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驱动装置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55307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5: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驱动装置和显示装置,所述背光驱动装置包括包括主板、至少两个驱动板以及与每个所述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每个所述驱动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板的输出端,每个所述驱动板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各自对应的所述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所述主板,用于向各个驱动板发送串行外设接口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所述驱动板,用于接收所述SPI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并根据所述SPI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控制对应的所述背光灯区中背光灯的亮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多个驱动板对应控制不同的灯区,这样一来,当背光灯数量增多时,也能满足背光灯同时工作的需求。

Backlight drive and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驱动装置和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背光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驱动装置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显示领域的技术突破,显示装置因其具备的轻薄、省电及无辐射线等优点,被大量的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移动电话、计算机屏幕以及电视等各种电子产品中。在当前的显示装置中,一般采用LED灯作为显示装置的背光灯使用,但随着用户对显示装置背光要求的提高,显示装置的背光灯区配置的LED灯数量也越多。然而,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板能够处理的LED灯数量有限,因此,当LED灯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难以满足多个LED灯同时工作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驱动装置和显示装置,旨在解决当LED灯数量增多时,背光驱动装置中的驱动板无法满足其工作需求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驱动装置和显示装置,所述背光驱动装置包括主板、至少两个驱动板以及与每个所述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每个所述驱动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板的输出端,每个所述驱动板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各自对应的所述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所述主板,用于向各个驱动板发送串行外设接口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所述驱动板,用于接收所述SPI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并根据所述SPI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控制对应的所述背光灯区中背光灯的亮暗。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驱动板包括第一驱动板和第二驱动板,所述第一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为第一背光灯区,所述第二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为第二背光灯区,所述第一背光灯区与所述第二背光灯区隔开。可选地,每个所述驱动板均包括微控制单元以及驱动IC;所述微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板的输出端,所述微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输入端,所述驱动IC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对应连接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所述微控制单元,用于当接收到的所述SPI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发送驱动信号至所述驱动IC;所述驱动IC,用于当接收所述驱动信号时,根据所述驱动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控制对应的背光灯区中背光灯的亮暗。可选地,每个所述驱动板还均包括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所述微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第一电容并联。可选地,每个所述各个驱动板还均包括第三电容、第四电容以及第一电阻;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电源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接地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外接供电电源,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电源端。可选地,每个所述驱动板还均包括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对应的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对应的背光灯区的第二输入端。可选地,各个背光灯区至少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以及第四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外接背光电源;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外接背光电源。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包括系统级芯片;所述系统级芯片的输出端作为所述主板的输出端连接每个所述驱动板。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驱动装置,所述背光驱动装置被配置为如上所述的背光驱动装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驱动装置和显示装置,所述背光驱动装置包括包括主板、至少两个驱动板以及与各个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每个驱动板的输入端连接主板的输出端,每个驱动板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各自对应的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主板,用于向各个驱动板发送串行外设接口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驱动板,用于接收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并根据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控制对应的背光灯区中背光灯的亮暗。本技术通过设置多个驱动板对应控制不同的灯区,这样一来,当背光灯数量增多时,也能满足背光灯同时工作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背光驱动装置一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图2为图1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主板C4第四电容20第一驱动板R1第一电阻30第二驱动板R2第二电阻40第一背光灯区R3第三电阻50第二背光灯区V1供电电源21微控制单元D1第一发光二极管22驱动ICD2第二发光二极管C1第一电容D3第三发光二极管C2第二电容D4第四发光二极管C3第三电容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板、至少两个驱动板以及与每个所述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n每个所述驱动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板的输出端,每个所述驱动板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各自对应的所述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n所述主板,用于向各个驱动板发送串行外设接口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n所述驱动板,用于接收所述SPI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并根据所述SPI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控制对应的所述背光灯区中背光灯的亮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板、至少两个驱动板以及与每个所述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
每个所述驱动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板的输出端,每个所述驱动板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各自对应的所述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
所述主板,用于向各个驱动板发送串行外设接口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
所述驱动板,用于接收所述SPI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并根据所述SPI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控制对应的所述背光灯区中背光灯的亮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驱动板包括第一驱动板和第二驱动板,所述第一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为第一背光灯区,所述第二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为第二背光灯区,所述第一背光灯区与所述第二背光灯区隔开。


3.如权利要求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驱动板包括微控制单元以及驱动IC;
所述微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板的输出端,所述微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输入端,所述驱动IC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对应连接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
所述微控制单元,用于当接收到的所述SPI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发送驱动信号至所述驱动IC;
所述驱动IC,用于当接收所述驱动信号时,根据所述驱动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控制对应的背光灯区中背光灯的亮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驱动板还均包括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
所述微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第一电容并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洋何文辉苏彬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TCL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