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6277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向壳体,包括内部设有空腔的主体、设置于主体两端的安装座以及固设于主体一端的转向驱动端部,主体靠近转向驱动端部一端固设有压块管,主体外壁设置有多个夹持装置;夹持装置包括固设于主体外壁的环圈,靠近环圈周侧绕其轴线设置有多个环杆,环杆与所述环圈周壁之间固设有连接杆,环杆内部弹性滑移有与相邻环杆插接配合的滑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绕于主体周侧的环杆与连接杆之间的间隙可以将主体周侧的导线收于间隙中,再通过滑杆的滑移可以将两个滑杆之间的开口封堵,进而可以将导线圈在环杆与连接杆之间的间隙中。

A steering hous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向壳体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配件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转向壳体。
技术介绍
转向器在汽车配件中是必不可少的零件,现在大多数转向器都是利用转向齿轮与齿条之间的啮合传动方式实现方向传动的。但是,转向器周围还有一些与转向器配合的辅助部件,如扭矩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等,这些辅助部件通过导线连接于电子控制单元,此时需要将小齿轮和齿条外部环境隔绝开,防止其与接线发生纠缠现象,故而需要用到转向壳体保护小齿轮和齿条,但是,车辆在行驶中会发生颠簸,接线的自然垂落会由于车辆的颠簸而发生晃动,进而比较容易造成接线之间相互纠缠且容易造成安全隐患。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公告号为CN206510964U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电动转向壳体,其包括: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具有齿条空腔;转向驱动端部,所述转向驱动端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部并与所述主体部分一体成型,所述转向驱动端部具有齿轮空腔,所述齿轮空腔与所述齿条空腔相连通;环形夹持器,所述环形夹持器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主体部分的中部的外壁面,所述固定部上设有一固定轴;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所述第一夹爪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一控制部,所述第二夹爪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二夹持部和第二控制部,所述固定轴贯穿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一控制部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二夹持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的连接处。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电动转向壳体根据齿条和齿轮的位置进行安装以便保护齿轮和齿条,且安装好的电动转向壳体位置会固定住,所以主体中部的固定部就会处于固定位置,但是由于电动转向壳体周围的导线于主体周壁的位置不定,当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对远离其两者的导线进行夹持时,需要将导线拉扯至两者之间进行夹持,如果导线长度不够,那么拉扯过程中可能将导线拉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壳体,其主体周侧设置有夹持装置,可以方便将主体周侧不同位置的导线进行稳固。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转向壳体,包括内部设有空腔的主体、设置于所述主体两端的安装座以及固设于所述主体一端的转向驱动端部,所述主体靠近所述转向驱动端部一端固设有压块管,所述主体外壁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导线的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固设于所述主体外壁的环圈,靠近所述环圈周侧且绕其轴线设置有多个环杆,任意一个所述环杆两端分别指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环杆端部,所述环杆与所述环圈周壁之间固设有连接杆,所述环杆内部弹性滑移有与相邻所述环杆插接配合的滑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杆周向设置,可以将环绕主体周侧的导线更加方便的放置于环杆与连接杆之间的间隙内,然后使滑杆沿环杆滑移,利用滑杆将相邻两个环杆之间的间隙封堵住,进而可以将导线集中固定。通过环绕于主体周侧的环杆与连接杆之间的间隙可以将主体周侧的导线收于间隙中,再通过滑杆的滑移可以将两个滑杆之间的开口封堵,进而可以将导线圈在环杆与连接杆之间的间隙中。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环杆一端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用于所述滑杆滑移的滑槽,所述滑槽弯曲设置且其弯曲弧度与所述环杆弧度相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槽与滑杆的配合可以实现滑杆的滑移。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槽内位于其底端与所述滑杆之间固设有弹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提供一个弹性力的作用,迫使滑杆滑移,进而可以实现滑杆自动封堵相邻两个环杆之间的间隙。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杆弯曲设置且其弯曲弧度与所述滑槽弯曲弧度相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杆与滑槽实现滑移适配,进而可以使滑杆能够完全缩进滑槽内,进而可以使滑杆但不会处于相邻两个环杆之间。