮度,达到了低压发光的目的。在本案中,通过以银纳米颗粒和银纳米线混合物作为主要成分,高导电率银浆的方阻小于10-4Ω。银纳米线是一种横向直径小于100纳米,纵向长度无限制的纳米级别的具有优异导电性能的线。本案中,通过将银纳米线与纳米银颗粒通过物理方法混合,纳米银颗粒填充在纳米线之间,大大提高了导电性能。蓄能反光层120可附着于电子发射层110。蓄能反光层120为高透低电阻的高分子材料与超细、高纯度的反光陶瓷微粉复合而成超薄膜层,具有优异的储存电子和反射光线的能力。这里的高透低电阻的高分子材料的透光率高于99%,方阻小于等于10Ω。优选地,这里的高分子材料可包括热固性高透明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发射层,所述电子发射层由导电银浆制成,所述导电银浆由银纳米颗粒和银纳米线的混合物与高分子材料混合而成;蓄能反光层,附着于所述电子发射层;电子激发层,附着于所述蓄能反光层;电子回收层,附着于所述电子激发层;以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电子发射层附着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附着于所述电子回收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发射层,所述电子发射层由导电银浆制成,所述导电银浆由银纳米颗粒和银纳米线的混合物与高分子材料混合而成;蓄能反光层,附着于所述电子发射层;电子激发层,附着于所述蓄能反光层;电子回收层,附着于所述电子激发层;以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电子发射层附着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附着于所述电子回收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发射层由所述导电银浆通过涂敷、印刷或电镀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银浆的方阻小于等于10-4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反光层包括由高分子材料与反光陶瓷微粉复合而成的薄膜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反光层的高分子材料包括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酯、聚氨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陶瓷微粉包括结晶硫酸钡、结晶碳酸钡、结晶钛酸钡、钛酸锶中的一种或多种与氧化铜掺杂的混合物。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激发层包括高分子材料与荧光材料微胶囊复合而成的薄膜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激发层的高分子材料包括透光度大于等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玥马辉王振飞金超陈婷
申请(专利权)人:采埃孚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嘉兴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