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杆远离所述滑槽一端固设有插接块,靠近所述滑杆的一个所述环杆靠近所述插接块一端开设有与所述插接块插接适配的插接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接块插接适配于插接槽内,使滑杆两端都能固定,使滑杆更加稳定。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环杆远离所述连接杆一端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与所述滑槽连通的顶槽,所述滑杆靠近所述顶槽一端固设有一端穿过所述顶槽设置的凸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拉凸块,凸块沿顶槽滑移进而带动滑杆于滑槽内滑移,凸块的设置可以更加容易使滑杆滑移。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环杆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滑杆的长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杆长度大于相邻两个环杆之间的间隙,可以防止滑杆脱离滑槽。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初始状态下由于弹簧弹力的作用迫使滑杆封堵住环杆之间的间隙,拉动凸块带动滑杆滑移,此时环杆之间的间隙重新打开,将对应位置处的导线放置于环杆主体、外壁与连接杆之间形成的间隙中,可以将导线限制于一定范围内,此时松开凸块,由于弹簧的弹力作用,迫使滑杆重新滑移至封堵环杆之间的间隙,进而可以防止导线从环杆之间的间隙外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主体;2、安装座;3、转向驱动端部;4、安装架;5、安装管;6、压块管;7、环杆;8、连接杆;9、滑杆;10、滑槽;11、弹簧;12、顶槽;13、凸块;14、插接块;15、插接槽;16、环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转向壳体,包括主体1、安装座2以及转向驱动端部3。主体1呈圆管状且内部设有用于安装齿条(图中未示出)的安置腔,安装座2包括固设于主体1两端的安装架4,安装架4上固设有安装管5,安装管5内部与主体1内部安置腔连通。转向驱动端部3一体成型于主体1一端且其内部设有用于安装驱动齿轮(图中未示出)的空腔,转向驱动端空腔与主体1安置腔连通。主体1靠近转向驱动端固设有压块管6。齿条安装于安置腔内,齿轮安装于空腔内,由于主体1与转向驱动端连通,所以齿条可以与齿轮啮合配合。参照图1,主体1外壁靠近其两端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夹持装置,夹持装置包括绕主体1周壁设置的四个环杆7、绕设于主体外壁的环圈16、固设于环杆7与环圈16之间的连接杆8以及弹性滑移于环杆7内部的滑杆9,滑杆9滑移方向朝向同一个方向,环圈16轴线与主体1轴线重合。四个环杆7等角度分布于同一个圆周面上,主体1长度方向垂直于环杆7所在圆周面,环杆7位于所在圆周面边缘处且其弯曲弧度与圆周面周线弧度相同,四个环杆7之间存在间隙。连接杆8一端固设于环杆7靠近主体1一侧中心处,另外一端朝向垂直于主体1长度方向设置且固设于环圈16周壁上。环杆7、连接杆8和主体1周壁之间形成的空间将导线圈入其中,且此空间环绕主体1周壁设置,所以可以将主体1周壁不同位置处的导线圈至对应的空间内,进而可以限制导线的位置,两个夹持装置配合可以防止导线由于晃动发生缠绕。参照图2和图3,环杆7靠近滑杆9一端中心处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10,滑槽10弯曲设置且其弯曲弧度与环杆7弧度相同,四个滑槽10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开设,滑杆9弯曲设置且其弯曲弧度与滑槽10弯曲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壳体,包括内部设有空腔的主体(1)、设置于所述主体(1)两端的安装座(2)以及固设于所述主体(1)一端的转向驱动端部(3),所述主体(1)靠近所述转向驱动端部(3)一端固设有压块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外壁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导线的夹持装置;/n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固设于所述主体(1)外壁的环圈(16),靠近所述环圈(16)周侧且绕其轴线设置有多个环杆(7),任意一个所述环杆(7)两端分别指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环杆(7)端部,所述环杆(7)与所述环圈(16)周壁之间固设有连接杆(8),所述环杆(7)内部弹性滑移有与相邻所述环杆(7)插接配合的滑杆(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壳体,包括内部设有空腔的主体(1)、设置于所述主体(1)两端的安装座(2)以及固设于所述主体(1)一端的转向驱动端部(3),所述主体(1)靠近所述转向驱动端部(3)一端固设有压块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外壁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导线的夹持装置;
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固设于所述主体(1)外壁的环圈(16),靠近所述环圈(16)周侧且绕其轴线设置有多个环杆(7),任意一个所述环杆(7)两端分别指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环杆(7)端部,所述环杆(7)与所述环圈(16)周壁之间固设有连接杆(8),所述环杆(7)内部弹性滑移有与相邻所述环杆(7)插接配合的滑杆(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杆(7)一端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用于所述滑杆(9)滑移的滑槽(10),所述滑槽(10)弯曲设置且其弯曲弧度与所述环杆(7)弧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照慈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嘉迅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